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联想而有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通讯
投稿邮箱:************.com >教研在线
观察联想而有深度
唐秀农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510700
[摘要]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理念的引进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内容编排发生了变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的内容选用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内容,更
新了数学教学理念.
[关键词]观察;联想;深度学习;深度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位居广州市第三生源组.学校学习风气较为浓厚,学生学习数学态度较为端正,但学生却常因自己动手解题没有思路而倍感焦头烂额,面对考试总感觉“我命由天不由
我”.经调查了解,学生普遍反映:(1)公式、定理、公理能背诵默写却不知何时
何处使用;(2)看完题目无法提取有效信息;(3)能接受课堂传授知识却对课后相应练习束手无策.笔者以为,学生存在的三个现象反映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处于浅层学习状,尚未能对课本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整合,未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基于以上原因,近年来,笔者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进行深度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题目说联想和感受,主抓基础、提炼方法、重视思想的总结和提升,坚持不懈,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
黎加厚教授在国内首次介绍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提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
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具体在数
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笔者以为是学生
在了解数学的定义和概念前世今生、在
理解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自主提
出已认知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并将
其和新知识内容相结合,通过对纷繁的
题干观察分析、抽象联想、具体应用、回
顾反思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习题是反映学生数学素养的镜子、
是提高数学素养的桥梁.学生通过读
题、审题、联想、类比、归纳、反思,明确
解题的原则,体会到学习知识从浅层次
认识发端到深层次认识昨,充分感受数
学知识、思想、方法、能力、应用和技巧.
下面是“向量”一章小结复习时,由
一道习题发散生成的习题课的教学实
录概况.
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4第119页13题
改编题:已知向量a上满足|a|=“|=2,
a"b=2,且(a-c)■(ft-2c)=0,则|D-c|的
最小值为_______.
该题初看很平常,再看似乎有些难
入手,但从不同角度观察、审视、联想、
剖析、探究,发现它涉及了向量的模长
与数量积的运算和几何意义、点与圆的
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两点
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三角函数
的基本关系、向量三角不等式等,还涉
及划归与转化、数学结合、函数等数学
思想与方法,饱含丰富的知识点,具有
积极的训练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
些教师不屑一顾,往往就题讲题,忽视
了其内在信息和引导作用,殊为可惜.下
面仅以此题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
行深入学习,以期同仁不吝指正.
卩对题目的外在浅层认识
认识1:见到|a|=|〃|=2,a%=2,给人
的感觉是向量a上的长度以及它们的夹
角是确定不共线的,由平面向量基本定
理自然想到可以将向量a上表示向量c,
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认识2:见到已知(a-c)•(ft-2c)=0,
不难联想到向量数量积为零,意味着两
向量互相垂直,而向量a上的长度和夹角
已经确定.为确定向量c的位置,很快就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教育学会科研课题《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培育高中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201930270)成果论文. 作者简介:唐秀农(1981-),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曾获广州市青年教师解题比赛二等奖.
删勰5>教研在线
有了对已知条件的变形(CT)•|c-yij= 0,从而确定向量c的终点的轨迹是以向
量a和丄&终点所在线段为宜径的圆.
2
认识3(深层):从所求问题出发宜接把求模的问题转化为求数量积也是
_种常见的思路.由(a-c)•(b-2c)=0得c2=-^-b-c+a-c-1,将其代入|ft-c12=b2-
Qb-c+c2,化简得|ft-c|2=3-■b-c+a-c.
该式子中的变量既有模长,又有夹角,计算难度会增大,往下计算会导致学生半途而废或算错.重新审视题目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该式,联想到向量中的三角不等式,结合已知条件,构造一个能与条件(a-c)•@-2c)=0有关且又能消掉向量c的式子,问题便可得解.
由所求的问题出发,通过“外在认识”将已知条件进行适当变形,寻找其几何意义,由浅到深,为即将实施的解题过程提供了夯实的条件储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卩对题目的教学分析和引导
教学分析引导1:有了认识1就知道思路之一是将向量a上表7K向量c,若是令会增加向量数量积的运算,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建立坐标系解决问题.而在建系写点的坐标过程中,问题“求\b-C I的最小值”可联想到令向量〃的纵坐标比令向量a为0更加容易运算,充分体现了“目标导航”的作用,减轻了计算量,体现了解题的技巧.
解法1:借助“认识1”中得到的思路,不难得到a=(l,VT),ft=(2,0).设c=(x,y),代入(fl-c)•(A-2c)=0,化简得G_L)2+(y_yr『=(二即向量C
的终点的轨迹是以
耳匸为半径的圆.|i^|=v(2-x)24y 的几何意义为点(2,0)到圆上的点的距离,其最小值为圆心到点(2,0)的距离减去半径,即
“坐标法”是解与平面向量基本定
理有关问题的一个通法,有助于减少运
算量.
解法2:同解法1,|ft-c|=V(2-x)2+y2
的几何意义是以点(2,0)为圆心的圆
的半径长.当两圆外切时,半径长最短,
即圆心距离减去半径.卫鼻-上至=
22
2'
以上两种解法均为“坐标法”,此法
把向量问题转化为解析几何问题,既能
复习向量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又回顾了
有关圆的知识,实现了一箭双雕,是解
决向量问题的一种通法.
教学分析引导2:由(a-c)-(*-2c)=
0可化简为(c-a)・(c-判=0,向量c的
终点的轨迹是以向量a和丄。的终点所
2
在线段为直径的圆.
解法3:如图1所示,易得ZAOB=y,
BC=l,ot=—b,ACrOB,不妨设ACAD=
2
0,则乙BCD=6,CD=A Csin0=y/~3~sind.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BDJBgCD2-
2BC•CDcos0=l+3sin2^-2sin0cos0=
------sin(20+卩)
22
故心5-怕=丄0-2运=
24
,当且仅当sin(2州p)=l时,
取到等号.故其最小值为5S.
A
0C B
图1
教学分析弓I导3:由三角不等式|a|+
\b\>\a+b\(当且仅当“与〃同向时取到
等号),可把I&Y|当成一个整体来处理,
只要将问题中的未知向量c消掉即可,而
向量c的系数是-1,可把题目条件
(〃-2<:)=0变形为(-守+守卜卜令+守)=
0求解.
解法4:叶|+”(令引>
t a c b c
b—c--------------—
3,1
—u---a
224242
当且仅
当—与煜+才+(_令+引同向时成
"送+勺•◊+勺旳得L+
自丄卜牛引j卜扌+牙)+卜牛
守)的几何意义恰好是以(-号■+守)和
卜为邻边的长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度,进而得到卜守+守)+(-£+守)=
[a c{b c\b a
\22_\T+T/T_T
,故此有\b-c|>
VT a/T_
2~_2■
这里充分体现了“目标导航,条件
开道”.从中不难得出在处理垂直这个
问题上,建系是一个很好很常用的方法,
同时其几何意义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
究利用的一个知识.
卩教学反思
本节课笔者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实
践探索.深度学习是在思考、理解的基
础上把握知识的本质,能把新旧知识联
系起来,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深度教学
是教师立足教学过程,抓住知识本质,通
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持续观察、探究、联
想、理解、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
(下转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