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传统文化的缺失

合集下载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和忽视。

教育体制改革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社会价值观的快速变迁也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媒体文化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愈发凸显,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亟待重视和加强。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应该被重新认识和体现,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稳定、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现代科技、媒体文化、传承、弘扬、教育、重要性。

1. 引言1.1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重要性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缺位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和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弘扬面临重重挑战,其缺位现象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淡化和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所传承的道德伦理、家国情怀、敬老爱幼等价值观念,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缺乏足够的传承和弘扬必然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缺位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宣传推广,才能有效弥补传统文化的缺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1000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等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部分开始逐渐失去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已经被淡忘或忽视,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一,道德伦理缺失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人们对于道德和院合的认识,道德伦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尊师重道、和谐共处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但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却遭到质疑,崇洋媚外、不讲良心,诚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心灵,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危害。

第二,文化技艺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很重要,例如,绘画、书法、剪纸等技艺,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和根本。

但是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并且失落的速度越来越快,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逐渐减少,一些传统技艺甚至已经被遗忘。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被根本性地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而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在当今世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

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也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些扎根于身体和心灵的文化言行的不足。

第四,自我认识和自由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强调了个人的精神自由、个性和独立,而在过去的几十年被认为是自由的年代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被看作更倾向于权力,也就是一些人认为的权利。

这样带来的就是,过多地权威压制个人的精神自由,弱化了一个人向外开放的心态,破坏了个人的心灵的后劲,也缺乏使人们坚强自信的那种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缺失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香港特区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文化缺失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文化缺失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文化缺失问题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美、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思想。

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文化缺失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缺失问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1.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众所周知,孔子、老子、庄子和墨子都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整个文化的历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尊重祖先”、“实践至善”等基本价值观为主要体系。

老子和庄子思想强调“自然”,即简单而自然的生活,强调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达到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而墨子思想则强调爱、无私和公正,这些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

2.文学与艺术中华文化的文学和艺术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长篇小说等,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画、书法、剪纸、陶瓷等,这些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文化缺失问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却有着许多珍贵的文化宝藏被抛弃,被失传,这样的文化缺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华传统文化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快餐文化的挤压在当今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的文化遗产,而更愿意接受短期、快速而简单神速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没有深刻的内涵和思考,而且常常是极其片面和浅薄的。

2. 教育体系的变革现代教育体系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和快速发展的时代,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文化缺失。

传统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在的教育则更加强调实用性和就业率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教育理念可能会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遗失。

传统文化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传统文化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传统文化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在进行传统文化调研时,可能会发现以下问题:
1、文化遗忘与流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很多传统习俗、技艺、历史故事等被逐渐遗忘。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

2、文化认同感缺失: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这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轻视。

3、传承困境:许多传统技艺、手工艺等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老一辈的传承人逐渐减少,而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兴趣,导致这些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4、文化商业化过度:在一些地区,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精神内涵。

这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扭曲和异化,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

5、文化差异与冲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常态。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文化差异与冲突,一些人可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质疑,甚至产生自卑感。

6、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一些传统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7、教育缺失:在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导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支持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合理利用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通过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与国外的交流,外国使节的到来所带来的异国风味等等,但是从发展上来看,所有的文化冲击都没有越过中华文化的壁垒,要么作为中华文化的补充,要么被中华文化所同化。

中华文化的强势可见一斑,同时也使得华夏文明得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上下延续两三千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在其他三家纷纷没落时,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似乎也有没落的可能,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似乎渐渐地被抛弃,而改革开放以来尤为突出。

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不能不一起我们的深思。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确增添了文化的活跃和迸发,国门关上的确增添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存有雨。

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相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山东省统计局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主动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出。

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西进也慢慢增大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彰显的尤为显著。

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长大的人已经开始坚信圣诞老人了,已经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以他们中很多人不晓得毛笔该怎么拎,没有读过线装书,没有见过长命锁,没开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无人知晓从哪个角落里打听出的珠筹算当车拦住玩。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现在传统文化正在被严重的商业化,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事,它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不应该成为大众的娱乐。

