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生平简介[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生平简介[3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叶圣陶生平简介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叶圣陶生平简介(一)
生平简介:叶圣陶(1894-1988),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

新中华成立后,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突出成就: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

“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地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名言佳句:理想是事业之母。

双龙洞: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洞前村附近,海拔约520米,
由内外两个大洞及一个耳洞组成。

外洞洞厅高达7~10米,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轩旷,可容千人,气温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凉的最佳之处。

外洞与内洞相距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洞内地下河由冰壶洞至双龙洞的通道而下,沿内洞北侧的洞底蜿蜒流出。

在由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积平台上,钟乳纵横,千姿百态。

叶圣陶生平简介(二)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1894年10月28日生。

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学习,1911年开始担任了十年乡镇小学教员。

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十余篇文言小说。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日报》
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

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等短篇小说集。

五卅运动中,叶绍钧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

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并同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交往,参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动。

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1926)、《未厌集》(1928)、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九一八”事变之后,叶绍钧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并不断扩大着反映现实的题材。

《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叶绍钧从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起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

其间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

在长期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后来都成为知名作家。

叶绍钧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6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

1949年以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

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作品介绍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

他的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结尾。

语言朴实凝练,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叶绍钧的主要散文集有《剑鞘》(与俞平伯合著,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西川集》(1945)、《小记十篇》(1958)等数种。

这些作品不论是抒情写世、状物记
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

叶绍钧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画眉鸟》《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鸟言兽语》和《火车头的经历》,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叶圣陶生平简介(三)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著作书目:
《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

(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1984,三联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1984,少儿
《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
《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
《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
《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
叶圣陶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化大师,其文宗兼师宗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为有识之士所共认。

在其生前,茅盾发自内心地喊出“叶圣陶万岁”;在其身后,冰心由衷地称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永垂不朽的教育家”;我们的党与政府也给
予崇高的评价,李岚清同志赞颂道:“叶圣陶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风范永存的一代师表”。

在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中央号召进一步抓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重温叶圣陶先生的有关著作,深深体会到,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思想。

它是时代的精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指导我们深入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指针。

叶圣陶的创新教育思想,从其形成的原由来看,首先,叶圣陶个人品格起决定作用;其次,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的渊源是不可少的前提;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创新教育的不可或缺性。

叶至善先生认为,他父亲一辈子坚持批判传统弊端,不断改革创新,“困循保守,不符合我父亲的性格。

”(《父亲的希望》第146页)这是作为儿子对其父亲叶圣陶的最贴切的认识与评价。

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多次强调,在叶圣陶先生身上体现出的,“一种立足于我们优秀民族传统的创造精神,尤其可贵,尤其值得我们认真整理、总结和学习。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第484页)
的确,叶圣陶先生的一生是力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敢
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生。

他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

(《叶圣陶集》第11卷第294页,以下,凡引自本书者,只标卷数与页码)他还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

这完全是出于他的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体验。

作为一个文学家兼教育家的叶圣陶,不仅有着“文学是人学”的理念.更有着“语文教育也是人学”的体会。

既然如此,文学和语文教学的共同点在于不能没有创新性,否则,文学就没有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生气,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后来居上,有所发展。

特别是,对于教育,他有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中师、大学的全程性的实践,更使他有必须改革旧传统、实施创新教育的真切体验。

可以说,从他1922年在《新潮》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诸问题》中提出“国文教授要有成功之望,先要教者将谬误的观念改正”,到1987年给罗店中学的信中向他们提出“顺着改革这条路子走下去,还要不断有所创新”(《父亲的希望》第151页)的殷切期望,创新教育这一思想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生涯和渗透于全部理论之中的。

当然,叶圣陶先生的创新教育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教育思想、体制、教材、方法等方面,更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上。

说到底,创新教育要落实到“乐育全新一代人”(8~461)上面。

早在19
34年,他就要求受教育者“以教育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11~66):1958年他明确提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谁都需要有这种精神”(11~210);1983年又强调指出,“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11~294)。


1923年,叶圣陶在《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开宗明义,把“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作为第一项目的。

