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期末复习提纲
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近代: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现代:20世纪中期(1961年),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仪和经纬网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也便于展示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人
们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并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
球仪。

二、纬线和纬度
1、纬线:
(1)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线长度:赤道是最长的纬线(4万千米),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3)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纬度:
(1)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注了度数,就是纬度;
(2)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从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

(3)赤道以北称作北纬,赤道以南称作南纬;
(4)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
(5)低中高纬度地区:0°—30°低纬度,30°—60°中纬度,60°—90°高纬度;
三、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不同经度的经线长度相等;
2、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就是经度;
3、本初子午线:国际规定,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是经度的起始线;
4、从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分别属于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叫做180°经线)
5、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了保持欧洲和非洲国家领土完整连续,以20°W和160°E为划分标准(中国在东半球)
四、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在经纬网上,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有与其对应的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其位置就是这两条线的交点。

三、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3、周期: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为24时;
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地球不停的自西
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区和区时:
(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

(2)0°经线所在时区为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
(3)每个时区均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
3、国际日期变更线:
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日界线两侧的东十二时区和西十二时区时刻相同,日期正好相差一天。

四、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的公转:指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地球公转一周为1年(365日6时9分)
二、公转的地理意义
1、四季更替:(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北半球季节划分(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1)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0°;(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
(3)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0°;(4)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
2、昼夜长短变化
(1)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为12h,即白昼时间=黑夜时间=12h.
(2)夏至日,北半球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昼达到一年中的最长,夜达到一年中的最短。

其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3)冬至日,南半球中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昼达到一年中的最长,夜达到一年中的最短。

其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反之。

3、五带的划分(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划分):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北寒带: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南寒带: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地图
一、地图基本要素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指向标,注记(图例)
一、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2.表示方式:3种
(1)线段比例尺:如、
(2)数字比例尺:如1:50000或 1
50000
(3)文字比例尺: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3.表示内容: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内容的详略程度不同,表示的实地范围也不同。

(1)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范围越小;(如学校、市区地图等)
(2)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内容越粗略,范围越大;(如中国、世界地图等)
二、指向标
1.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表示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表示方向;
3.在经纬网地图上,应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
三、图例和注记
图例和注记被称为“阅读地图的钥匙”
二、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右图中,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则甲乙两
地相对高度为1000米。

二、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
(1)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2)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
(3)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陡峭,内部起伏较为和缓;(4)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不大;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三、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既为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2、地形部位判读:
(1)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2)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做一切线,中间高,两边低;
(3)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做一切线,中间低,两边高;
(4)陡崖:等高线重叠;(5)陡坡:等高线密集;(6)缓坡:等高线稀疏;
3、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等高距小);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等高距大);
(同理可得等深线及地形图:(1)等深线: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2)等深线地形图:可以表示水域底部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1.分层设色地形图:人们在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
2.优点:立体感强,既可以了解某一地区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还能直观地看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势,识别出不同的地形类型;
五、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做法: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的,它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地形的高低;
海洋与陆地
一、海陆分布
一、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

概略的说,地球表层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地球表层的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

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陆地则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路块。


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南北、东西与路水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面积排序)
1、七大洲:
(1)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面积最大大洲,东、北半球;赤道穿过;
(2)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东半球;赤道穿过;
(3)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西、北半球;
(4)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西、南半球;赤道穿过;
(5)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西、南半球,唯一无人定居且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6)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东、北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7)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东、南半球,面积最小的大洲;赤道穿过;
2、大洲分界线:
(1)亚欧大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非大陆:苏伊士运河;
(3)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4)欧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5)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三、四大洋
1.太平洋:1800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一大洋,几乎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一半。

其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世界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2.大西洋:930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二大洋,东西略窄,南北狭长,形状略呈“S”形。

3.印度洋:750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大洋,大部分地处热带,北部多海湾,南部水域开阔,形状略呈三角形。