话说“中国传统文化”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但近来有许多怪异现象,使我不得不说。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很多艺人、匠人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难道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只有这些物文化了么?中国先秦时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么?中国现代学者也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了么?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文化”一词,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词的根本含意,我们才能真正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严重的缺失。

这种现象导致了中国画教育的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并非是一时一地的偶然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中国画教育中的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缺失。

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很多学校和画院更注重于教授绘画技法和写实技巧,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他们在创作时缺乏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画面显得缺乏灵魂。

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表现在师资力量的不足。

很多中国画教育机构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启发。

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表现在学生自身的认知和态度上。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家庭教育的不足,现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大大减少,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国画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文化的缺失对中国画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影响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和创作水平。

艺术创作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将使学生的作品缺乏内涵和传统的韵味。

传统文化的缺失也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和人格修养。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变得肤浅和功利,影响了他们的心灵修养和情感世界。

最终,传统文化的缺失也对中国画的发展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引言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开办孔子学校,汉语热正在兴起,并且形式日渐高涨。

然而,宣传汉语就一定能宣传中华文化吗?孔子又真的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又能代表当今整个中国的文化吗?而在我们大张旗鼓地向外宣传本国文化的同时,我们又有多少传统文化在不断地走向消亡呢?谈文化的缺失并不是想要去批判什么,而是希望会给人一个警醒,让我们开始珍惜特色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不要让多样的民族文化也走向了“大一统”。

文化的过分和谐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一.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稳定起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

没有延续和稳定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含是有发展变化的。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就是具有长久传承性和稳定性的而又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

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封建制度,礼仪服饰,还是儒法经典,茶道书法,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纵向发展来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唐汉时期的大一统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而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近百个民族各有特色,所以绝对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代表“中国文化”。

虽然汉文化长时间占主流,但追溯到“传统”二字上,中国文化仍然该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

二.文化传统缺失的现状《中国国家地理》上有关于云南的专访,将湄公河上游的傣族居民和下游泰国居民进行比较。

其结果就是,云南少数民族为了顺应现代化发展而逐渐丧失了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非常清楚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在《最后一课》里,督得说本民族的语言是开启民族复兴大门的钥匙。

然而现在会傣族语的只有高龄老人。

也就是说一个家里只有爷爷辈的会说会写傣语;到了父亲辈的能听懂,但说得不好,更不会写;到了青少年一代,是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甚至听都听不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缺失

中国传统⽂化的不⾜和缺失2019-07-02中国传统⽂化有很多好的地⽅,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最丰富的典籍,没有任何国家有像中国这样多的典籍。

另⼀⽅⾯,中国也创造了很多珍宝,包括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和思想遗产;有⼀些东西到现在还在发挥作⽤,⽐如中医。

但和任何事物⼀样,中国传统⽂化也有不⾜和缺失。

第⼀个就是政治体制领域,儒学带来的⼀系列问题。

其⼀,伦理与政治的统⼀。

中国传统⽂化的⾻⼲是儒学,⽽儒学讲伦理和政治的最多。

“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体现中国社会的⼀个基本特点:宗法专制,伦理与政治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完全是符合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是⾃然经济,经济状态⽐较稳定。

第⼆个特征是专制制度下严格的等级关系。

英国在1215年就有《⼤宪章》,国王加税要得到诸侯的同意,要保障各地⾃由、⾃治的权利。

中国的⼤⼩事都是天⼦或尊长说了算,抗上是极⼤的罪恶。

儒家政治理论把这些合理化了。

中国没有国际学术界界定或多数学者公认的封建制度。

如果是封建制度,国王、诸侯之间是契约关系,⽽中国没有这样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服从。

⽤孔⼦的话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假如有争议,由谁定是⾮呢?由圣⼈和皇帝的话来决定,圣⼈的话是最后的标准。

