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1-古代乐舞到学堂乐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乐舞时代
一、原始社会时期
1、原始乐舞
概念:歌、舞、乐“三位一体”
《葛天氏之乐》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昔葛
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措辞》祭歌
《云门》黄帝部族崇拜云图腾的乐舞
《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
《萧韶》舜时乐舞,排箫为主奏乐器,是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作品,“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2、原始乐器(材质、演奏方式)
贾湖骨笛:能吹奏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距今8000余年。

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音阶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

骨哨、石磬、陶钟、陶埙、鼓、陶响器
二、夏商时期
1、夏商乐舞
《大夏》夏代歌颂夏禹治水
《大濩》商朝初期创作,歌颂正义战争获得胜利,夏桀得到应有惩罚
《雩舞》商民族盛行的求雨舞
《魌舞》商代驱鬼逐疫
《桑林》商代,祭祀祖先、男女相会活动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1、礼乐制度(等级性、制度化)
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
近和合的通知目的。

“佾”制度: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乐悬”制度:王宫县四面,诸侯轩县三面,卿大夫判县二面,士特县一面
“四夷之乐”: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
“房中乐”:周代宴飨宾客(后宫),娱乐性强,采用民间乡乐(江汉流域一代的民
歌)
2、新乐与古乐
古乐:雅乐(有节制、适度的音乐);新乐:郑卫之音(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
卫、宋、齐等地的民歌)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作用
雅乐最高典范:六代之乐(即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云图腾
《大咸》尧祭地神水、鱼图腾
《九韶》舜祭四望鸟图腾
《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妣
《大武》周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的历史性战功,有着宏伟的战争
场面和磅礴的气势
前三部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以歌颂开国元勋的赫赫功绩。

3、音乐机构(周:官学;春秋:私学)“礼崩乐坏”
大司乐(最早记载的具有较为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周朝职官名称,即大乐正,为乐官之长,后作为周朝音乐机构的代称。

主要任务是以音乐之事教育
贵族子弟(世子和国子),学习年限从13岁至20岁。

孔子兴办“私学”,主要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音乐作品
《成相篇》(周代《荀子》一书中的唱词,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政治。

5、乐器与乐器分类
八音分类法(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类)
①金类:编钟
②石类:编磬
③土类:缶、埙
④革类:鼓
⑤丝类:琴、瑟、筝、筑
⑥木类:柷、敔
⑦匏类:笙、竽
⑧竹类:箫、管
曾侯乙墓乐器群:65件(64件可演奏,1件为帝王赠),同钟双音,5个八度,3
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

6、乐律理论
①伶伦作律
②三分损益法例:宫徵(宫的下方纯四)商(徵的上方纯五)羽(商的
下方纯四)角(羽的上方纯五),先益后损,15263
③三分损益十二律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奇为“阳律”,叫六律;偶为“阴律”,叫六吕;合称律吕)
7、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
儒家:“倡乐”,即提倡音乐和肯定音乐。

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充分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和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

孟子在音乐上提倡“王
与民同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对周代“乐悬”制
度给予了高度肯定。

荀子的《乐论篇》对于儒家思想有着系统的总结性意
义。

墨家:墨子对于音乐持否定态度,提出“非乐”(有害无益的活动,不仅劳民伤财,搞多了会亡国)
老、庄学派:老、庄学派代表了没落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

老子否定人为的声音,
音乐观是“大音希声”,提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声之乐。

庄子认为
只有“天籁”才无所依凭,提倡一种自然、神化的音乐。

《乐记》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
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和音乐美感的认识,具有相当的深度;
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
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
对于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第二编歌舞伎乐时代
一、秦汉音乐
1、音乐机构
“乐府”:①采集民间音乐(主要任务)、加工配乐
②创作并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
③进行演唱、演奏
专人:“乐律都尉”李延年(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善歌、作曲《摩珂兜勒》)
2、民间音乐
①鼓吹曲:鼓、排箫、茄;中间有歌唱
②短箫铙歌:排箫、铙;一般有歌词,可歌唱;用于军乐
③横吹曲:鼓、角;军中马上奏之
④箫鼓:鼓、排箫;游船上演奏
相和歌: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

