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与拓展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与拓展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一种常用于研究生物组织中水分子纤维方向和弥散状态的成像技术。
近年来,DTI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
在脑科学研究中,DTI 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各种神经疾病和脑损伤的影响,以及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磁场和辐射场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通过测量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性和方向性来显示组织的结构。
DTI技术利用了这一原理,利用弥散张量计算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方向和弥散状态。
通过在三维空间中显示弥散张量,可以获得影像中各种生物组织的纤维方向、纤维束的大小,以及组织的整体弥散性信息。
DTI技术通过测量水分子的弥散性和方向性,可以研究各种神经疾病和脑损伤的影响。
例如,DTI技术可用于研究脑白质的变化和神经元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与脑损伤、老年痴呆症、多发性硬化症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
DTI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连接。
这些连接对于大脑功能至关重要,因此DTI技术可以被应用于神经功能的研究。
DTI技术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脑科学领域。
例如,DTI技术也可以用于心脏等其他生物组织的研究。
研究人员利用DTI技术对心脏组织中的纤维束进行研究,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疾病状态。
DTI 技术在癌症研究中也有应用,例如DTI技术可以用于调查乳腺癌细胞在大约5毫米的范围内的弥散状态,以及乳腺癌的生长和扩散方式。
尽管DTI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成像技术,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DTI技术依赖于脑组织中的弥散系数,因此骨头或其他不弥散的组织会对DTI图像产生干扰。
此外,DTI技术还需要高自由度的渐进算法,对于数据处理的信噪比要求较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将DTI技术与其他成像技术结合使用。
例如,DTI技术和fMRI技术可以结合使用,以研究神经元活动时的网络连接情况。
DTI技术也可以与脑电图(EEG)和磁脑电图(MEG)等技术结合使用,以研究大脑事件的时空动态。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前可对脑白质纤维束、骨豁肌和乳腺等组织器官行三维重建的新方法,首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它主要用来评价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深入广泛使用。
本文就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及前景做一综述。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原理;临床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189-01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水分子弥散成像技术,是在普通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除它之外,目前并没有其它可在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成像方法,在如今临床科学各个领域应用广泛。
1.DTI简介弥散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分子不停地进行的一种随机的运动, 即布朗运动,它是体内物质转运方式之一。
弥散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各项同性弥散,分子可随意进行热运动;二是各向异性弥散,分子弥散受到限制。
DTI的原理就是基于这种此种微观运动。
用来描述和分析各向异性程度的参数很多,例如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弥散率(MD)以及各项异性分数(FA)等。
2.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2.1 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指脑内小动脉破裂出血的一系列疾病,一般情况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和丘脑。
据统计在高血压脑出血存活的患者中,50%~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目前认为导致患者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血肿对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和压迫。
在临床工作中,脑出血常用的检查方法为CT、MRI,但这两种方法并不能精准地判断和区分皮质脊髓束损伤状况,而DTI可以把大脑中的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清楚显示出来,与DWI、MRI同时使用能够对脑内病变部位进行更准确的定位[1]。
Jang等将6名正常人和16例脑出血患者使用DTI进行检查,结果显示DTI能够清晰显示出发生病变的部分,同时可以根据其中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析CST的修复情况[2]。
磁共振新技术应用之二:弥散张量成像DTI
磁共振新技术应用之二:弥散张量成像DTI一、原理简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技术是近年来在MR-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它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探测组织的微观结构,达到研究人体功能的目的。