公元1世纪,汉章帝召集儒门的代表⼈物在⽩虎观开会,由班固执笔写出⼀部《⽩虎通议》,章帝批准后颁⾏天下。

以儒学为指导,为国家政治⽣活和社会⽣活中的⽅⽅⾯⾯制定详细的规矩或规范。

突出中国传统⽂化的核⼼:三纲六纪(六亲),服从尊长。

以后历代的法典,唐、宋、明、清的律例都继承了《⽩虎通议》,将三纲六纪作为贯穿始终的东西。

⼀般的⽼百姓犯了罪,按照⾝份的⾼低、亲疏关系定罪。

中国传统⽂化的第⼆个问题是思维⽅法的缺陷。

杨振宁在2004年作报告时讲了⼀句话:“《易经》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很不利。

”他说,其中⼀点是不讲演绎论证。

《易经》归纳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象、⾃然现象,但没有严谨的演绎和论证。

文化认同缺失的例子 (12页)

文化认同缺失的例子 (12页)
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儿 谁还在守卫传统?!
想问问
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儿
喝牛奶吃面包长大的孩儿
谁还坚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这边
请顶一下
日本有成人礼 一些节日要求每个人都要身着和服
韩国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的韩服
我们有什么?
我们还剩什么?
想想过去
我们也是玩拾果果 丢沙包 跳皮筋 弹玻璃球长大
可现代以来,儒家文化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呢?
杜维明: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09年当中,每10年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变动,如太平天国、不平等条约、日本的侵略、清朝的覆灭、军阀割据、国共两党抗衡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每5年就有一次大的变化:从朝鲜战争到大跃进,从三年自然灾害到集体农场,再到文化大革命,每次变化都惊天动地。如果从教育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但近代中国166年文化断裂的情形非常严重。所以中国人才会出现“集体健忘”,甚至这个“集体健忘”还是我们主动自觉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和回顾,看起来就多元多样。我们认为,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现在要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儒学是应该扬弃的糟粕。
平时学汉语的时间有没有学英语的时间长?
古诗能背出几首?
国画家能认识几个?
古典乐器谁能叫上它们全部的名字?
泱泱华夏的灿烂文化
只成了我们课本里形容的空洞文字
或许
在我们这代的手里
有些就要失传了......
我想
如果我们还有那么一点点愧对祖宗的心情
就该行动了
哪怕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每人都守卫一项传统
都可以想像那该多好啊
了中国。中国呢?喝杯好茶要比喝可乐、果汁等任何饮料都要好 ,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真正的好东西都卖给了外国人,国内的人是越来越少能享用到这些中国特有的东西。人们用眼前的小利而牺牲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大财富。中国的文化精华是完全地走向世界,它在国内的根生长的越来越细小,越来越脱离土壤。好在有很多的人已经警觉,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内涵。

然而其却在逐渐的流失,只有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了解和学习,维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对于文化资源的创新力度,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特色,继续传承给子孙后代们。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传统精神的影子却越来越模糊,传统文化逐渐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淡漠,现对于此种现象进行以下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象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

”文化这一概念可再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结构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发展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表现,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概念性不强,这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维护和发展,如韩国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为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围棋界称雄;日本发扬源于中国的茶道,且在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有着比中国还要高的水平;还有韩剧日剧冲击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现象都表明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别国存在着差距,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流失。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

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摘要: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画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我们却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明显缺失。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力图促进传统文化在中国画教育中的发展。

2.2 商业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中国画教育中。

商业化追求效益和利益最大化,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却需要时间和精力。

在商业化的影响下,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往往受到冷落。

2.3 教育理念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渐改变。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传统中国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冲突,导致传统文化在中国画教育中的缺失。

3. 因应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问题的可行性建议3.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中国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使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得到充分重视。

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3.2 引入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传统中国画教育中引入现代教育手段,例如数字技术和网络教学等,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3.3 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应与传统文化研究机构、艺术馆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4. 结论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的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促进传统文化在中国画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引入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本文概述近年来,“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尊重,也反映出当代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学热”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学热”的发展历程,指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揭示了当代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单教材内容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真正感受到其魅力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和追求,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则加剧了这种渴望;另一方面,“国学热”也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借鉴,有助于推动其改革和创新。