①徒歌:清唱
②但歌:一人唱、三人和
③相和歌:丝竹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含有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作品,为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

“艳”、“趋”:引子和尾声,多为器乐演奏;“曲”:歌唱部分;“解”:器乐伴奏下的舞
蹈部分;“乱”:全曲高潮
3、古琴音乐
《广陵散》:故事记载于东汉蔡邕《琴操》,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神奇秘谱》;
唐代以前有三十三段,分“大序”、“正声”、“乱声”;是我国现存琴曲
中唯一的一首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
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4、乐律理论
京房(我国律学史上第一个将管律和弦律加以区别的人)六十律:首开“新律”研究之先河的研究(以三分损益法为研究基础)
二、魏晋南北朝音乐
1、民间音乐
清商乐“华夏正声”:我国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包括“中原旧曲”(即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所用乐器
有钟、磬、琴、箜篌、筑等十五种
吴歌:古代江苏一带的民歌,《子夜歌》,风格抒情细腻,多为表现男女间爱情
西曲:古代河北一带的民歌,《莫愁乐》游子思乡
“清商三调”:沿用相和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
歌舞戏:《拨头》、《代面》(兰陵王)、《踏谣娘》等
2、音乐家
曹植:三国魏时诗人,“改梵为秦”开辟了佛教音乐中国化道路
嵇康: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弹奏《广陵散》最负盛名,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称为“嵇氏四弄”,和
“蔡氏五弄”《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合称《九弄》,曾
拜为“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声无哀乐论》:嵇康
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声讨儒家音乐思想的檄文。

文中历数儒家将音乐社会
功能政治化、说教化的倾向,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否定了音
乐的教化作用、道德作用。

阮籍: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琴曲《酒狂》三拍子,竹林七贤之一;
《乐论》是一篇值得加以研究的理论著述。

萧衍:南北朝梁朝的皇帝,世称“梁武帝”,提倡佛教信仰。

沈约:南朝梁文学家,创“四声八病”之说,在《宋史》旧本基础上撰成《宋书》为后世编写“乐志”提供了范例。

曹妙达:北齐宫廷中的西域乐人,“封王开府”待遇,唐教坊琵琶名手(祖父曹婆罗门)。

3、曲谱与记谱法
文字谱: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古琴),我国最早的记谱法。

《碣石调•幽兰》:目前最古老的曲谱,我国唯一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
三、隋唐五代音乐
1、组织形式
乐部:隋唐至宋朝流行的有系统组织规范、风格属性和器物制度的音乐管理模式
①按固定的音乐风格分部演出,即“分部奏曲”
②具有制度化,仪式性
2、宫廷音乐
㈠宫廷燕乐乐部
①隋“七部乐”“九部乐”:
“七部乐”:
“西凉”伎:甘肃一带的音乐;
“清商伎”:汉族传统的民间歌舞;
“高丽伎”:古代朝鲜歌舞;
“天竺伎”:古代印度歌舞;
“安国乐”中亚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的歌舞;
“龟兹乐”:古龟兹国歌舞,今新疆库车;
“文康伎”,又名“礼毕”:汉族一种面具舞
“九部乐”:
同“七部乐”,但增加“康国”、“疏勒”
②唐“九部乐”“十部乐”(唐“宫廷燕乐”第一阶段):
“九部乐”:同隋”七部乐“,但废除“文康伎”,并将“燕乐”排诸部之

“十部乐”:同唐“九部乐”,加奏“高昌伎”
㈡“坐部伎”、“立部伎”(唐“宫廷燕乐”第二阶段):
“坐部伎”:舞蹈人数少,最少为3人,最多12人,注重个人技巧,表现细腻
抒情;歌唱、舞蹈、器乐均在“堂上”表演,属小型歌舞
“立部伎”:歌者、舞者人数多,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乐队站立“堂下”伴奏,属大型歌舞。

