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时大概意思对即可
正方:环境保护优先
反方:经济发展优先
正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二辩: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
并不是说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跟中国现状一样,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但一般地区还是先发展经济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正方三辩: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一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
各个行业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经济效益就能增加吗?
反方四辩:我们知道环境的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和治理都要依靠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持科学技术发展,那么以科技为支撑的环保从何谈起呢
正方二辩:你的问题未免抽象了点。
科技发展无止尽,经济发展也没尽头,什么时候算得上是“强有力”呢?但是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反方三辩:经济发展是让人们享受到丰富的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娱乐,这难道不是现在社会上人们的普遍愿望吗?
正方四辩:人们喜欢的期望的不一定都是好的。
我相信,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既能享受到生活乐趣,同时又是一个健康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存
反方三辩:原始社会的人类祖先们环境保护做的可谓好了吧,而他们经济发展很落后,所以一直过着钻木取火的生活,按你的意思我们应该回归这种生活吗?
正方四辩:人类祖先确实需要发展经济,但若是在这个过程中砍完了森林,污染了河流,衣食都没有了保障,恐怕也无法发展下去了。
正方二辩:当我们看着地球上的物种一个又一个消失的时候,你们要怎么告诉我,人类不是下一个!我方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我们不是来讨论二者是否都重要的,我们是来讨论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谁优先。
反方一辩:当一个人分文没有之时,是先解决吃穿问题,还是饿着肚子去植树造林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方才提到了分文没有——也就是指钱的问题,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钱的多少,经济二字也并不单单的等同于钱。
反方一辩: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极弱,人民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境中,我们怎么能逼迫人家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不是太残忍了吗?
正方一辩:我们今天的论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谁更重要,而不是谁重要,谁干脆就不重要。
为什么对方辩友这么喜欢用如此极端的例子来冠以欲加之罪呢?
反方二辩:因为经济发展了,政府才有资金去改善环境,如果经济不发展政府能出得起这么多钱吗?
正方二辩:政府之所以要花那么多财力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因为它们在经济发展时候制造了太多问题啦!而且对方辩友的逻辑也非常有意思。
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每年要花10多万元去医院看病,那到底是说明了他有钱呢?还是他有病呢?(语气停顿1秒以上)相比给她更多的钱去治病,那不得病,不更好么。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忽视环境问题的确会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确我们也会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可没有环境没有了物种,我们也只能拿他来买更华丽的棺材而已。
反方四辩:我们优先发展经济,环境保护必然会付出代价,我们已经在努力,使代价降到最低。
优先发展经济,走先发展后治理是大势所趋。
正方三辩:你的意思是破坏了环境然后再去弥补。
为什么要先污染后治理?我国的经济建设里程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是错的,是行不通的。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优先发展经济并不是必须要破坏环境。
只是当我们在发展环境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尽可能优先发展经济。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所说的这种情况不就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选择吗?可是现在它们不正经历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恶果吗?
反方四辩:这些国家经历这种恶果不是选择错误而是没有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方四辩:既然那么多国家都没有处理好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兼顾环境保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
反方四辩: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
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所以我们说,决定人类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发展,比影响生存与质量的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反方二辩:从人类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那为什么人类从发展到现在都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人类会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我们的环保意识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发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无不证明了环境保护要为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服务。
正方二辩:过去的发展道路走的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结果呢,环境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已经到了威胁生存的地步.再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但成本高,而且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因此,必须从源头开始防止污染,也就是发展过程首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望在将来解决环境问题.
反方三辩: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这个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环境保护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使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懵懂,使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更为紧密,使人类逐步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2008-05-18 20:56
中国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实际上已经上升为政治、社会、文化问题。
但我今天只讲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
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
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
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
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
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3.05%,
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
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降下来,反而反弹。
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
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
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 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
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
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
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
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中国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
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
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
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
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
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
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
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
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
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7.06,0.09,1.29%),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
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
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发达国家可以先发展后治理,发展好了谈环保,但中国确实走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理由有三:
第一,当中国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原始积累,并通过100多年的不断争夺,划分确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的国际规则,中国污染成本肯定转不出去。
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很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
中国在人均2000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
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如果生态发生危机,灾难无法逆转。
有人经常批评我们为什么老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但既然已意识到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用发达国家的
消费标准去吃豪餐、住豪宅、开豪车?为什么还要建那么多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难道忘了我们还有70%的农村人口?
第三,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我们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不能去欺负亚非拉穷兄弟。
我们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色和平崛起道路。
内容有八条:1,低消耗的生产体系;2,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3,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4,持续循环的环境资源体系;5,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6,更加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7,注重公平的分配体系;8,开明进步的民主体系。
对政府而言,应做四件事:第一,更加确定和追求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当然不是比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共同富裕,还要比谁更公平正义,还要比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比道德文化。
第二,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国土整治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
再例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等等。
第三,应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由主抓企业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性过渡。
如环境保护。
同时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第四,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
我们必须要算清一笔帐,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要走新能源循环经济道路时,我们的发展速度会降多少?我们要承担多大成本?整个财税政策体系是否支撑得了?这笔帐如果能够算出来,一系列政策才能出台,经济才能够出现真正转型。
对企业而言,千万不要被一年一度的财富评选弄昏了头,要敏锐感觉到中国政治上的变化,已开始越来越强调公平和责任问题,越来越强调诚信道德和儒商文化。
今后企业要考虑的是如何去获得科学发展观的名和利。
这是一个名利观的大转型。
25年前,人大政协企业代表选的是看谁最革命,今年以前的人大政协企业代表选的是谁交的利税最多,谁最有钱,明年以后,将比的是谁最有社会责任、谁最公益慈善、谁最有文化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