文章提出了加强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包括丰富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国学热的内涵与价值国学热"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显著趋势,它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尊重和传承的强烈愿望。

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涵盖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哲学伦理、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国学热的出现,既是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文化失落的回应,也是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国学热的内涵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在国学的研究和学习中,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理解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承的国家,曾经独树一帜地展示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面临着遗失的危机。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原因1. 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许多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下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和快速发展,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2. 教育系统的变革随着教育体系的变革,许多学校的教育重点逐渐转向了科学、技术和外语等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传统文化的教育渐渐被边缘化,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并对其产生淡漠态度。

3. 媒体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然而,出于商业目的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制约,传媒中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和宣传相对较少,这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提升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传承1. 教育的角色教育系统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同时,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研究方向和专业,培养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2. 加强宣传与推广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和节日庆典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重视。

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和音频等内容,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3. 文化遗产保护与保护对于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遗迹,要加强保护和维护工作。

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并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的传承与培养,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手工艺,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建议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建议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建议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年文明的积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分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不足1.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不够当前,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不够,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2.传统手艺传承断层许多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年轻人对传统手艺的兴趣不高,以及缺乏传承人。

这导致许多传统手艺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给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损失。

3.传统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创新,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降低。

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与时代脱节,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三、建议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除了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加强对传统手艺的保护和传承,可以通过政府扶持、传承人培养等方式,提高传统手艺的传承水平。

同时,可以通过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3.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让传统文化活动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例如,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结合;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丰富现代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制作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文章等方式,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中来。

四、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我们应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工作。

传统文化被遗忘的例子

传统文化被遗忘的例子

传统文化被遗忘的例子
1. 中医传统文化: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人疏远了中医文化,不再信任传统中医的方法和草药调解。

2. 传统手工艺:手工艺品,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的大面积发展下,也逐步消失,很多传统手工艺品珍贵品亦失传。

3. 传统节日:许多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逐步失去了庆祝和重视,从而淡化文化符号的意义和潜力。

4. 传统剪纸: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但现在很少有人了解或关注,这种文化也受到了荒废。

5. 传统服饰:许多传统服饰仅为表演或节日使用而被制作,日常使用过程中,很多人选择穿西式服装,传统服饰的风格和文化特征却被忽视或忘记。

6. 传统音乐:当代音乐,从音色和节奏上与传统音乐形成了很大差异,这使得许多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冷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缺失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

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遗留到当今的文化又有多少呢?在美国大片,日韩影视,日韩动漫泛滥的当今,我们是否想到将中国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发扬光大呢?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大一统,文化休克,一、前言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

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阴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

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可以说,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和抢救,再过20年,至少有一半传统文化会化为乌有。

保护传统文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2.1、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饱受来自不同文化、不同价
值观的冲击,传统文化因此被边缘化。

大学生在接触到各种新兴
文化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2. 教育体制改革的压力:教育改革强调实用化和职业化,传统文
化知识被认为是“老掉牙”的知识,被教育体制所忽视。

大学课程
设置普遍偏重现代化知识,传统文化无法获得充分的关注。

3. 信息时代的冲击:大量的信息涌入,导致大学生的关注力分散,他们更容易追求新奇的事物,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部门可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提高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学校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的研究与
传承相关的专业,并对感兴趣的学生给予奖学金和其他支持。

2. 多媒体传播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纪录片、电视节目、网络等方式,宣传传统文化,向大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
魅力。

3. 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
展览、传统音乐演出、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传
统文化的魅力。

4.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通过举办创意设计大赛、传统文化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激
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意识。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思考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思考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思考老百姓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法,可见古人已从幼儿开始注重教育。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意思是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办法,找回来之前丧失的本心,就可以了。

当我们的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心境的时候,孩子才能开始回归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做个表面给老师看。