㈢隋朝雅乐:开皇乐议
3、音乐机构和音乐制度
㈠隶属太常寺的
①大乐署:唐,兼管雅乐和燕乐,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我国封建社会
最具质量与规模的音乐教育机构
②鼓吹署: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演奏音乐以“鼓吹乐”为主,,人员从“乐户”
中调集轮流训练值班
㈡宫廷管辖的
①教坊:隋代乐坊是乐人子弟的集中地,唐代教坊集中了歌舞人才的精华,成员
有内人、宫人、搊弹家、杂妇人(按级别排序)
②梨园: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集中了全国一
流器乐人才,谓之“皇帝梨园子弟”,“小部音声”即从小培养音乐艺术
4、音乐形式与作品
燕乐大曲:又称唐代大曲,是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散
序”:以器乐演奏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曲破”:以舞蹈为主)《霓裳羽衣曲》:唐最著名大曲作品,唐玄宗根据印度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
唐,小型娱乐性舞蹈:
健舞①动作爽朗、快捷、刚健,《浑脱》《胡旋》
软舞②动作舒徐、安详、温婉、表情细腻《凉州》《绿腰》
法曲:唐大型丝竹乐演奏形式,纯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演唱
声诗:唐,齐言(五、七言),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阳关三叠》
曲子:长短句,隋唐新兴艺术歌曲,《菩萨蛮》
变文:唐佛教寺院中有一种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宣传,叫做“俗讲”或“讲经文”,“变文”即“俗讲”
的话本;内容有①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②以民间故事和
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世俗性变文;文溆法师(被称“和尚教坊”)古琴音乐:《梅花三弄》
琵琶音乐:《霓裳》《六幺》
5、记谱法和宫调理论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
管色谱: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用于吹管乐器
弦索谱: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用于弹弦乐器
律吕字谱:用十二律律名记写乐音音高
旋宫转调: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旋宫”之调高转换,“转调”指调式变化六十调: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
八十四调: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二个宫调理论体系,郑译和万宝常在“五旦七调”
基础上提出
五旦七调:龟兹宫调理论
二十八调:“七宫”“七商”“七角”“七羽”
6、音乐理论著作
《乐书要录》(现十卷存于日本):唐久视元年,元万顷一部有关乐律宫调理论的通俗读物,多处体现武则天时代的革新精神,对于认识唐代的乐律
宫调理论有重要参考价值
《教坊记》:唐,崔令钦,记述了教坊的起源、制度及轶闻;保存了许多有关教坊的具体资料,如人员不同待遇和地位,记忆专长,对于唐代音乐、
舞蹈、歌舞戏、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具体描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记录了324个教坊曲名
《羯鼓录》:唐,南卓,一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录,记载了羯鼓的由来、羯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全书不分章节,较大篇幅记录了羯鼓名手的艺术
经历及有关轶事,对于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即广泛涉及音乐、歌舞、杂技;全书40个条目,首列关于乐部9条;歌、舞、俳优3条;乐器14条,起源、演奏名
手及有关轶事、琵琶最详尽;保存了比较丰富的唐代音乐史实,成
为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参考文献
《太乐令壁记》:唐,刘贶,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书,记述了太乐令官轶创置变化沿革的著作,包括有关朝廷音乐活动的事项,较系统地介绍
各种音乐知识并以词目形式分条编列,很重要的音乐史文献,具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通典•乐典》:唐,杜佑,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内容较系统,涉及历代音乐制度、律学、乐学、乐器学、歌舞、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外来音乐、乐舞奏议等,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是一
部具有音乐历史源流记述特色的著作
7、音乐家
万宝常:隋代被誉为“识音人”的大音乐家,提出“八十四调”理论
祖孝孙:隋唐的律学家、作曲家,被任为“协律郎”,精通京房律法
李隆基:世称唐玄宗,作《霓裳羽衣曲》《紫云回》等,杰出的排练者与指挥家,善于羯鼓
张文收:唐,作曲家、乐律学家、音乐理论家,制《景云河清乐》即“燕乐”
永新:开元年间,宫廷歌手
念奴:天宝年间,宫廷歌手,被誉为“宫伎中第一”
张红红:大历年间,宫廷歌手,被誉为“记曲娘子”
段善本:唐代琵琶高手,康昆仑
雷海青:唐,梨园乐工,精通琵琶演奏唐曹妙达
第三编民间音乐时代
一、宋辽金元音乐
1、文人音乐
姜夔: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后世誉之为“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至今的唯一的一部歌曲集子。

