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千米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千米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根底的。

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说明了主题。

接着,展示学生比拟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详细的教学内容,表达“三维”目的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位于: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才能、估算才能和实际测量才能。

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开展学生空间想象才能。

学生学习重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教学和学法为了到达教学目的,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开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才能的关系。

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承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历出发,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观察、操作、比拟、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自主探究、集体讨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在详细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稳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展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场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假如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拟适宜?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答复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绘,使学生明白路标的详细含义。

接着提醒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场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
历的来得直接,深入,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听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理论和身边材料的根底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理解千米的应用。

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根底上得到开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 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

课前有目的的带着局部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着局部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历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

通过电脑课件演示,学生在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

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
快乐,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比照,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间隔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历,抢着汇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电脑课件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道路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到达极点。

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间隔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拟准确了。

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答复中显得那么容易。

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
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

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历。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结实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稳固应用、自我检验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p 讨论。

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

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课即将完毕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同学们, 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画面让学生观看: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
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拟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根底。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照应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才能的开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努力表达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