中国有一本儿最早的经典叫《礼记》。

礼记里有一篇是专门针对教学的叫《礼记学记》。

这个学记里面讲的写的非常清楚,老师如何来教、孩子如何来学,里面提到有四种方法,“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知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一、禁于未发之谓豫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没有发生事情之前先预防。

我们古人学习都是相通的,中医也是如此,真正医术很高的人,他在病没有发之前就可以预防,中国讲养生,等病发出来再去挽救已经晚了一步,所以古人教孩的时候非常的谨慎,处处都是教学。

有一篇这样的故事,讲的一个读书人被诬陷关进了监牢,他的母亲做了菜,就请官吏送进去。

这个读书人一见到这盘菜就哭了起来说,我知道这是母亲做的。

别人就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的母亲从小给我做的菜,切菜一条一条的,每一条都切的一寸长,不会长也不会短,整整齐齐切一寸,为什么要把这个菜切到一寸长?是因为母亲教导我,与人应对要有分寸。

他说,我们的母亲切的肉,每一块儿肉都要切的方方正正,没有不方的。

因为母亲要教导我做人要方方正正,所以一看这盘菜就知道母亲亲自做的。

所以讲“闺阃乃出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闺阃就是母亲住的地方,也就是说圣贤人的都是母亲教出来的。

看到古人,他们的母亲在切菜的时候都在渗透教育。

古代的建筑,安徽有个西递古村落,村落里有宅子,门前画了一把扇子,后门画了一片叶子。

扇和什么同音,和善良的善,他是主人每天提醒自己推开门出门就要行善。

后门的叶子提醒自己落叶归根,时时不忘祖宗不忘本,知恩报恩。

中国的传统建筑,门口有个屏风,不露内秀,告诉我们做人要内敛,不要张狂,所以一个屏风把里面挡起来,要迂回,才能看见房间的内部。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影响所替代,这种影响也反映在中国画教育中,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

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变化上。

传统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工笔画、写意画和国画技法,这些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

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很多学校的教学内容逐渐偏离了传统文化,更加注重西方绘画技法和现代艺术概念的教学。

这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中国画教育中的缺失,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西方绘画的思维方式和技法,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则被忽略。

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还体现在教师队伍的不足。

传统中国画的教学需要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很多当代中国画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降低,导致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的流失和传承困境。

中国画教师的培养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和研究机会。

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师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上。

随着社会的变迁,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学习意愿逐渐减弱,更多的倾向于选择西方绘画或其他更现代化的艺术形式。

这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市场需求有关,但也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有关。

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学生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了解不多,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同和探索的动力。

面对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解决。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培训力度,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学校可以加强对中国画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推广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生存是必须的,竞争是残酷的,孩子美好的未来没有必要的、基础的知识是不行的。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担忧和焦虑,唯恐孩子学不好知识和技能,影响未来的前程。

孩子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之外,还要上各种特长技能培训班。

家长觉得该教的都教了,孩子该学的也学了,但是广大的家长仍然忽视了一个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可能家长会说,我们孩子学这个有必要吗?全球的文化发展中一个新的趋势是中华文化正在崛起,现在全球设置的孔子学院已经有80多所,有更多的国外人士在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明。

如果现在我们仍不能珍惜我们祖上留下的宝藏,我们中华的文明精髓不能很好地代代传承,我们的子孙就活不出中国人真正的精气神。

我们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千年传承,是多少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所仰慕。

很多国外的人到中国来留学,来旅游,正是心中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所来。

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不要丢了西瓜拣芝麻。

很多的学生语文学的不怎么样,不会阅读文章和分析文章,不会写篇像样的作文,更有多少孩子能读懂文言文?但是这些孩子整天在学英语,英语是有用,但是你毕竟是生活在中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青少年“哈韩”,穿着肥大的裤子,其实现在流行的这种肥大的裤子正是韩国传统的民族服饰所演化而来的。

