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手术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手术方式是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面神经,在切除全部腮腺及肿瘤的同时作面神经的解剖这是对深叶的良性肿瘤采取的手术方式[1]。

没有恶化的肿瘤可以进行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的方法仅仅使用于腺淋巴瘤等。

而腮腺的恶性肿瘤一般均要求切除全部腮腺及肿瘤,同时要切除腮腺的安全边界并对神经尽量保留。

近年来,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观念的变化,病人提高了有关功能和美观的需求,剩余部分腮腺又开始成为一种临床选用的治疗方式,临床称为功能性的腮腺切除术[2]。

该研究对2006年至2010年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l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至2010年的腮腺浅叶肿瘤92例,其中有36例为多形性腺瘤,28例为腺淋巴瘤,10例为单形性腺瘤,8例为嗜酸性细胞腺瘤,4例为乳头状囊腺瘤,4例为肌上皮瘤。

病人年龄16~83
岁,中位年龄48岁。

1.2 手术方法
该组有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的60例,对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的占30例,2例为源于副腮腺的肿瘤而行包含肿瘤外1cm腺体的切除,剩余没有对副腮腺进行完整的解剖的部分浅叶切除的病人有25例。

随访时间为1~3年。

2 结果
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手术的病人中的60例,术后半年到2.5年间的复发率占6.3%,4例是多形性腺瘤,1例为肌上皮瘤。

切除肿瘤或者全部浅叶的30例,复发率为5.0%(6/30),为多形性腺瘤的4例,术后2年以后发生。

2的检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比较2组术后涎瘘发生率前者为5.0%(12/60),后者为7.5%(6/80), 2检验的结果是涎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低于8%的术后7d面瘫率,一般均可恢复到静态时及运动时外观对称到3个月时的恢复率,见表1。

3 讨论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一对涎腺,大部分位于人体的两侧耳前,一小部分位于耳后。

腮腺分为浅叶和深叶,支配人面部肌肉运动的面神经各支穿行于腮腺浅叶和深叶之间。

腮腺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只有一小部分为恶性肿瘤(约为30%)。

腮腺肿瘤以发生在面神经浅层的腺体居多,约为80%。

绝大多数在无意中发现以耳垂为
2种手术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观察
罗洪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800)
【摘要】目的 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2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90例腮腺浅叶肿瘤中,60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0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

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

结果 2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12/60),5.0%(6/30),涎瘘率接近,术后l~12周面瘫率及恢复率类似。

结论 2种手术方式对腮腺浅叶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腮腺 良性肿瘤 手术【中图分类号】R 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7(b)-0007-02
Two Surgical Treatments for Benign Parotid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Superficial
LUO Hong
Shaoyang City People's Hospital,Shaodong 422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erence of clinical results between partial and total resection of superficialgland as two surgical approaches of superficial parotid gland benig ntunlors.Methods 90 cases of superficial parotid gland be nigh tumor were collected from,among which 60 eases were performed with parotid tumor and partial superficial loberesection while facial nerve was routinely dissected.30 cases were perform ed with parotid tumor and total superficial loberesestion.facial paralysis and recurrence.Results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se two approaches is 6.3%(12/60)and 5.0%(6/30)respectively,while the rate ofsaliva fistula,facial paralysis were much a like.Conclusion There is no diference on the clinical outcomeof superficial parotid gland benign tumor treatment between these two surgical methods.【Key Words】Parotid Gland;Benign Tumor;Surgery
注:Δ
P >0.05;*P >0.05表1 2组治疗情况比较[例(%)]
(下转9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接受依那普利10mg+氢氯噻嗪10mg每日口服1次,B组接受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0mg每日口服1次,治疗4周后随访血压若舒张压仍≥90mmHg,剂量加倍,再治疗4周后评估疗效。

1.3 疗效评价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2周测量血压。

每个测量点分3次进行,即上午(7:00~9:00),下午(18:00~20:00)和夜间(22:00~24:00),每次测量血压5次,发给患者设计好的表格,由患者自行测量并详细登记。

测量结果按均数±标准差(x-X SD
)进行统计学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参数以(x- X SD
)表示。

计量资料中治疗前后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显著。

2 结果(表1、2)
3 讨论
氢氯噻嗪、依那普利和缬沙坦均为常用的抗高血压一线药物,临床上医生常根据习惯给患者选择配伍,这种联合应用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尤其是在治疗4周后疗效更加明显(P<0.05)。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组在治疗前4周降压作用尚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治疗后6周,A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1),证明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对抗高血压的疗效优于依那普利+缬沙坦。