《白石道人歌曲》:祀神曲《越九歌》10首,律吕字谱;琴歌《古怨》1首,减字谱;
词调歌曲17首,宋代俗字谱。

14首自度曲(自制新曲)《杏花
天影》、《扬州慢》、《暗香》等;词曲17首。

2、说唱音乐
鼓子词: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
以鼓为节拍,北宋加上管弦《莺莺传》
唱赚: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吸收北宋“鼓板”创新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伴奏乐器鼓、板、笛;两种曲式:缠令(引子、若干曲牌和尾声)、缠达(引子后,2
曲牌循环);
特点: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复赚:长篇故事
诸宫调:宋代大型说唱形式,创始人勾栏艺人孔三传;
音乐特点:宫调的多样性,即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
货郎儿:宋,起源民间小商贩沿街挑担的叫卖声调
陶真:宋,流行于广大农村地区
涯词:宋,深受城市“子弟(富家子弟)”喜爱
3、杂剧和南戏
杂剧:概念:有歌唱、有动作、有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宋金时代的
北方杂剧,奠定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模;
宋部分:艳段、正杂剧、散段;
元杂剧演出形式:由“曲(歌唱)”、“宾白(语言)”、“科(动作)”组成;
特点:一本四折;
一人主唱,角色有“正旦”、“正末”、“净”、“丑”等;
音乐结构:每一折戏,一宫到底;
音乐特点:①音阶形式常由七声音阶构成
②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
③节奏紧促、节拍较快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
南戏:
概念:也叫“戏文”,最早产于浙江温州,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我国最早戏剧;
民间歌舞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
角色有生旦净丑外末贴;
特点:①角色:各行角色都可唱,各种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和曲、白、科的
综合利用;
②段落: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每一段落自成一场,可长可短,
灵活自由;
音乐特点:①音乐成分主要是南方民间的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
②较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不收宫调理论限制
③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较舒缓婉转,有着柔美缠绵
风格
④曲调连接缠达
4、乐律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
蔡元定十八律:“三分损益法”后,生出十二律后,又生出六个“变律”
《琴史》: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朱长文
《事林广记》:宋末元初人陈元靓辑,对古代乐器、乐舞、琴谱等均有较详记述
《唐会要•乐类》:北宋,王溥,属典志体断代史范畴,研究唐代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史料
《陈旸乐书》:宋,1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

这部体制宏大、资料丰富的
音乐论著反映了宋代音乐学术研究的高度成就,
2保存了现已丢失的极为难得的古代音乐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古
代音乐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碧鸡漫志》:南宋,王灼,以论述古代歌曲为主;
内容:1一是论述上古至汉、魏、晋、唐歌曲的衍变;
2 一是品评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
3 一是考证唐代乐曲命名的原因,兼及其与宋词的关系并
所属的宫调;
4一是记录了民间艺人孔三传等有关活动;
《唱论》:元代燕南芝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声乐艺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是对我国古代歌
唱艺术理论做了一次较为全面地总结。

关于最早
春秋战国
大司乐(最早记载的具有较为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周朝职官名称,即大乐正,为乐官之长,后作为周朝音乐机构的代称。

主要任务是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
弟(世子和国子),学习年限从13岁至20岁。

《成相篇》(周代《荀子》一书中的唱词,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政治。

秦汉
京房(我国律学史上第一个将管律和弦律加以区别的人)六十律:首开“新律”研究之先河的研究(以三分损益法为研究基础)
魏晋南北朝
文字谱: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古琴),我国最早的记谱法。

《碣石调•幽兰》:目前最古老的曲谱,我国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
隋唐五代
六十调: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

《唱论》:元代燕南芝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琴史》: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朱长文
专业音乐创作时代
军乐队:1879年中国最早的军乐团成立于上海,由菲律宾乐工组成的铜管仪仗乐队.
学堂乐歌
定义:广义是我国自19世纪末期开始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

狭义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的歌曲。

标志:学堂乐歌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历史的开端。

主要内容:抵御外海、富国强兵。

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1906年编印了音乐小杂志(我国近代最早的音乐刊物)
《音乐教育理论》(是我国最早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


音乐社团、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