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脊髓
起源于神经管尾部,与31对脊神经相连
一、位置和外形: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约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

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有31对脊神经与其相连
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
脊髓表面6条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后正中隔、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是薄束和楔束之间的分界标志)
脊髓节段: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共31个节段,包括:C1-8(颈节)、T1-12(胸节)、L1-5(腰节)、S1-5(骶节)、Co1(尾节)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C1-4节段:C1-4椎体;C5-8、
T1-4节段:-1椎体;T5-8节段:-2椎体;T9-12节段:-3椎体;L1-5节段:10-12胸椎体;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临床腰椎穿刺部位: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2、内部结构
㈠灰质前角:横断面上伸向前外侧的部分;后角:横断面上伸向后外侧的部分;中间带:前、后角之间是中间带;侧角:第8颈节到第3腰节,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

网状结构:前、后角之间的外侧,由部分灰质、白质混杂交织而成。

中央灰质: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中央管前方和后方的灰质
1. 后角:尖部、基底部(感觉)
后角边缘核(边缘层):细胞分散,功能存在争议
胶状质:与痛觉有关
后角固有核:接受脊神经后根纤维,传导浅感觉的重要核团
背核(clarke柱或胸核):(C8-L3)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2. 中间带(侧角):前、后角之间(内脏感觉与运动)
中间外侧核:T1-L2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为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

(内脏运动)
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内脏感觉)
3. 前角(运动):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内侧群(前角内侧核):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
外侧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大型细胞,轴突占前根运动纤维2/3,分布到骨骼肌的
梭外肌纤维,传递随意运动冲动;
γ运动神经元:小型多极细胞,散在于α-运动神经元之间,其轴突占前根1/3,分布至骨骼肌梭内肌纤维,维持肌张力。

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时,肌肉失去来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表现为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成为弛缓性瘫痪。

(2)白质(主要由纤维束组成)
前索: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之间。

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部分。

位于灰质周围的纤维束,主要由上下传导的纵行神经纤维组成。

纤维束可分为上行(感觉)纤维束、下行(运动)纤维束、固有束
1. 上行(感觉)纤维束
(1)薄束和楔束
位置:内侧为薄束,外侧为楔束;
起始:同侧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

T5以下来的纤维组成薄束;T4以上来的纤维组成楔束。

终止:薄束核和楔束核
功能: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纤维排列:自内向外是骶—腰—胸—颈
(2)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
1)脊髓小脑后束:位置:外侧索边缘的后部
起始:同侧的胸核
终止:小脑
功能:传导本体感觉冲动
2)脊髓小脑前束:位置: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
起始: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
终止:小脑
功能:传导本体感觉冲动
(3)脊髓丘脑束→对侧浅感觉
1)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的前部
起止:对侧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背侧丘脑。

纤维排列:自外向内:骶—腰—胸—颈
功能:传导痛、温觉的冲动
2)脊髓丘脑前束:位置:脊髓前索内
起始:后角固有核(主要对侧、少量同侧)→白质前连合交叉(同侧不交叉)→脊髓丘脑前束→背侧丘脑
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延脑后则合并成一束,称为脊髓丘脑束或脊髓丘系。

2. 下行(运动)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1)皮质脊髓侧束:位置:外侧索后部,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
起止: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脑干→延髓处交叉(对侧)→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纤维排列:支配上半身肌的纤维在内侧;支配下半身肌的纤维位于外侧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2)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起始: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脑干→延髓处不交叉(同侧)→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3)皮质脊髓前外侧束
(2)其他下引传导束
2)红核脊髓束(C1-3)
位置: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
起始:对侧红核
终止:经中继后止于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调节屈肌的活动和肌张力
3)前庭脊髓束
位置:前索内
起始:前庭神经外侧核
终止: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提高伸肌张力,抑制屈肌
4)顶盖脊髓束
位置:前索内
起始:中脑上丘
功能:参与视、听觉的防御反射活动
5)内侧纵束
位于前正中裂底的两侧,功能是把内耳平衡器与眼球运动和头的运动联系起来
6)网状脊髓束
起自网状结构,终于脊髓灰质。

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3.固有束:
紧贴灰质表面,分为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

功能:联系脊髓不同节段,脊髓借固有束可完成节段或节段间的反射。

三、脊髓的功能
1.上、下行传到路径的中继站
2.反射中枢
(一)脊髓反射
1、分为单突触反射与多突触反射
2、躯体反射—骨骼肌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1)牵张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属于单突触反射,是最常见的一种骨骼肌反射
深反射(腱反射):肌肉、肌腱→脊神经后根→α-运动神经元→脊神经前根→肌肉收缩
肌张力反射:维持身体姿势
2)屈曲反射:皮肤信息→(后跟)脊髓后角→(中间神经元)→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骨骼肌收缩
(二)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
⒈脊髓全横断:脊髓休克
⒉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
⒊脊髓前角受损:弛缓性瘫痪
⒋中央灰质周围病变:感觉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