而且是把原本的“课程纲要”的“自由发表思想”改成“自由发展思想”的。

这一字之改,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又反映了叶圣陶对思维训练的发现与重视。

而“自由发展思想”,就其教育心理学
的观点来说,就是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

纵观叶圣陶的全部论著,不难看出,重视学生思想(即思维)训练和发展是一贯的。

是他继承“学思结合”的优秀传统和兼容杜威“训练思维”的先进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的产物。

早年,他在甪直的教育革新和《倪焕之》中艺术概括的“理想教育”,是一种“开源教育”。

所谓“开源”,就是开“智力之源”,就是开发创新思维之源。

1919年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提出考察
学生作文是否有进步的标准为“思想是否正确与完善,情感是否恳挚而缜密”。

1922年明确认为,“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于有把捉不住的苦。

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裁培,最为切要。

”此后,他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磨练思想,培养情感”(13~22),才算探到了根本。

1942年他在《思想──语言──文字》中又说:“文字的依据既是语言,语言和思想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

”特别是50年代以后,他切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语言是思想的定型”和“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等的创造性的看法。

这为他的“自由发展思想”的教学目的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4年,他总结似地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想,训练语言”(17~406),并提出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举”的原则。

现在还有一些教师,仅是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对于思维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些年来,语文教学质量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不能不说与之有关。

其实,离开了思维训练的语言训练是寡效的。

语文教学的创新思维训练,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方面的训练,即智力的训练,其中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推理力、
批判力和联想力、想象力等。

这是任何创造行为、创造能力、创造发明的基础。

就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的训练必须以思维训练为基础,离开了思维的创造性,要想有听、说、读、写的创造性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里有一个足以证明的例子。

1978年,在叶圣陶、吕叔湘先生的倡议和指导下,人教社中语室对四川、福建两省作了调查,发现,语文教学质量令人堪忧,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智力一般发展上存在着以下缺陷:观察和理解能力很差,分析和概括能力很差,思维和表达能力很差。

因此,呼吁,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该“把语文之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来。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设想》第140页)

在叶圣陶看来,目的及其实现的途径应该是一致的。

要在语文教育中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方法上,就应该摒弃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流弊,特别是“老师讲,学生听”那种一味“灌”和“填”的做法。

殊不知,这是越俎代庖,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根本得不到任何思维训练。

而任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的形成是离不开学生亲自实践的,听是听不来的。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思维实践的过程中来训练和发展思维。

叶圣陶极力反对把学生看作“空瓶子”,主张把学生看成“生活体”,要相信他们有主动学
习、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

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教学生。

我的想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尽量少说这样看不对那样看才对的话,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


因此,他坚持强调,阅读教学要摒弃“逐字逐句”“教读”的方法,作文教学要避免机械模仿的做法。

对于老师来说,首先,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犹如给种子提供土壤、水分、空气、阳光、肥料那样,让它们自己生长、开花、结果。

具体地说,就是要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指导和帮助他们自学、自悟。

他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倍加赞赏,认为“孔子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再倡导“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25~20)。

很明显,只有老师“相机诱导”,才能使学生“运其才智”,“开领悟之源”。

又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25~17)。

这说明,教师之“导”也非易事,必须千方面计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智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终而达到“自求”“自悟”和自己“发现”的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那
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动天君,独立思考,不依赖老师,坚持自学,善于自学。

要做到“真知”“真能”,叶圣陶认为必须有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自己会“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

这样,便能逐渐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这一境界,就是“不需要教”的境界,也就是学生锻炼与培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过程,并达到了应有的水平与程度。

其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叶圣陶认为,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

其一,“不去宣扬考上大学为唯一出路”。

198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女学生自杀,闻之叹息不已。

如果大家不肯想得明白些,老是认为考上大学为唯一出路,自杀的事情将年年会有。

青年不能怪,要责怪社会、家长、学校。

”说得何等痛切!1981年他就告诫学生说:“最好不要注目于高考,而须养成求知好问,多思苦察之良好习惯。

”(24~455)说得何等恳切!其二,“不要把功课变成学生的债务,学生自然会对功课有兴趣”。

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指出:“学校里只知道逼学生,其实是教育不得其法,不知其道的缘故。

大家如果不肯下决心改,老师学生都只能是牺牲者。

”说得何等深刻!其三,一定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1980年他给一位老师的
信中说:”小学中学安排课外作业,往往不甚得当。

