精华资料席勒游戏说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游戏说”探析
摘要: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主要探讨了审美教育这一核心主张,其中“游戏冲动”是一个关键词汇。
席勒在继承康德“游戏说”的基础上,克服康德的主观片面性,使之客观化,并且大加拓展和丰富。
由此,席勒的“游戏说”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
本文就从席勒“游戏说”产生的基础,席勒“游戏说”的内涵及席勒“游戏说”的不足与影响三方面对席勒“游戏说”进行探索,试图呈现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传达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完善的人
一、席勒“游戏说”产生的基础
1、席勒“游戏说”的理论基础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开始,都已经有“游戏”的影子出现,但尚处萌芽状态。
直到康德注意到它,给予关注才提升了“游戏”的地位,把它作为阐释艺术性质的工具。
发展到席勒才真正对“游戏”作专门研究,并形成了他的“游戏说”。
席勒把“游戏”一词融入其美学思想,提出“游戏冲动”,“完整的人”、“活的形象”,用“游戏”来阐释美,企图用审美教育来培养美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性,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
2、席勒“游戏说”的现实基础
2、1席勒“游戏说”提出的时代背景
席勒当时所处的社会用他的话说,就是“如今是需要支配一切,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它那强暴的朝下”。
“现在,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俗已经分裂,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和报酬相互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变成一个碎片”。
技术占领了艺术与哲学的领域,国家统治和社会分工使人性完全扭曲。
下层阶级肆无忌惮的冲动驱使他们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上层阶级懒散和性格败坏的特质,使得文明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反而发展出愈来愈多的贪婪。
“怕失去什么的畏惧甚至窒息了要求上进的热烈冲动,逆来顺受式的生活准则被看做是最高的生活智慧”。
正是这一切使席勒看到“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
”现代人己经丧失了人性的和谐,“他们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一个主宰,这个主宰在不少情况下是以压制其他的天禀为己任。
一方面,过分旺盛的想象力把知性辛勤开垦的园地变成一片荒芜,一方面是抽象精神又在扑灭那可以温暖心灵和点燃想象的火焰。
”在这种情况下,人变成了一个抽象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个的主体,不是完整的富有个性的人,而只是一个个碎片,社会也只是由这些碎片所组成的阶级。
“我们看到,不仅是单独的主体,就是整个阶级的人也只是发展他们天禀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就像在畸形生物身上看到的那样,连一点模糊的痕迹也看不到。
”
所以现代人的发展是片面的,他以牺牲多种能力为代价来发展一种能力,以牺牲人性的完整和谐获得某种技能的片面进步。
基于这种社会混乱状态,席勒主张只有摆脱现实,采取超现实的方式才能恢复人的完整性,才能打碎那个如精密机械化的运转机器般的社会文明形态。
他认为只有通过美与艺术改造的灵魂才能
实现真正的自由,达到游戏冲动的状态,最终恢复人的完整性,建立一个真正的和谐统一的社会。
2、2完美人的追求与“游戏说”的提出
相较于席勒对现代人的失望和灰心,他对于古希腊时代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那是个人性和谐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
在那里,感性和理性没有被严格的区分,没有任何外力通过划定它们各自的界限使它们相分离。
虽然理性同样被重视,但思考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虽然理性也把一切区分得极为精细,但并没有破坏人性的完整。
“希腊人不仅内在地体现出了和谐,表现在外在生活上亦如此。
在希腊国家里,每个个体虽然享有独立的生活,但在需要时又能结成整体”由此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和谐。
“古希腊人在昊天旭日之下与干净自由的自然融洽相处,他们的想象方式、感情态度、风俗习惯亲密地接近纯朴的自然”。
希腊人的这种自然本性正是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体现,而现代人看似一切出于自然,却个个孤立,相互之间毫无关系,好像只是固定在一部周而复始向前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个独立的零件,因此现代人应该而且必须忠于自然并且更加热爱自然。
席勒所说的希腊时的“自然”本质就是自由,而“游戏”的实质也是自由。
所以,席勒对古希腊时代自然的向往实际上就是对那游戏式的生存状态的渴望。
他希望通过艺术重拾自由,使人性重回游戏状态,重新实现人的完整性。
然而席勒虽推崇希腊人时代,并非是要使现代人回归希腊时代。
希腊人在个体上的完美,但在整体上现代人应该更具优势。
因此,在现代人人性分裂的基础上达到人性的和谐,才是席勒真正追求的社会进步的目标。
二、席勒的“游戏”说
1、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
基于前十封信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与批判,分析与探索,提出时代必须假道美来克服由粗野和疲软与乖戾这两种对立的特征而造成的混乱。
正是由于美与文明之间存在一种芥蒂,席勒希望能够提出一个美的纯理性概念,这个概念必须在抽象的道路上去找寻,必须从人自身天性的需要中来推导。
在接下来的第十一和第十二封信中,席勒提到了抽象状态下人具有的两种相反的力,这两种相反的力促使人去完成双重的任务:把必然转化成现实,使现实服从必然的规律。
“因为这两种力推动我们去实现他们各自的对象,人们就非常恰当的称他们为冲动。
”第一种冲动来自人的肉体存在或是自然本性,我们把它称为“感性冲动”,第二种叫做“形式冲动”。
感性冲动来自人的物质存在或人的感性天性,把人当作个人放在时间之中,要求变化和实在性。
它扬弃了人的人格性,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存在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人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
形式冲动来自人的绝对纯在或人的理性天性,把人当作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
它扬弃时间和变化,把个别事件当作一切事件的规律,把一个瞬间看作永恒,存在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乍看起来,这两种冲动是彼此对立的,一个要求变化,一个要求永恒,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交锋,因为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范围,服务于各自不同的对象。
“感性冲动固然要求变化,但它并不要求变化也要扩展到人格及其领域,它并不要求更换原则。
形式冲动要求一体性和保持恒定,但它并不要求状态也同人格一
起固定不变,它并不要求感觉同一。
”因此,席勒认为要“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它们各自的界限,这是文明的任务”。
文明的职责就是第一要培育感觉功能,防止感性受到自由的干涉;第二是要培育理性功能,确保人格性。
在第十三封信中,席勒详细谈到了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相互从属关系,如果人被感性冲动所支配,那么他就不得不成为物的奴隶。
若是形式冲动先于感觉,人也就无法得知他自身的绝对实在性,于是有形式等于没形式。
