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各个知识模块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各个知识模块中的应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
华罗庚教授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
”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充分运用数的严谨和形的直观,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通过图形的描述、代数的论证来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所渗透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新教材中的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教材中这一方法的渗透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寻找最正确解题方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可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比较、合理联想,逐步形成正确的解题观,还可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对抽象概念给予形象化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数学认知能力,并提升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不断完善自己。
下面举例说明数形结合
思
想在各模块中的应用。
一、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集合问题
图示法是集合的重要表示法之一,对一些比较抽象的集合问题,在解题时假设借助韦恩图或用数轴、图象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往往可以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从而灵活、
直
观、简捷、准确地获解。
例1 假设I为全集,M、N I,且M∩N=N,则〔〕。
A.I M I N
B.M I N
C.I M I N
D.M I N
提示:由韦恩图可以很容易知道答案为C。
二、方程与函数中的数形结合
函数的图象是函数关系的一种表示,它是从“形”的方面来刻画函数的变化规律。
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答案的重要工具。
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是函数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实质是相同的,在解题时经常要相互转化,在解决函数问题,尤其是较为繁琐的〔如分类讨论、求参数的范围等〕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如:求解函数的值域时,可给一些代数式赋予一定的几何意义,如直线的斜率,线段的长度〔两点间的距离〕等,把代数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实现数形转换。
方程f〔x〕=g〔x〕的解的个数可以转换为函数y= f〔x〕和y=g〔x〕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
不等式f〔x〕>g〔x〕的解集可以转化为函数y=f〔x〕的图象位于函数y=g〔x〕的图象上方的那部分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例2 设函数假设f〔x0〕>1,则x0的取值范围是〔〕。
A.〔-1,1〕
B.〔-1,+∞〕
C.〔-∞,-2〕∪〔0,+∞〕
D.〔-∞,-1〕∪〔1,+∞〕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基本知识,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不等式以及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
解:如图1,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f〔x〕的图象和直线y=1,它们相交于〔-1,1〕和〔1,1〕两点。
由f〔x〕>1,得x<-1或x>1 。
答案:D。
例3 方程lg x=sin x解的个数为〔〕。
分析:画出函数y=lg x与y=sin x的图象〔如图2〕。
注意两个图象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2
答案:C。
三、利用数形结合解决数列问题
数列可看成以n为自变量的函数,等差数列可看成自然数n的“一次函数”,前n项和可看成自然数n的缺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等比数列可看成自然数n的“指数函数”,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可借助相应的函数图象来解决。
例4 假设数列{a n}为等差数列,a p=q,a q=p,求a p+q。
〔如图3〕
图3
分析:不妨设p<q,由于等差数列中,a n关于n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上均匀排开的一群孤立的点,故三点〔p,q〕,〔q,p〕,〔p+q,m〕共线,设a p+q=m,由已知,得三点
〔p,a q〕,〔q,a p〕,〔p+q,a p+q〕共线。
则k AB=k BC,即
得m=0,即a p+q=0。
四、不等式与解析几何中的数形结合
在解析几何中,借助直线、圆及圆锥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图象的特点,可从图形上寻求解题思路,启发思维,难题巧解。
例5 曲线〔0≤x≤2〕与直线y=k〔x-2〕+2有两个交点时,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A.〔,1〕
B.〔,+∞〕
C.〔,1]
D.[,+∞〕
分析:曲线〔0≤x≤2〕的图形是以〔1,0〕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在x 轴上方〔包括x轴〕的部分。
直线y=k〔x-2〕+2是过定点P〔2,2〕、斜率为k的直线。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它们的图形,观察图4,符合要求的直线l介于直线l1、l2之间〔包括l2,不包括l1〕,其中l1与半圆相切,l2过原点。
通过计算容易求得l2的斜率为1,l1的斜率为。
所以<k≤1。
图4
答案:C。
例6 如果实数x、y满足等式〔x-2〕2+y2=3,那么的最大值是〔〕。
A. B. C. D.
图5分析:等式〔x-2〕2+y2=3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它表示以〔2,0〕为圆心,r=为
半径的圆〔如图5〕。
而则表示圆上的点〔x,y〕与坐标原点〔0,0〕的连线的斜率。
如此以来,该问题可转化为如下几何问题:动点A在以〔2,0〕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上移动,求直线OA的斜率的最大值。
由图5可见,当点A在第一象限,且与圆相切时,OA的斜率最大,经简单计算,得最大值为
tan 60°=。
答案:D。
五、求极值问题中的数形结合
许多代数极值问题,存在着图形背景,借助形的直观性解题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图形给问题以几何直观描述,从数形结合中找出问题的逻辑关系,启发思维,难题巧解。
例7 直线y=a与函数f〔x〕=x3-3x的图象有相异的三个公共点,则a的取值范围为
〔〕。
图5
A.〔-2,1〕
B.〔-1,2〕
C.〔-2,2〕
D.[-2,2]
分析:函数f〔x〕=x3-3x的导数为f '〔x〕=3x2-3。
令f '〔x〕≥0,解得x≥1或x≤-1;令f '〔x〕≤0,解得-1≤x≤1;则函数f 〔x〕在〔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增。
在〔-1,1〕上单调递减。
由此画出f 〔x〕的草图〔图6〕。
图6
由图形看出-2<a<2。
答案:C。
六、数形结合在复数中的应用
复数的几何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复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二是与复平面上从原点出发的向量一一对应,这使得复数可以从解析几何的角度来审视,可借助数与形的互化来解题。
例8 已知z∈C,且︱z︱≤,求|z+1|的取值范围。
分析:利用复数在复平面上所对应的图形及其几何意义解决此类问题。
图7
解:︱z︱≤在复平面上对应的图形为以原点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周及圆内部,|z+1|表示在复平面上z对应的点与-1对应点间的距离。
由图7,|z+1|最大值为︱AC︱=32,
|z+1|最小值为︱AB︱= 。
故|z+1|∈[,]。
七.数形结合概率中的应用
应用数形结合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注意数与形转化的等价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熟知的数学问题,转化前后的问题应是等价的;其二,注意利用“数”的精确性和“形”的全面性,像判断公共点个数问题,转化成图形后要保证“数”的精确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有些问题所对应的图形不唯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画出相应的图形后,再进行讨论求解。
总之,学生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精髓,必须有雄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巧,如果只理解了几个典型习题,就认为领会了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是错误的。
所以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深入学习新教材的系统知识,掌握各种函数的图象特点,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注意改变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用“数”的准确澄清“形”的模糊,用“形”的直观启迪“数”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平日的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数形转化的策略,沟通知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运用数形结合才能不断深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