韩国人把他们的民族服饰流行到了世界,起码是流行了中国。

中国呢?喝杯好茶要比喝可乐、果汁等任何饮料都要好,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真正的好东西都卖给了外国人,国内的人是越来越少能享用到这些中国特有的东西。

人们用眼前的小利而牺牲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大财富。

中国的文化精华是完全地走向世界,它在国内的根生长的越来越细小,越来越脱离土壤。

好在有很多的人已经警觉,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让你的孩子学点中国传统的知识吧,汉语要比英语运用的地方多,连母语都不重视学习的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都不熟知都不热爱的人,你能指望这样的孩子有多出色?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该坚持的就一定要坚持,完全的西化而没有根的人,其实就不再是中国人了。

我们家长能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些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比如去博物馆、去旅游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当然途径很多,也包括用心学好语文、历史等学科。

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和用心,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代代传承。

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儿谁还在守卫传统?!想问问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儿喝牛奶吃面包长大的孩儿谁还坚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这边请顶一下日本有成人礼一些节日要求每个人都要身着和服韩国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的韩服我们有什么?我们还剩什么?想想过去我们也是玩拾果果丢沙包跳皮筋弹玻璃球长大可现在整天与网络为伍的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平时学汉语的时间有没有学英语的时间长?古诗能背出几首?国画家能认识几个?古典乐器谁能叫上它们全部的名字?泱泱华夏的灿烂文化只成了我们课本里形容的空洞文字或许在我们这代的手里有些就要失传了......我想如果我们还有那么一点点愧对祖宗的心情就该行动了哪怕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每人都守卫一项传统都可以想像那该多好啊新儒学大师杜维明教授:中国儒学比韩国弱多了(图)有关儒家文化影响力的调查显示,韩国首尔领先,中国上海排在最后国学班开办、国学大师开评、国学短信开通、国学博客开放……中国的“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争论。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被认为是新儒家第三代的领军人物,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在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官邸,就中国儒家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对杜教授进行了专访。

1、中国的文化断代很严重曾有一个关于“儒家文化在东方各国影响力”的调查,结果受调查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是韩国,中国内地排在最后一位。

作为儒学的母国和发源地,中国的处境为何如此尴尬?杜维明:不仅要打倒孔家店,其实从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有好几个特别有影响力的传统。

一个是悲愤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又无能为力。

再一个就是革命主义传统,还有一个就是反传统的传统,甚至造反有理的传统。

这几个传统结合起来,发生了“化学变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传统文化的声音的确相对薄弱。

如果把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分开来,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中,传统文化的比重并不很大。

目前的这个情况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变局,也就是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来未有的大变”。

但慢慢地,这种传统现在正在恢复,可能会逐渐回到一种正常的情况。

记者: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呢?杜维明: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09年当中,每10年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变动,如太平天国、不平等条约、日本的侵略、清朝的覆灭、军阀割据、国共两党抗衡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每5年就有一次大的变化:从朝鲜战争到大跃进,从三年自然灾害到集体农场,再到文化大革命,每次变化都惊天动地。

如果从教育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但近代中国166年文化断裂的情形非常严重。

所以中国人才会出现“集体健忘”,甚至这个“集体健忘”还是我们主动自觉的。

这使得我们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和回顾,看起来就多元多样。

我们认为,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现在要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儒学是应该扬弃的糟粕。

记者:现在有人常提文化的断代,您认同这种说法吗?杜维明:中国的文化断代的确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五四以来,尤其是现代,影响了很多代人。

这种情况非常让人忧虑。

举个例子,北京大学是中国最老的现代大学之一,但是京师大学堂时期的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五四以后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北京大学、解放以后的北京大学、文革以后的北京大学都很不一样。

这中间不仅北大的校址变了,它的教育理念、理想人格、学术目的都变了,学校的很多档案也流失了。

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出现文化断代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这个情况和日本、韩国和美国都有很大不同。

虽然在二战中吃了原子弹,但日本的学术谱系从来没有中断过。

相比之下,从五四以来,在中国大陆,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中间不受干扰的人几乎很少。