我有两个重孙女,一个初二,一个中二,我嫌老师之安排太多而不活泼,只顾记诵,不甚注意开发心思。

”说得何等中肯!学校应该让他们有自己看书看报的时间,有发展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自由。

尤其要反对要学生死记硬背,当然,“学生心爱某篇文字,自然乐于读熟成诵”是另外一件事。

他深刻地指出,死记硬背所得的记闻之学,为真有学问的人所看不起,因为,记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创造,对人类的知识总量并没有增加,质量也没有提高。

尤其重要的是,死记硬背徒增学生的负担,戕害学生的智力,其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会使学生越来越笨”。

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目的。


对于处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有着阶段性的特点,那就是基础性、层次性、示范性,重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去掉神秘感与畏难感。

尤其是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在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即初步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表有新意的看法,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叶圣陶也就是本着这-精神,根据他的教
育实践和思考,提出了阅读创新教学模式和写作创新教学模式。

“预习──讨论──练习”是叶圣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较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既是对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他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晶。

当年,他在四川教育科学馆任教研员的时候.曾用这一模式上过观摩课,获得很大成功。

这一模式,贯穿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

“预习”,叶圣陶认为,就是让学生“独立阅读”,给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自由。

让学生通过“多用心力”来“尝试”,获得有价值的心理感受。

叶圣陶说:在预习阶段,“他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较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有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14~11)所以,叶圣陶认为,预习是阅读训练的最主要的阶段,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所不能或缺的。

独立阅读为独立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植学生自悟意识和增加独创“基因”的最有效
的方法。

据有关调查,全国百名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获奖者在行为方式上有以下特征:喜欢找问题(占95%);喜欢标新立异
(占65%);喜欢独自做功课(占75%);喜欢选择困难任务(占90%);喜欢发表个人独到之见(占84%);遇问题能独立钻研(占51%)。

这充分说明,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可惜,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并不很重视作为“独立阅读”的预习环节,或者走过场,或者简单化,既缺乏对叶圣陶所指出的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又没有如叶圣陶所要求的对于预习的应有的指导。

“讨论”,这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体现他阅读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看来,讨论,是“集体阅读”的重要形式,它具有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它是进一步发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是师生之间思维成果(即所培植起来的自悟意识和独创“基因”)进行网络式的交流的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掀起“思想风暴”的过程。

在激烈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最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为此,他要求教师不要自先下结论,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避免盲目信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1950年,叶圣陶在《教学举例》中指出,“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这篇文章有没有毛病?从前教国文的老师总爱做文章的辩护律师,永远是…文章好呀,好文章!‟咱们现在不必再当这义务律师了。

文章有不好处,就说不好。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尤其可以“让学生练习眼光”,提高识力(14~69)。

此外,讨论,能最自然地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获得综合训练,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全班得以“水涨船高”,尤其可以有效地促进独立阅读的深化。

对于如何组织好讨论,的确是一个十分不容易的问题。

叶圣陶对讨论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

如,教师如何切实引导,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如何提供讨论的要点或提纲;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善想善问;特别是如何在讨论中正确把握教师的“讲”,等等,在拙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中都有具体介绍,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

在当前,要抓好“讨论”这一环节,我们认为,首要的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参加讨论;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与诱导,让他们有成功感,乐于参加讨论;要巧作安排,如,坚持讨论题的启发性和层次性,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准备,
让学生善于参加讨论。

可见,“讨论”,既是学生由独立阅读转向集体阅读、探索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在运用思维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积淀起来的。

因此,阅读教学,如果放弃讨论这一环节,便是走“老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便是只注意了由教师传授结论,忽视了探索与求取知识的过程。

学生所得的仅是老师的结论,而没有经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训练,因而不可能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从培养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将学生思维的发展禁锢在老师教读、知识传授的模式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极为有害的。

这是叶圣陶“讨论”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练习”,在叶圣陶看来,它是知识的迁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巩国所不可或缺的环节。

他认为,练习,“是促进学生长育的事情”,我们称之为“练习的…长育‟目的论”;他认为,“从知识到习行(即能力)不是一步就跨得过去的,中间还有一个努力历练的阶段”,我们称之为“练习的…中介‟地位论”;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与历练,“书本上的经验融化在我的生活里,才像吃东西吸收了营养长成新鲜的血肉”,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