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安塞腰鼓》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安塞腰鼓源于战争或者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刘成章所写的《安塞腰鼓》,充分展现了在黄土高原上,朴实豪放的陕北人民那激昂、顽强、热烈的生命力。写出了安塞腰鼓那奇伟磅礴、动人心魄、铿锵激越的气势。

学习本文,主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动人心魄的震撼力,理解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在写作特点上,要领会作者对于短句的应用;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奇伟磅礴、动人心魄、铿锵激越的气势。

2、细读课文,理解文中对于陕北人民生命力量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体会情感,分析文章结构、句式以及修辞手法运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多元的文化氛围,感受慷慨激昂,豪壮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出的慷慨激昂、奇伟磅礴、动人心魄的气势;对于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难点:通过文章对于安塞腰鼓的描写,理解课文对于陕西北人民生命力的表现。

【教学方法】

投影展示、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用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疏通生字词,完成导学案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直观的了解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

(简介安塞腰鼓)

二、看了图片之后,让我们一起进一步的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或者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可有几人到几千人一起演奏,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

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参加者一般为男性。分两种形式。一种为路鼓,即边走边打,另一种为地鼓,在广场、舞台及指定地点表演。打鼓者多头系羊毛巾,腰结红绸带,鼓系腰间,两手执槌,在大鼓、大锣、铜铙及唢呐的伴奏下,左蹦右跳,生龙活虎,显示黄土高原的挚热情感,是力量的凝聚和爆发。

三、作者简介

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只有生长在黄土高原的人才写的出来,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本文作者:刘成章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四、示范朗读

为了充分直观的感受到课文描写安塞腰鼓的那种奇伟磅礴、震人心魄的气势。下面由老师来为大家示范朗读一下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时按照怎样的顺寻来描写的?

五、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明确课文结构,按照腰鼓表演的顺序可以分为:鼓响前——鼓响时——鼓止后三大部分。

(一)鼓响前。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课文的第一部分。

课文的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些景象?

明确:写了高粱地,这是景物描写,以此衬托后生们的朴实以及环境的安静(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

写了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这是人物的描写,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环境背景和人物神情的描写,都是为下文所做的铺垫,突出了一个“静”的特点。

这里的“静”,不是真正的安静,二十暴风雨来临前夕的宁静,是生命和力量在积蓄,是热情和激情的积蓄,在等待爆发的那一时刻!

(二)鼓响时。

1、当这样的积蓄到达释放的那一刻时,腰鼓响动了,生命由此爆发开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文章的主题部分,第二部分是对腰鼓开始表演后的情景淋漓尽致的描写。首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

2、运用这样反复的手法来增强气势和突出赞美之情的写作方法,我们在之前学习的哪一篇课文中遇到过?(《黄河颂》“啊,黄河!”)

那么在这样的反复咏叹中,请同学们按照“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的位置来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按照不同的角度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我们可以把课文的第二部分划分为四层。

3、下面就有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仔细阅读课文后,讨论分析,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安塞腰鼓的?

明确:根据作者侧重描写的角度,对安塞腰鼓描写的角度可以概括为:

(1)气势(2)声音(3)力量(4)舞姿

(1)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了安塞腰鼓恢弘磅礴的气势。同学们找出文段中有哪些句子写的比较好?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从修辞手法上来看,这一句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排比,形象而又生动的写出了安塞腰鼓舞动起来后那奇伟磅礴,动人心魄的气势。)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一句同样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向我们强调了陕北后生们极力挣脱、冲破外在的束缚,争取希望,这是一种内在的生命的力量。)

(2)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不光是表现在那矫健、灵活的动作上,还有那震人心魄的声音。下面,我们就来看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安塞腰鼓的声音。

(请同学们自己分析,这一层中有哪些句子写的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点拨:“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这两段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安塞腰鼓鼓声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这里写到“山崖”和“观众”的心都变成了牛皮鼓面,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声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安塞腰鼓的震慑力和感染力。

这一部分中,还采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所谓的叠字,就是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用在一起,造成形式上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象的模拟。这两句中一共用了六个叠字“隆隆”,十二个字构成这六个叠字两个音节叠用,结构匀称,富有整齐之美,而且语言和谐,富有节奏感。同时,在这六个叠字中间,运用的是停顿稍长的顿号,使得这六个叠字之间停顿明显,从而造成鲜明的节奏,增强整体上的音乐美效果。

(3)安塞腰鼓在视觉上给人最直观的强烈的印象就是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下面我们从第三层来看。

(请同学们自己分析,这一层中有哪些句子写的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点拨:“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朴素敦厚的陕北人民,在黄土高原这样一种艰难的环境当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