4.北冰洋:1475万平方千米,世界第四大洋,绝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终年冰封,平均水深最浅;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的原因(主要原因1,2)
1.地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海平面的升降:如我国东部海域海底的人类活动遗址
3.人类活动:如荷兰的围海造田,澳门、日本的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认为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个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运动
1.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各个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2.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
A、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板块发生挤压,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科迪勒拉山系: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一、天气
1.天气:指短时间内的现象、时刻变化、无规律、不稳定
2.卫星云图
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常用天气符号、风向与风级及空气质量等级划分
二、气温变化与差异
一、气温及气温变化
1、日平均气温:一天
2、8、14、20时四次所测气温平均数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点(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年平均气温:一年12月的平均气温
一年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
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份。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差
二、气温的差异
世界气温分布
1、等温线
(1)等温线:把气温相同的点在地图上连接起来,就叫等温线
(2)等温线的判读:
等温线呈封闭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之则为高温中心。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
洋影响显著。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小。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a、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b、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纬度位置影响);
c、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冬季海洋
气温高于陆地(海陆位置影响);
(2)世界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夏季:气温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气温差异小,南北半球温差不大;
冬季:气温由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气温差异大,北半球冷,南半球热;
(3)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三、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1、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量杯和雨量器配套使用)。

2、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为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变化。

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这种变化。

根据降水量不同,分为:全年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夏季少雨型(冬季多雨型);
3、降水的空间分布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把降水量相同的点在地图上连接起来,就叫等降水量线。

四、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指某一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长时间内表现出的特征、变化不大,有规律可寻,相对稳定)
2、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大利亚东南部
沿海地区
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
30°——40°的大
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罗
马、智利、旧金
山、珀斯)
夏季干燥少
雨,冬季温和
多雨
最冷月平均气温
0℃<X<15℃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60°的大
陆西岸
欧洲西部
全年温和湿
润,降水均匀
最冷月平均气温
0℃<X<15℃
温带季风气候亚欧大陆温带
地区的东部
中国北方地区、
朝鲜、俄罗斯东
南部、日本北部
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寒冷
干燥
最冷月平均气温
在-15℃——0℃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
美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全
年降水稀少,
集中于夏季
最冷月平均气温
在-15℃——0℃
亚寒带针叶林气
候、北极圈附近
俄罗斯北部、北
美洲北部
全年严寒少雨
最冷月平均气温
小于-15℃
寒带气候(苔原气候、极地气候)极圈以内
北极圈以内及
南极洲
全年严寒少雨
最冷月平均气温
小于-15℃
高原山地气候大陆内部高山
地区
青藏高原、科迪
勒拉山系、埃塞
尔比亚高原
全年低温少雨
最冷月平均气温
小于-15℃
以下以北半球为例将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绘成下图:
五、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降水: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2、海陆位置
气温: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同纬度地区,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

降水:靠近海洋而且能够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少。

3、地形地势
气温: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且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雨。

4、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气温,如砍伐森林,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致使全球变暖。

世界的居民
一、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历史变化
(1)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3)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下降;(但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加);
2.人口自然增长率
(1)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于是婴儿死亡率逐渐较低,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3.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人口增长率较高;
(3)从全球范围看
自然增长率较低:欧洲、北美洲
自然增长率较高:亚洲、非洲(最高)、南美洲
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表示这种差别。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地区平均每平方米千米的人口数量。

=该地区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2.世界人口分布密度
(1)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2)世界人口稀少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南极洲则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就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
(2)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就会产生劳动力短缺、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重;
(3)还表现为乡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环境污染;
二、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
1.黄色人种:肤色淡黄,头发黑而直,眼珠黑,脸型扁平;
白色人种:皮肤白,头发黄且弯曲,眼珠灰蓝,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黑色人种:皮肤黝黑,头发卷曲,眼珠黑,鼻翼宽,嘴唇较厚;
二、多样的语言
1.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三、三大宗教
1.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主要分布于欧洲、
北美洲和南美洲,代表建筑教堂;
2.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教徒称为穆斯林,创办人穆罕默德,圣城麦加,主要
分布于非洲北部及阿拉伯半岛及中国部分地区,代表建筑清真寺;
3.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东南部代表建筑佛塔;
耶路撒冷: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视为圣地;
三、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一、乡村与聚落
1.我们把人类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2.乡村和城市差异:范围的大小、建筑物的高矮、道路的疏密、人口数量的多少、汽车流量的大小
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
4.城市由乡村发展演化而来;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规模、密度等;
平原地区:聚落多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也大;
山地丘陵地区:聚落主要位于山谷地带,呈条带状;
河湖附近:聚落往往沿着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分布,呈条带状或环状;
沙漠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绿洲上,呈点状或带状;
3.特色民居:黄土高原窑洞、西双版纳傣族竹楼、因纽特人雪屋、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北方平顶屋、福建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世界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批准;
2.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中国皖南的宏村、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北京故宫、
西藏布达拉宫、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加拿大魁北克古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