目前,DTI 是唯一可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质子的弥散很少受到限制,如蓝墨水滴在纯水中的弥散。
这时的弥散速度在各个方向上是相等的,称为各向同性。
然而,生物体中由于某些屏障的阻碍,如存在的半透性和可通透的细胞膜等,质子的随机运动受到限制,这样就形成了对弥散的限制。
人体组织中的长纤维的存在亦使得质子的弥散在各个方向上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沿着长纤维走行弥散的质子要明显快于垂直其方向弥散的质子。
这就是所谓的各向异性,从而引出弥散张量成像。
DTI是在DWI基础上,在6-55个线性方向上施加射频脉冲,多采用单次SE-EPI序列,每个方向上均使用相同的较大b值,计算各个方向上的弥散张量而成像。
用DTI示踪白质纤维的走行,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主本征值,寻找一个与其接近的体素,将这些体素联系起来,达到显示白质纤维的目的。
二、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1.正常脑白质纤维的显示多数学者认为DTI能非常准确地显示主要的白质纤维束,与神经解剖学图谱的对照研究也显示了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Mamata 等研究证实DTI 可获得一系列完整的正常脑白质纤维图像。
可显示的纤维束包括:弓状束、上下纵行束、钩回束、视听辐射、前连合、胼胝体、锥体束、薄形束、楔形束、内侧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中盖束、三叉神经丘脑背侧束、上中下大脑脚、动眼和三叉神经根部纤维等。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性异常,如胼胝体发育不全等的显示也与以往的解剖学研究相似。
2.脑肿瘤脑肿瘤是DTI的研究热点之一。
肿瘤组织本身排列紊乱和其产生的占位效应致瘤体周围组织水肿及受压移位等,均可引起ADC值和FA 值改变。
脑干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 摘 要 ] 目 的 使 用 磁 共 振 扩 散 张 量 成 像 方 法 对 脑 干 白 质 束 进 行 研 究 。方 法 3 O名 健 康 志 愿 者 进 行 M R 检 查 , 查 包 检
括 常规 T1 , W I wIT2 以及扩 散 张量 序列 。结 果 在脑 干 不 同解 剖水 平 , 体束 、 锥 锥体 交叉 、 、 侧 丘 系在 各 向 异性 ( A) 内 外 F 图
Di f so ns R m ai f t hie M a t r Fi e a t f t e Br i t m f u i n Te or M I ng o he W t te b r Tr c s o h a ns e
H ON G n , Na SUN ig o, AN G a —he g ,ta Zh — u JI Qu n s n e l
M e ho T hi t a t ol t ds r y he lhy v unt e s un e r der entM R w exa i to w hi h i l de c m na i n, c nc u d onv ntona 1 I T2W Ia  ̄ i lT W , nd f uson t n dif i e — s m a ng. Re ul T h or i gi s t s e pyr m i pyr m i lde a d, a da cus ton, e a nd l t a lm nic e e s en a hyp r nt ns t sa i m di la a er l e s s w r e s e i e iy bundls e
r s c i e y, butt es t uc ur s c e pe tv l h e s r t e oul n e n onv ntona 1 Ia 2 I Co l i n Dif i t ns m a n d ot be s e on c e i lT W nd T W . ncuso fuson e ori gi g c n m ons r e t hie m a t r t t a ns e oni asve y a de t at he w t ter tac s of he br i t m n nv i l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描述大脑结构的新方法,是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形式。
举例来说,如果说磁共振成像是追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那么弥散张量成像便是依据水分子移动方向制图。
弥散张量成像图(呈现方式与以前的图像不同)可以揭示脑瘤如何影响神经细胞连接,引导医疗人员进行大脑手术。
它还可以揭示同中风、多发性硬化症、精神分裂症、阅读障碍有关的细微反常变化。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是弥散加权成像 (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发展和深化, 是当前惟一的一种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到2015年主要用于脑部尤其对白质束的观察、追踪, 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 脑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脑部手术的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
衡量弥散大小的数值称为弥散系数,用D表示,即一个水分子单位时间内自由随机弥散运动的平均范围,单位是mm2/s。
D值越大,水分子弥散运动越强。
表观弥散系数ADC只代表弥散梯度磁场施加方向上水分子的弥散特点.而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不同组织各向异性的特点。
DTI是弥散成像的高级形式, 可以定量地评价脑白质的各向异性主要参数【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MD反映分子整体的弥散水平(平均椭球的大小)和弥散阻力的整体情况。
MD只表示弥散的大小,而与弥散的方向无关。
MD 越大,组织内所含自由水分子则越多。
【各向异性程度】反映分子在空间位移的程度,且与组织的方向有关。
用来定量分析各向异性的参数很多,有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相对各向异性(relative anisotropy ,RA)、容积比指数(volume ratio ,VR)等。
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成像的原理及其在颅脑的临床应用进展
a d ci ia e e. n l c l v 1 n d _ .
