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问题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队问题知识点总结
排队论起源于20世纪初学者与工程师们在电报、电话交换、交通运输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这些问题引起了数学家的注意。
1925年丹麦学者A.K.厄劳札( Agner Krarup Erlang )首先提出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对通信系统中的电报在传递和处理中的排队问题进行研究。
他用数学上的标准方法解决了问题,从此排队论这一学科便有了起步发展的积淀。
今天,排队论已在交通运输、电信通讯、工程及服务管理、医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系统分析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
排队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排队论基本概念、排队模型、排队系统性能评价、排队过程中的成本分析、排队优化模型等。
下面就对排队问题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阐述。
排队论基本概念
排队论是研究由于服务台能力有限以及到达率和要求的总体量之差异所引起的待服务队列问题。
在排队论中,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 顾客到达模型:描述顾客到达的规律,常用的到达模型包括泊松过程、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等。
- 服务台模型:描述服务台的服务能力,包括单一服务台、多重服务台、无限服务台等。
- 排队规则:描述顾客在队列中等待和被服务的规则,包括先来先服务(FIFO)、最短排队等待(SJF)、最高优先权优先服务(HPF)等。
- 排队系统性质:包括平均队长、平均等待时间、系统繁忙度等系统性能指标。
排队模型
排队模型是对排队系统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数学模型。
在排队模型中,通常会考虑到以下几种基本排队模型:
- M/M/1模型:描述单一服务台、顾客到达符合泊松过程、服务时间符合指数分布的排队系统。
- M/M/c模型:描述多重服务台、顾客到达符合泊松过程、服务时间符合指数分布的排队系统。
- M/G/1模型:描述单一服务台、顾客到达符合泊松过程、服务时间符合一般分布的排队系统。
- M/D/1模型:描述单一服务台、顾客到达符合泊松过程、服务时间是固定的排队系统。
排队系统性能评价
排队系统性能评价是对排队系统性能进行量化与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平均队长:描述系统队列中平均存在的顾客数量。
- 平均等待时间:描述顾客在系统中平均等待的时间长度。
- 系统繁忙度:描述服务台在单位时间内忙碌的概率。
- 顾客逗留时间:描述顾客在系统中逗留的时间长度。
排队过程中的成本分析
排队过程中的成本分析是对排队系统在经济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顾客等待成本:描述顾客在排队等待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 服务成本:描述服务台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 系统运行成本:描述整个排队系统运行所产生的总成本。
排队优化模型
排队优化模型是指对排队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
- 减少平均等待时间的优化模型:旨在通过调整服务台的个数、减少顾客到达时间间隔等方式,来降低平均等待时间。
- 降低系统繁忙度的优化模型:旨在通过提高服务台的效率、增加服务台的能力等方式,来降低系统繁忙度。
综上所述,排队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数学问题,更是与实际生活和商业运作密切相关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排队问题的知识与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排队系统,还可以为各种服务设施的设计与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在未来,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排队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必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