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 cB = kcA cB
返回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对照Arrhenius公式
k = Ae
2 AB
E − RT
Ea − RT
A =πd L
2 将 k = π d AB L 8 RT e πµ
8RT
πµ
(频率因子)
' k = AT e
1 E − 2 RT
式写为
1 E 取对数 ln k = ln A + ln T − 2 RT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主要内容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 §12.6 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12.7 光化学反应 * §12.8 化学激光简介 §12.9 催化反应动力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以三原子反应为例:
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当A原子与双原子分子 BC反应时,首先形成三原 子分子的活化络合物,该络 合物的势能是3个内坐标的 函数
EP = EP (rAB , rBC , rCA )
或 EP = EP (rAB , rBC , ∠ABC )
这要用四维图表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现令∠ABC=180°,即A与BC发生共线碰撞, 活化络合物为线型分子 即 EP=EP(rAB,rBC),就可用三维图表示
φ = 180º
A
rAB
B
rBC
C
随着核间距rAB和rBC的变化,势能也随之变化 这些不同点在空间构成高低不平的曲面,称为 势能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有效碰撞直径、碰撞截面 有效碰撞直径、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 直径为 d AB的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 d AB 称 为 有 效 碰 撞直 径 ,数 值 上等 于rA和rB之和。 虚线圆的面积称 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所以速率常数为 k = ν K c≠ v为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用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根据统计热力学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平 衡常数的计算式为
[A L BL C]≠ q≠ ≠ Kc = = qA qBC [A][B − C]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二、势能面(过渡态理论物理模型) 势能面(过渡态理论物理模型) 过渡状态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 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r的函数
Ep = Ep ( r )
莫尔斯(Morse)公式是对双原子分子最常用的 计算势能Ep的经验公式:
Ep (r ) = De [exp{−2a (r − r0 )} − 2 exp{− a (r − r0 )}]
马鞍点 (saddle point)
在势能面上,活化络合物 所处的位置T点称为马鞍点 该点势能与反应物和生成 物所处的稳定态能量R点和P 点相比是最高点,但与坐标原 点一侧和D点的势能相比又是 最低点 如把势能面比作马鞍的话, 则马鞍点处在马鞍的中心 从反应物到生成物必须越过一个能垒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势能面投影图
将三维势能面投影到平面上,就得到势能面的 投影图。 图中曲线是相同 势能的投影,称为等 势能线,线上数字表 示等势能线的相对值 等势能线的密集 度表示势能变化的陡 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三、由过渡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过渡态理论假设: 1.从反应物到生成物必须获得一定的能量,首先 形成活化络合物; 2.活化络合物的浓度可从它与反应物达成热力学 平衡的假设来计算; 3.一旦形成活化络合物,就向产物转化,这步是 反应的速决步。
Z AA = 2π d L
2 AA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2
RT 2 cA π MA
返回
回主目录
2、速率常数的推导 假定每次碰撞都能起反应,则反应 A + B → P
dnA − = ZAB dt 若用物质的浓度表示 dnA = dcA ⋅ L
速率为
dcA dnA 1 Z AB 8RT 2 − =− ⋅ = = π d AB L cA cB dt dt L L πµ
反应坐标 (reaction coordinate)
在势能面上,反应沿着R-T-P的虚线进行, 这是一条能量最低的反应途径,称为反应坐标。
反应坐标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参数,其每一 个值都对应于沿反应系统中各原子的相对位置。 反应进程不同,各原子间相对位置也不同, 系统的能量也不同。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设某基元反应为
≠ KC
A + B − C A − B + C →
[ ALBLC]≠ A − B+ C → A + B− C← → ≠ [ALBLC] ≠ Kc = [A] [B− C]
对于三原子分子的活化络合物,有3个平动自由 度,2个转动自由度,这些都不会导致络合物的分解 有4个振动自由度,(c),(d)是弯曲振动,(a)是对称 伸缩振动,都不会导致络合物分解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R点 是反应物BC分子的基态。随着A原子的靠近,势 能沿着RT 线升高,到达T点形成活化络合物。 随着C原子的离去,势能沿着TP线下降 P点 是生成物AB分子的稳态 D点 是完全离解为A,B, C原子时的势能 OEP一侧是原子间的 相斥能,很高。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式中r0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的平衡核间距, De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为与分子结构有关的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AB双原子分子根据该公式画出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核间有引力, 即化学键力 当r<r0时,有斥力
ν = 0 时的能级为振
动基态能级 E0 称为零点能 D0 是为把基态分子解离为孤立原子所需的能量,它 的值可从光谱数据得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2.1 碰撞理论
一、碰撞理论基本论点
1. 反应物分子间的接触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前提。 2. 只有那些能量较高的活化分子、并满足一定的空间条件的碰 撞反应才能发生,不是任何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均能发生反 应。 3. 活化分子的能量较普通能量高,碰撞时,松动并部分破坏了 反应物分子中的旧键,并可能形成新键,从而发生反应,这 样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或非弹性碰撞,活化分子愈多,发生 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就愈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一定要 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须吸取一 定的活化能,即反应物分子活化形成活化络合 物的中间状态,所以过渡态理论又称为活化络 合物理论。 用该理论,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ν、质量 m、核间距r等基本物性,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常 数,所以过渡态理论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但(b)是不对称伸缩振动,无回收力,它将导致 络合物分解。 振动一次,导致一个络合物分子分解,所以 其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就相当于络合物分解的 速率常数
r =− d[ ALBLC] dt