o pm g a pplc to i a i n o r i nb an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 张晓丹 陈正光
【 键 词 】磁 共 振成 像 ; 弥散 ; 白质 关 纤维 束 ; 各 向 异 性 【 图分 类 号 lR 4 。 中 4 52 【 献标 识 码 lA 文
扩散张量成像和纤 维束示踪成像的原 理及其在颅脑的临 床应用进展
Prn i l fd fu. i cp eo i . so e s ri a — i n t n o m g
m g a 1dl● i n ● nd ●I ‘ ll● ■Us o —
 ̄D o a t g a h s rt co r p y r
中国C 和 M I 志 T R杂
20 年 8 第6 第4 总第2 期 08 月 卷 期 1
综
述
自L B a e h j n等… 于 1 6年发掘 了扩散加权 ( f s n 8 9 d f j i u 0 w g t ,D ) e h d W 成像后,其很快被应用于临床。D i e W成像在神经系统的 应用上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同时是一种非侵人性检查。其通过 各 个 特 定 方 向到 扩 散 加 权 的数 学 运 算 , 可 以获 得 扩 散 张 量 成 像 ( i f s 0lt n 0 i a i g T ) d f u i i e r m g n ,D I 。在 D I s T 基础上发展了扩散张 量纤维束示踪成像 ( i f s o e s F t a t g a h ,D T 。D T d f u i n t l O r c 0 r p y T ) T l 可以在 活体上无创性进行人脑 白质纤维束形态和功能研究 。本文将对 扩散对 比的原理及其在颅脑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原理 扩散是指分子不规则的随机平行运动, 即物理学上 的布 朗运动 。均匀流体中,分子扩散运动是完全随机的,即各 向同性 。而 在生物体内由于组织结构复杂,体内物质扩散 的方 向和距离不可能一 致,这 就是扩散的各向异性 。在活体 中枢神经系统,水分子的扩散受 细胞膜 、细胞器 、大分子物质 、髓 鞘 、纤维束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 D W成像的扩散对比是基于水分子在组织中的 自我弥散 。虽然各种 序列被 用于获得 D W成像,所有的 D w成像都包括两种相 同和相对的扩 散敏感梯度 。生物体 内的信号将根据梯度 的场强 ( ,梯度的持续时 G) 间 ( ) △ ,梯度 问隔时间 ( ,生 物体 内水分子的扩散系数 ( 6) D)而 减少。前三个因素不随生物体性质的改变而改变,可以用 b 值来计算, 定义为 v 2 62 ( 一6/ ,其 中Y是旋磁 比。只有生物体内的 2 △ G 3) 扩散系数 ( D)随生物体的性质不 同而改变,这样在 D W成像的对 比是 表现生物 体内特 定区域 的扩散 系数 的结果 。 D W成像仅对沿扩散敏感梯度相 同排列的水分子运动敏感。在正常 的脑灰质 中,水分子运动方 向的改变不会大幅度影响信号,因为其扩 散是各 向同性 的。另一方面,在正常的脑 白质水分子的扩散经常是各 向异性,表现为与梯度场方 向一致神经纤维走行上水分子的扩散速度 明显快于垂直方 向的神经纤维,在 与梯度场方向白质束相 同的方向各 向异性最大。各 向异性扩散是生物体内微结构构成的结果,各 向异性 减少是神经系统异常的常见特征 。组织微结构和各 向异性之间的联 系 可能是多方面 的:现有证据支持如下假说,即髓鞘和轴突的完整性通 过垂直于纤维束的扩散受限反应出来,而轴突内结构 ( 如微管 )的完 整性同与纤维平行 的扩散正相关 。但是,各 向异性可 因非特异的异 常如血管 源性 水肿 等改 变而减少。 张量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用于表示有一系列 3 D向量的实体内的 张力,其可用来描述三维空间 内椭圆球特性。发展张量模型去描述各 向异性体素内的扩散特征,但是 由于方 向依赖性,其不能被单一的值 所代表。从一个张量可以得到许多测量 。例如,一个三维的最主要的 本征向量 表明体素内最大扩散的方向。同样,无向量 ( 无方向)本 征值表明大部分的扩散沿着最主要的本征向量和两个垂直 的小本征向 量 ( 和 入。 。 入。 ) 在张量模型,在有限时间 内扩散 的水分子一般限制在一个叫扩散 椭球体的容积 内。这个容积是一个各 向同性的球体,水分子的扩散是 完全对称的。相 比较而言,拥有各 向异性扩散 的体素使扩散椭球体变 平或拉长,依赖于本征值的相对量 。张量的构成被各种各样的标记所 简化以产生灰阶或彩色图。例如,路径是扩散 的简单标记,其由最主 要的扩散数量决定 。同样,D I中有多个参数用来描述扩散的各 向异 T 性特征,如平均扩散率 ( D) M 、表观扩散系数 ( C) A 、部分各向异性 D
磁共振扩散高阶张量成像的脑白质纤维微结构模型及特征提取算法
法 根 据 张 量 模 型 的特 征 , 先 利 用 网格 细 分 快 速确 定 特 征 方 向 的大 致 区域 , 一 步 针 对 该 区域 进 行 细 分 , 而 迭 代 首 进 从 获 得 精 确 的 高 阶 张 量 模 型 特 征 方 向 。该 方 法 解 决 了 现 有 符 号 计 算 方 法 易 于 陷 入 局 部 极 值 点 或 者 搜 索 不 收 敛 带 来 的 误 差 和 计 算 效 率 问题 。 为 了 测 试 所 提 出 算 法 的有 效 性 , 先 利 用 仿 真 数 据 分 析 了算 法 对 不 同数 目 、 同交 角 纤 首 不 维 的识 别 能 力和 特征 方 向 的 计 算 精 度 ; 时 利 用 实 际 D M I 床 数 据 进 行 了测 试 。结 果 表 明 , 比 于 现 有 的 符 同 W- R 临 相 号 计 算 方 法 ,所 提 出 的算 法 可 以在 6阶 以及 更 高 阶 模 型 下 获 得 稳 定 的纤 维 特 征 方 向 。
