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天津大学
二〇一〇年三月一日
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我校工程教育质量,努力探索高
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思路
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以我校若干优势专业为依托,坚持“服务国家、严谨严格、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通过实施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改革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未来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和工程大师。
三、管理模式
学校成立实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即“求是学部”,负责全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组织实施、改革经验的总结、试点经验推广等工作。
学部将与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及参与试点的院系共同构建多方联动、校院共推的管理运行模式。
1.管理机构
学部设主任1人,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兼任,主持学部日常管理工作;设副主任2人,协助主任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设团委书记1人,协助副主任做好部内学生管理工作;设辅导员3人,协助团委书记做好部内学生管理工作;设教务员2人,协助副主任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2.工作委员会
成立由学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试点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学部日常运行的各类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
题。
3.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学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试点专业系主任、资深教授组成,负责审定培养方案,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研究工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四、培养模式
(一)校内培养阶段
成立“求是学部”实验班,以培养未来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每年从全校新生中按入学测试成绩择优选拔部分学生编入求是学部,实行单独管理。
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按单独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高年级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本科毕业后,多数学生通过保送或考试方式进入硕士培养阶段,硕士研究生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工作并完成学位论文,硕士阶段完成后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另从其他学院专业选取整班加入“计划”,学籍保留在本学院,尝试各类改革,如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为每位学生指派导师(副教授以上),建立个人培养档案,专业成立培养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等。
(二)企业培养阶段
1. 企业遴选
按照行业发展需要,在求是学部相关领域以及参与“计划”学科领域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合作方。
入选企业宜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积极的合作态度,对“计划”应有足够的积极性并应具备“计划”要求的条件。
2. 联合培养
按照“化整为零、由少到多、分时分段”的原则进行校企联合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按培养要求,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按双向选择原则,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
在企业培养过程中,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3. 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
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试点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少于50%;从企业聘任部分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项目设计、研发等)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顶岗实习等。
五、培养方案
1.本科阶段
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数理基础并在数理基础课中体现工程设计思想、拓宽学科基础、夯实专业基础,每学期安排专业前沿讲座,在相关课程中增加工程伦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等工程有关内容。
在原有技术创新课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及企业总工进行讲座或报告,按学生参加报告次数认定学分。
根据年级设置由浅入深的3级Project计划,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以工程项目或产品设计生产全过程为载体,构建综合性设计题目。
探索毕业设计的两阶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设置综合性设计题目,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第二阶段进一步突出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结合生产实际的特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研究生阶段
要以服务企业为最主要宗旨,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留的住、用的上”的高端人才为其主要目标。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式教学,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对部分重要的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形式。
在考核评价方面,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增加小测验、小论文、报告、讲演等环节,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
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七、专业领域
“计划”试点工作方案拟从学校12个优势专业开始实施。
传统产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每届120人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届90人
茅以升班(涉及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每届60人
新兴战略产业:
制药工程专业每届60人
生物工程专业每届60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届180人
电子信息科学类每届240人
软件工程专业每届120人
环境工程专业每届60人
学生遴选方式:
模式一:从全校新生中按入学测试成绩择优选拔进入求是学部学习,每年选拔180~240人,约占每届招生总数的5%。
模式二:试点专业按整班建制或整个专业进行试点,每届750~810人,约占每届招生总数的20%。
八、师资队伍
1.师资配备
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
学部实验班的基础课程由学部选聘教师进行授课,可独立编班的专业课程由学部选聘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不能独立编班的专业课程随源专业合班上课,并配备课程辅导教师。
在4年内,各试点专业要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2.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在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等环节,增加在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
在工科教师由讲师晋升副教授、副教授晋升教授的条件中,增加需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在考核聘任方面,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的成果同等对待。
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联合设立挂职或顶岗工作岗位,教师挂职或顶岗工作期间待遇不变,在考核和各类评优中,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
九、质量保障体系
遵循“以人为本、过程控制、内外结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从组织机构、政策和条件支持、管理与运行制度及师资选聘等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并解决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保障各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和培养方案的落实。
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校内信息和校外信息采集与反馈,校内信息要特别注意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及对教学的意见。
应特别加强校外信息反馈系统的建
设,信息来源可以是企业、用人单位、校友等,信息内容包括行业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对毕业生知识及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对我校学生的评价、对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建议等等。
十、学校支持
1.政策支持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对参与“计划”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乘1.5后计算,并且在职称评聘及各类评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经费支持
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参与“计划”培养的每位学生每年增加400元教学业务费补贴,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实习实训。
从学校人才建设经费中列专项用于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或指导学生实践。
每年从教学业务费中设立50万元的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求是学部的各项工程教育改革立项工作。
3.人员支持
学校人事部门单独设立8个编制,作为求是学部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岗位。
其中包括2个副处级岗位、2个正科级岗位、3个辅导员岗位和1个职员岗位。
4.场地支持
为求是学部开辟独立办公场地,设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办公室进行联合办公。
专门开辟17间活动桌椅小教室作为“计划”试点专业研讨式教学、工程案例教学、综合设计等专用教室。
全校各类实验室对“计划”试点专业学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