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almoflife三种汉译文的对比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课程学期论文
课程名称:文学翻译与批评
论文题目:A Psalm of Life三种汉译文的对比赏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年学期:2012-2013-1
A Psalm of Life三种汉译文的对比赏析
一、作者以及作品介绍
“A Psalm of Life”出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杰出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之手。
朗费罗的诗歌在19世纪美国主流诗坛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深远,在美国广为传颂,在欧洲亦受赞赏,被译成20多种文字。
而“A Psalm of Life”的汉语译文,据钱钟书先生考证,是第一首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诗歌。
朗费罗的诗歌在语言上以优美、质朴、清新见长,做到了雅俗共赏。
他逝世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第一位获此尊荣的美国诗人。
本文主要对“A Psalm of Life”及对三个译文版本进行对比赏析。
汉译文版本分别为黄新渠译本,黄杲炘译本和黄一宁译本。
该诗短小精悍、结构严谨。
全诗每四句一节,共九节三十六句,分四部分来讨论诗人眼中的人生。
第一二节主要纠正“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的论调,大声告诉人们“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
第三至第六节探讨了应如何度过人生,进一步指出人生苦短,奉劝人们要及时行动,把握现在,只争朝夕。
在这一部分,诗人强调了一个行动的人生。
这也是全诗的主旨。
第七八节强调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以伟人为榜样来激励人们,要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脚印,只有实干的人生才能流芳百世才能给后来者以鼓舞。
这同时也呼应了第二节中所说的:人死去的仅仅是肉体,而绝不是精神,灵魂会因你人生的辉煌而不朽。
最后一节是对于全市的总结与升华。
诗人号召人们要行动起来,要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并以更为激昂的声调总结全诗:“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与主题相呼应。
二、三译文的对比赏析
三种译文大体风格相似,都是使用的自由体,但是三种译文又各有各的点睛之处和欠佳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就是对于诗的标题“A Psalm of Life”的不同翻译——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
这三个汉译文都很好的诠释了原文的意思,用词方面也都符合诗歌的特点,无所谓谁优谁劣。
但是,从诗歌的第一句就开始出现了不同的译法。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赏析原诗的不同翻译:
1、词序的调整
对于“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的翻译,黄新渠的译文是“人生不过是
梦幻一场”,黄杲炘的译文是“人生只是虚幻的梦一场”,而黄一宁的译本是“人生不过是一场空虚的梦”。
原诗的主语是人生,其后的一串表语是“but an empty dream”,所以最忠实于原诗的译法应该是第三种。
但是三种译法共同比较起来就相当于在词序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表达的效果都很好。
又如,第八节的整节的翻译中,原诗表达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生命的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可能会在某时某刻鼓舞其他在人生路上失意的人。
但是这一节不可能完全按照中文的语法一对一来翻译,所以三个翻译的版本在语句的顺序上面大相径庭,但是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
2、增译法和减译法
由于英文的语法和中文的语法的区别,或者由于诗歌上下文的呼应,译者在翻译英文作品时最常用到的两个翻译技巧就是增译法和减译法了。
在文章赏析的三种译文版本中,这两点也在多处运用到。
比如,在翻译第二节的最后一句“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的翻译中,三个译本分别是“但这是指肉体,灵魂并未死亡”、“这话所指的并不是灵魂”、“那不是说灵魂,指的是肉体”。
三种译文都很好地表达了原诗的意思,在用词遣字上也符合诗歌的特点。
但是在英文的当中只出现了灵魂一次,而肉体的意思是在整个上下文当中的,读者能意会到但不能在诗歌中找到。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了增译法的运用。
黄杲炘的译文最忠实于原文,而黄新渠和黄一宁都运用了增译法,将隐藏于文字之下的肉体翻译了出来。
并且两种译法同时切合第一点中的词序调整法,用不同的词序,相同的词汇翻译原文的意思。
对比起来,妙趣横生。
2、词类的转换
为了更好的表达原诗的意思,有时候译者会将词类转换,已达到想要的效果。
在这首诗的三个译本当中,多处有运用到这种方法。
如第三节当中: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三个翻译版本各有不同。
黄新渠的译文是“我们注定的结局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
黄杲炘的译文是“我们命定的终点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苦”。
这两个译本除了用词上面的不同外,句式和词性都是相同的。
但是在黄一宁的译本中,他翻译成“别只顾贪欢,别一味哀怨;人生的道路该另有目标——”。
这里将原始的enjoyment和sorrow的词性改变了,在同样表达了原始意思的同时,增加了一分激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又如诗歌的第一节第三句,“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译文分别如下:“因为沉睡中的灵魂已经死去”、“因为昏睡的灵魂已死亡”、“灵魂睡去就如同死去一般”。
第三个译中又一次将名词化为动词,将“昏睡的灵魂”以为“灵魂睡去”。
原文中slumber放在了句子的最后面作为修饰成分,也就是说诗人想要的效果是主要侧重the soul,所以如若在翻译时忠实于原文,那么这里应将the soul that slumbers译成名词词组。
但是若使用词类转换手法,使用动词也很好的表达了诗人的意思,同样翻译得不错。
三、总结
综合来看三位黄先生的翻译版本,虽然都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技巧,但是在表达诗人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上,都诠释得非常好。
由于中文和英文的语法和句式的不同,翻译版本和原诗歌的韵味肯定略有差别,各有千秋。
但是,三种中文译本中不同翻译手法的使用使中文读者能更好地体会诗歌,也给文学作品翻译界带来了一缕新风,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