Ab ta t n df s n w ihe g ei rsn n e i gn D MR )o ht matrf e cot c r sr c :I iui — eg td ma n t eo a c maig( W- I fw i t b rmi s u t e f o c e ei r r u mo eig ih rod rtno HO d l ,hg e re e sr( T)i amo e o d sr e c mpe ht matrf e t cue h tte n s d lt eci o lxw i t b rs u trsta h b e e i r c mm nyu e iuin tno g g( T )mo e fi o d sr e o o l sd df s e sri i f o ma n D I d l al t eci .Ho e e o btce tleii i s b w v rsmeo s lssi xs n a l t
DTI原理及应用
DTI原理及应用DTI即Diffusion Tensor Imaging(扩散张量成像),是一种在神经科学中应用广泛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用于观察和研究大脑的白质结构。
它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通过测量水分子沿着神经纤维束的扩散来揭示神经纤维束的方向、连通性和组织微观结构。
DTI技术已经在神经科学研究、脑康复、精神疾病、癫痫以及脑肿瘤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TI的原理基于水分子在不同的方向上的扩散率不同。
在白质中,神经纤维束通常沿着一定的方向排列,而水分子在这些方向上的扩散速度较快。
利用DTI技术,可以获取大脑中不同区域水分子的运动轨迹,从而反映出神经纤维束的走向和连通性。
DTI技术的应用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大脑连接图谱的构建。
通过对多个体的DTI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揭示大脑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结构连接方式,构建连接矩阵,进而构建大脑的连接图谱,为研究人类脑网络提供了有力工具。
此外,DTI还被广泛应用于脑康复研究。
神经纤维束的损伤或断裂与大脑功能丧失相关,在脑卒中、脑外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康复中,DTI可以用来评估大脑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帮助研究人员制定适当的康复方案。
此外,DTI还在精神疾病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比较精神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的DTI图像,可以发现一些精神疾病的特征性差异,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DTI还广泛应用于癫痫和脑肿瘤等疾病的研究。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与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损伤相关。
通过DTI技术可以评估癫痫患者的神经纤维束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脑肿瘤的研究,DTI可以帮助局部病变的分布、侵袭性以及在手术中的规划等提供定量信息。
总之,DTI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以及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DTI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到大脑白质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为揭示大脑功能和疾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DTI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作用将会更加深入,为我们对大脑的认识提供更多的线索。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脑肿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磁共振已经成为诊断和评价脑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常规MRI检查难以显示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情况,在术前对肿瘤进行定级也很困难。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上对脑白质纤维束进行成像的技术,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本文将对DTI技术在脑肿瘤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1 DTI基本原理及成像技术扩散张量成像利用扩散敏感梯度从至少6个方向对水分子的扩散各向异性进行量化,直观的描述白质纤维束的分布与走行,从而了解肿瘤内部的细微结构和功能改变[1]。