氢氯噻嗪是常用的利尿药,作用比较温和,是理想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尤其适用于轻度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患者。

依那普利和缬沙坦均是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对AT1受体产生不可逆转的、非竞争性的抑制作用,从而可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两者药理作用基本相同。

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和缬沙坦+氢氯噻嗪这2种组合均可提高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见于许多文献[2~4]。

将依那普利或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使用可使每种药物的相对用量降低,既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降低血压,又可从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角度协同降压。

两者的降压机理不同,但结果一致,且副作用无叠加,药物也无配伍禁忌,因此,这种组合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规方法。

但考虑到依那普利+氢氯噻嗪降压作用比缬沙坦+氢氯噻嗪作用强,故对于较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张优先使用依那普利+氢氯噻嗪组合,以便使血压较快降低。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58~270.
[2]金龙亨,金银实.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比较[J].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15):1378~1379.
[3]王丽萍.依那普利与小剂量氢氯噻嗪合用治疗高血压病80例
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0):7454~7455.
[4]吴文静,柯元南,孙宁玲,等.缬沙坦与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
疗轻中度原发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6,20(6):323~326.
【收稿日期】2011-03-01
中心的无痛性肿块,且缓慢增长。

病期不定,长者可达数年甚至20~30年。

伴有疼痛或出现同侧嘴角下垂或眼睛不能完全闭合等面神经麻痹的症状者,是腮腺恶性肿瘤的征象之一。

一般情况下,腮腺肿块触之较软且边界清楚,多为良性肿瘤;反之多为恶行[3]。

从临床解剖学的角度分析,划分腮腺深浅叶一般为面神经干和其分支经过的平面进行的,腮腺摘除保留面神经的手术无论从前方或后方寻找面神经,都是一个面的进行分离面神经干和其分支,一个面的切除其浅面或深面的腺体组织。

在这次研究中,面神经分支至主干至茎乳孔的延伸平面以浅的腺体组织都包括了浅叶全切范围的组织。

切除范围对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来说,近年有不少专家认为经典的浅叶及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术有其不满意的地方,而作较系统的评价目前尚无系统研究,观察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1)尚可统一标准的是浅叶全部切除术,很难统一的是浅叶部分切除术的范围;(2)估计肿瘤外正常组织界限的时候手术者尚可在牵引腺体时做到,而不尽准确把握的是所谓肿瘤界限外l~2cm的范围内;(3)这次研究中发现,浅叶肿瘤深面与面神经主干及颞面干和颈面干紧邻的占到了约50%以上,或有的有一层纤维结缔组织有的有单层腺泡相隔,因此,在部分浅叶摘除或全浅叶腺体摘除的病人还是在肿瘤深面面神经浅面问都没有足够的安全边界的病人都是存在这种情况。

我们这次研究的结果说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无论是肿瘤及浅叶部分切除术与肿瘤及浅叶全切术都没有对预后临床结果有任何影响。

我们认为,不同于剜除术的是腮腺肿瘤及瘤周部分正常腺体的切除术,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是的它的根本所在,避免肿瘤包膜破裂及肿瘤的残存是其重要要求。

相关的记载和该研究结果表明[4],腮腺浅叶和深叶明显高于源于副腮腺的肿瘤发生率,约占腮腺的1.5%~8%,肿瘤复发从理论上讲没有影响的是保留副腮腺,除非本生来自于副腮腺的原因。

但由于约占50%的副腮腺的肿瘤恶性率,因此,所以必要的是术中的冷冻。

部分的腮腺和副腮腺既然保留了,腮腺功能的保存也是必要的在整个的导管系统中。

应根据病人病情在临床上处理时,相应术式及采取有效措施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积极预防这些并发症如面瘫、涎瘘、口干以及Frey,S综合征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光岩.口腔颌面部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67~370.
[2]温玉明,陈润良,王吕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的病
理依据[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1(5):359~360.
[3]温玉明.口腔颌面部肿瘤学-现代理论与临床实践[M].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0~593.
[4]袁书海,付桂凤,吴建中,等.改良美容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
瘤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2010,30(3):183~184.
[5]郅克谦,邓佩芳,任文豪,等.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的临床
探讨[J].上海口腔医学,2008,17(3):229~232.
【收稿日期】2011-03-02
(上接7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