它们二者是处在相互的作用之中: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没有物质也就没有形式。
一个冲动为另一个冲动奠定基础,立下界限,从而使每一个冲动在互相作用的情况下显示自己。
这两个冲动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所产生的第三种冲动,席勒把它称为游戏冲动。
2、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的产生在席勒看来是自然而然的。
既然人在意识到自己自由的同时又需要感觉到自身的生存;意识到自己物质性的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精神性,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冲动被唤起,即“游戏冲动”。
此时,“游戏冲动”被赋予新的任务,将人的物质特性与形式特性相调和,将变化与永恒、接受与创造合而为一,从而使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自由。
席勒举出了例子来说明“游戏冲动”的“自由性”特征。
“当我们怀着情欲去拥抱一个理应被鄙视的人,我们痛苦的感到自然地强制;当我们敌视一个我们不得不尊敬的人,我们就痛苦的感到理性的强制。
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赢得我们的爱慕,有博得我们的尊敬,感觉的强迫以及理性的强迫就消失了,我们就开始爱他,就是说,同时既同我们的爱慕也同我们的尊敬一起游戏。
”这里的“游戏”就是“自由”。
因此,这两个冲动在其中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那个冲动,即游戏冲动,所指向的目标就是,在时间中扬弃时间,使演变与绝对存在,使变与不变合而为一。
”既然游戏冲动满足了人类感情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理智的要求;帮助人们解除物质束缚的同时,也解除了道德上的束缚。
人们从未有过的和谐统一状态由此便实现了,因此,可以说完满的人性需要由这个游戏冲动来实现。
但是,现实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在前面席勒“游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都已经交代过了,基于这样的现实,席勒又提出了怎样的济世良方呢?要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不能指望现在这样糟糕的国家,同样也不能指望观念中理想国家,因为它本身必须建立在更好的人性之上。
这就需要先改造人,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3、完整的人
事实上,“完整的人”这个范畴与“游戏”的哲学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席勒曾经在他的第十五封信中这样谈到:“人既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
因此,美作为人性的完满实现,既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生活,……也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形象……。
美是两个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人的双重天性一下子发挥出来……”。
关于游戏冲动对象的问题,席勒指出,感性冲动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活,这个概念指一切物质存在以及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
形式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就是本义的和转义的形象,这个概念包括事物的一
切形式特性以及事物对思维力的一切关系”。
“本义和转义的形象”正是人的理性发挥作用的对象,包括了一切内在的形式与理性的法则。
游戏冲动的对象,是一种“活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以表示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一言以蔽之,用以表示最广义的美”。
自此开始,席勒从对人性分析的角度转为了对于美的分析。
活的形象代表了最广意义的美。
活着与有无生命没有关系,正如一位雕刻家选择大理石作为他雕刻的质料却放弃了木头和泥土,因为他知道大理石更能表现雕刻对象的特点。
大理石在雕刻家心目中就是“活的”。
至于形象,就更是一种人的理性思维的抽象了。
所以美离不开人类的一切活动,一旦美走出了人类世界它也将不再存在。
“只有当他(指人或物)的形式在我们的感觉里活着,而他的生活(或指物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时,他(它)才是活的形象”,也就是说,活的形象需要有感性的内容和理性的形式。
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是美的,正是由于艺术家把有形的质料与无形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结果,而这一点正是通过游戏冲动来完成的。
如果一个人按照游戏冲动所指引的道路去寻找美的理想,那是绝对不会错的。
美的事物不单单只是纯粹的生活或者纯粹的形象,它要求人们带着绝对的实在性与绝对的形式性这样的双重法则。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只有当人是“完整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而且只跟美进行游戏。
同样的,经过美的熏陶,人们在游戏当中使形式与存在达到一种平衡,那么人也就成为了“完整的人”。
“在力的可怕的王国和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活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假象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之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东西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
”
三、席勒“游戏说”的不足和对后世的影响
1、席勒“游戏说”的不足
席勒“游戏说”虽借用了“游戏”之名,并肯定了游戏的“自由”本质,却夸大了美的艺术的社会作用,悖离了现实,似乎只要创造出美的艺术,就能够培养出高尚的人格或人性,自由就实现了,人类社会就会变得美好。
这样“游戏”就承担了太多的“说教”功能和“神圣”色彩。
因此,席勒“游戏说”强化了“游戏”的社会功能,却弱化了“游戏”的自主性。
艺术就是艺术,它本质上仍然属于一种精神性、娱乐性活动。
虽然能够充当社会批判的角色,但却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实际的改革。
可以说席勒的“游戏说”具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
2、席勒“游戏说”对后世美学家的影响
席勒的“游戏说”理论虽存有弊端,但它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影响仍无可限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他发展了康德的美学观,之后英国思想家斯宾塞直接发展了席勒的“游戏说”,形成了西方美学史上著名的“席勒——斯宾塞游戏说”当代哲学家——美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亦是在席勒的基础上把“游戏”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解释线索提出了其著名的“伽达默尔——游戏说”使西方美学史上的“游戏”理论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席勒【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5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重版)【3】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
【4】国轶颖《试论席勒“游戏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