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组织中的人及行为
1.组织管理观念的转变
①管理之本由“物”转为“人”;
②劳动力由“资源”转为“资本”;
③对人的需要由“部分”转为“完整”。
2.人的行为
行为的产生:
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 观点: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S-R);
特点: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
勒温的行为模式 观点: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
B=f(P,E)
行为的特点:①因果性;②主动性;③目的性;④持久性;⑤可变性。
3.组织与组织行为
组织:
含义 广义:组织是指由若干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狭义: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巧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特点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体;
②任何组织都有其使命和目标;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 有效性 组织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影响有效性因素归纳为:①环境因素、②组织因素、③员工因素、④管理实践。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依据分析水平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
依据组织目标 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美.基思.戴维斯
管理模式 运行基础管理导向员工导向员工心里结果 员工需要满足绩效结果 专制模式 权力 权威服从依赖老板生存最差
监护模式 经济资源 金钱安全与利益依赖组织 安全被动工作 支持模式 领导 支持 工作绩效参与 地位与认可 高度激励联盟模式 伙伴团队责任自我培训自我实现
中等工作热情
二.人性假设与管理
1.哲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
①性善论 孟子
②性恶论 荀子
③善恶二元论 人的本性中总是混杂着善与恶两种因素,人的行为出自两个对立的来源。
2.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美.艾德佳.沙因)
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 局限
“经济人”
假设 -英,亚当.斯密;美,弗里德里克.泰勒
组织存在是为了经济利润,工人工作是为
了报酬维持生存。
——管理者对人的管理手段主要是物质刺激,
运用“胡萝卜”加“大棒”双重手段实施对工
人的控制。
值重视物质因素,轻视
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
“社会人”
假设 -美,埃尔顿.梅奥
人最大的动机是社会需要,只有满足人的
社会需要才能对人产生最大的刺激作用。
——管理者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任务方
面,还应关心员工的各种需要尤其是重视创造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重视员工参与,实
现参与管理,满足员工的社会性需要。
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
系,把物质因素发在次
要地位。
“自我实现人”
假设 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
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
出来,才会有最大的满足感。
——管理者应重点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变
得更有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性,使员工在工
作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掘自己内在的潜
力,实现自我的价值;管理制度与方式应能保
证员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
望的成就。
又把重点转移到工作环
境上,重点是要创造一
种能使员工充分发挥潜
力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
件。
“复杂人”
假设
人是复杂的,不同个体的需要、潜在欲望往往各不相同;人的需要又是随着年龄跟知识的增长、地位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变化而不断发展、各有特点。
——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采取灵活不同的管理措施。
三.组织行为学缘起及演变脉络
1.组织行为学的缘起
-1800,罗伯特.欧文最早提出要注意雇员的需要,被视为“现代的组织行为学”开端;
-1835,安德鲁.尤里在《机器制造的哲学》中加进了人的因素;
-1914,莉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应注意员工的心理和情绪; -20世纪20年代梅奥等人以“霍桑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1949“行为科学”概念提出,其后被限制在组织内,取名“组织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⑴早期经典科学管理理论研究阶段:
-时间:1900-1927
-代表: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观点:为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应关心劳动中人的因素,训练工人掌握简单高效的方法。
⑵人际关系理论阶段:
-时间:20世纪早期
-代表: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在组织中是最重要的因素,管理者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开展管理工作。
⑶组织行为学的扩展、普及和深入阶段:
-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组织行为学正式形成
-研究领域扩展:
-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 马洛斯: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弗鲁姆:期望理论。
-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 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
阿吉里斯:成熟-不成熟理论。
-非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勒温:群体动力理论;
布雷德福:“敏感性训练”
-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 坦南鲍姆、施密特:连续统一体理论; 利克特:支持关系理论;
布莱克、莫顿:管理方格理论。
-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问题的研究 威廉.大内的Z理论;
阿索斯:7S管理框架;
彼得斯、沃特曼:杰出公司组织文化理论。
⑷组织行为学近期的发展:
-背景原因: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信息化,使得组织变革,“新组织”兴起。
-新组织特点:①网络化、②扁平化、③灵活性、④多元化、⑤全球化。
研究特点:由偏重个体与群体心理行为规律的“微观组织行为学”转变为注重变化的“宏观组织行为”研究,形成了包括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在内的“大组织行为学”。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具体内容 影响
①个体心理与行为 知觉、归因与印象管理
学习
能力
人格
价值观与态度
工作动机和激励
压力
个体绩效与效率
②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行为特质与工作团队
群体内人际关系
群体沟通
群体过程
群群体领导与权力
群体冲突与政治
群体绩效与效率
③组织心理与行为 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决策
组织文化
组织绩效与效率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管理学:人事管理学、组织管理学 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系统过程:
观察个人、群体、组织的行为
归纳综合
检验 得出一个总评价,说明产生各种
行为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演绎分析 作出关于个人、群体、组织可能
出现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预测
组织行为学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法 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应用广泛。
局限:只能了解表面现象,难以把握本质特征。
实验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能较明确反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失去一定真实性和普遍性。
现场实验:在自然的组织环境中进行,比较有效,也具有一定普遍性意义。
调查法 分类:面谈法、问卷法等。
优点:能快速收集打量资料。
缺点:不大适于具体行为,而且对涉及态度问题的回答未必完全正确。
个案法 特点:研究时间长,涉及面广,可采用的方式、手段多样。
优点:能从各个侧面详尽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研究对象的各种资料,为准确把握其心理特征、动机及行为变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缺点: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
原则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适当采用,相互补充,保证研究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