韩国有专门的儒教大学,跟其他精英大学能相提并论记者: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的差距主要在哪里?杜维明:第一,知识精英是否认同儒家文化。

在韩国,有专门的儒教大学,名叫成均馆,跟韩国其他最好的精英大学可以相提并论。

成均馆的命名来自中国元代的太学、国子监,有超过600年的历史,我去参观过。

相比之下,中国有一些知识精英都强烈反对儒学,认为儒学是造成中国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第二,政界和企业界是否推崇儒家文化。

在韩国和日本,很多政界和企业界领袖都非常重视儒家文化。

比如韩国三星集团一直在赞助成均馆,它每年都向成均馆投入成千上万的资金,三星集团认为这对它是莫大的荣誉。

第三,生活世界是否体现儒家文化的精神,这是最有趣的。

比如在韩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视儒家礼节,韩国人每年都要祭孔。

而且韩国人很较真,认为祭孔必须使用明代的仪式,清代的仪式不够正宗,这是韩国的传统。

十五六世纪,儒学在朝鲜族全面发展,韩国的年号基本上是顺着明代的年号,他们认为满清入关是对儒学的摧残。

韩国的祭孔仪式非常庄严,弥漫着祭奠至圣先师的氛围,政府也很重视,经常是教育部长以上的官员亲自出席。

在中国台湾地区,人们也搞祭孔,也至少是台北市市长和“教育部长”出席。

大陆最近也恢复了祭孔,但相比之下,旅游观光的色彩太浓,不够庄重,无法跟韩国比。

另外,韩国对儒家文化的推崇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

比如1000韩元是韩国流通最广的货币,大约相当于1美元。

这张钞票的正面印着一位慈祥长者的人像,他就是韩国大儒李退溪,像下是他的生卒时间(1501—1570年)。

李退溪号称“韩国朱熹”,是朝鲜李朝时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为朱子学说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评价他为“朝鲜五百年推为第一儒家”。

李退溪的人像旁边印着一个投壶,这是古代儒家学者游戏用的。

钞票的反面印刷的建筑群是陶山书院,由李退溪一手创办,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白鹿洞书院。

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学术地位比商学院要高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大陆出现了祭孔、读经、建立国学院等现象,如此密集地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进行重新认识与推崇,,但总的说来我认为还是力量太薄弱,因为我们毕竟是从零开始。

如果与日本对日本传统文化、美国对美国传统文化、法国对法国传统文化、韩国对韩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境遇是很糟糕的。

我们必须考虑,怎么才能把民间社会很薄弱的儒家文化资源变厚实。

现在在中国,影响社会的力量多半来自学术领域之外,突出表现在超女、歌星影星等。

真正的英雄似乎都是企业界领袖、歌星影星或者运动员。

我很希望影星歌星运动员或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们都能够有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很多人对于宣扬传统文化并不是很自觉。

中国人接触的价值领域太单一,过于突出政治经济,对文化不重视。

比如中国的精英绝大多数愿意考理工或者医学,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学习文史哲好像没什么出路。

就是学习社会科学的也大多选择企业管理和外文。

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不仅在大陆,就是在整个华人文化圈中都比较少。

在美国,从事文史哲研究的大半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而在文史哲研究中从事中国研究的,又是精英中的精英。

美国的大学校长,多半也是文史哲出身。

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学术地位比商学院要高。

在日本,清流(人文学者)比较清苦,但社会地位极高。

我很熟悉的一个日本学者冈田武彦,他的亲戚中企业家不少,他的薪水比他兄弟低得多,但他在家里最受尊重。

另外,学术界的工作比较稳定,可以长期发展,容易得到满足感。

比如医学外科手术,做上1000次,是很乏味的重复劳动,没有多少创造性可言。

所以医生多半会自己另外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或是音乐或是其他艺术等。

现在西方开始逐步接纳儒家文化,开始思考它的人文价值。

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把《论语》当作受教育的西方知识分子必须学习的一个文本。

《论语》是唯一入选的非西方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