=ν [ ALBLC]

= ν K c≠ [ A ][ B − C ]
因为
r = k [ A ][ B − C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基本要求
1、了解目前较常用的反应速率理论,特别是对碰撞理论和过渡态
理论要点,以及理论的优缺点。会利用这两个理论来计算一些简单反 应的速率常数,掌握活化能、阈能和活化焓等能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微观反应动力学的发展概况、常用实验方法和该研究在理 论上的意义。 3、了解溶液反应的特点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会判断离子强度对 不同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原盐效应)。 4、了解较常用的测试快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弛豫法来计算简单 快速对峙反应的两个速率常数。 5、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 以及这类反应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量子产率的计算和会处理 简单的光化学反应的动力学问题。 6、了解催化反应特别是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催化剂之所以能改变 反应速率的本质和常用催化剂的类型。
dcA − = kcA cB dt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k =πd L
2 AB
回主目录
8RT
πµ
返回
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dcA Z AB r=− = ⋅q dt L E
根据Boltzmann公式
q=e

RT
dcA Z AB r=− = ⋅e dt L
=πd L
2 AB
上一内容

E RT
8 RT
πµ
e

E RT
dAB
A
B
为碰撞截面,数值上 2 等于 π d AB 。
回主目录 返回
将A和B分子看作硬球,根据气体分子动理论, 它们以一定角度相碰。 互碰频率为:
ZAB = π d
2 = π d L
2 2 AB
8RT
πµ
c A cB
当系统中只有一种A分子,每次碰撞需要两 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在碰撞频率中除以2, 所以两个A分子互碰频率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碰撞理论的优点: 碰撞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虽然粗糙但十分明确 的反应图像,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对Arrhenius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都 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认为指数项相当于有效 碰撞分数,指前因子A 相当于碰撞频率。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常 数 k 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缺点: 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概率因 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 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能求得,所以碰撞理论还 是半经验的。
'
再对温度微分 当
1 RT << E 2
上一内容
1 E + RT d ln k 2 = dT RT 2
d ln k E = dT RT 2
回主目录
(Arrhenius经验式)
返回
下一内容
factor) 三、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概率因子(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 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来校正理论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P=k(实验)/k(理论)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则速率常数的计算式为
Ea k (T ) = P⋅ A⋅ exp − RT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 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 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 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 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则反 应仍不会发生; (3) 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 原子团,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其它分子相 撞的机会等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4. 若知道分子的碰撞频率 (Z) 及有效碰撞在总碰撞中的分数 (q),则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r = - d[A] = Z q 。
dt L
二、双分子的互碰频率和速率常数的推导 1、双分子的互碰频率 两个分子在相互的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近,接 近到一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很快 增大,分子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相互远离,完成了一 次碰撞过程。
以势能作纵坐标,标出反应进程中每一点的势能, 就得到势能面的剖面图。 从反应物A+BC到生成物AB+C走的是能量最低 通道,但必须越过势能垒 Eb Eb 是活化络合物与反 应物最低势能之差,两 者零点能之间的差值是 E0 。 这个势能垒的存在从理论 上说明了实验活化能的实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过渡态理论基本论点
§12.2 过渡态理论
1. 反应物到产物必须经过一种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活化形 成活化络合物的中间状态,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之间能很快 速成化学平衡。 2. 活化络合物又可分解为产物,活化络合物分解步骤为慢步 骤,化学反应速率由活化络合物分解步骤决定,如下式所 示: + B - C ⇔ [A • • • B • • • C]≠ → A - B + C A 3. 反应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的函数,反应 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是体系势能不断变化的过程。 4. 过渡状态理论提供了由物质基本结构系数(ν(振动频率), m(质量), r(核间距)等)计算反应速率常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