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扩散运动的范围相同,称之为各向同性;反之,称为各向异性。
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在脑白质纤维束表现最明显。
垂直于白质纤维束方向水分子扩散受限;而平行于白质纤维束方向水分子扩散不受限,运动更快。
用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来检测脑肿瘤实质内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及弥散程度;DTI方向编码彩图应用不同的颜色对张量的主要特征向量进行编码,从而绘制出彩色编码的扩散张量图,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纤维束走行方向:红色代表左右方向,绿色代表前后方向,蓝色代表上下方向。
2 DTI对肿瘤边界的确定准确地确定脑肿瘤的边界,对于指导外科手术和确定放疗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通过增强来确定肿瘤的边界,强化部分被认为是瘤体,而周边T2WI高信号区定义为瘤周水肿区,但是强化的边界对显示肿瘤浸润的真实性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脑肿瘤亦有非强化成分浸润正常脑组织,普通MRI成像常难以鉴别瘤周水肿与非强化肿瘤。
因肿瘤本身和瘤周水肿对脑组织造成的细胞结构和完整性改变,使水分子的弥散方向和幅度发生变化[2]。
研究表明[3]ADC值可以区分肿瘤实质区、肿瘤坏死/囊变区、瘤周水肿区及正常脑组织。
胶质瘤的A D C值通常情况下较正常组织有所增加[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
正常人DTT
• 正常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主要分为三类: • 连合纤维(commisural fibers):是连接两侧 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如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左右走行在DEC图显示为红色。 • 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s):是联系同侧半 球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如扣带束(cingulate tract),前后走行在DEC图显示为绿色。 •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是联系大脑皮 层和皮层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绝大部分经 过内囊,如椎体束(pyramidal tract),上下走 行在DEC图显示为蓝色。
脑梗塞病例
• 患 者:女性 71岁 右利手 • 主 诉: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力弱半月余, 加重1天 • 现病史:患者缘于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 现右侧肢体麻木、力弱,伴头昏、耳鸣,上述 症状反复发作,轻重不一,每次持续约1~5分 钟不等 。 • 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 右侧肢体肌张力较高,上肢肌力IV+,下肢肌 力IV-。
肿瘤患者常规MR检查影像
T1WI
T2WI
DTI影像
FA
DWI
ADC
DEC
DTI测量结果
• 肿瘤灶: • So: 3149.00 - 3521.00 (3334.85/78.22) • FA: 0.07 - 0.40 (0.21/0.07) • ADC(x1k): 1.11 - 1.29 (1.20/0.04) • 小脑白质: • So: 1707.00 - 2266.00 (1986.43/125.97) • FA: 0.10 - 0.39 (0.21/0.06) • ADC(x1k): 0.60 - 0.77 (0.68/0.04) • 胼胝体: • So: 1125.00 - 1324.00 (1192.71/59.92) • FA: 0.64 - 0.77 (0.72/0.04) • ADC(x1k): 0.75 - 0.84 (0.80/0.04)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对脑卒中预后的判断价值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对脑卒中预后的判断价值标签:扩散张量成像;脑卒中;皮质脊髓束;运动功能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早期评价脑卒中的损伤程度和准确预测患者预后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常规头颅CT和磁共振(MRI)很难准确显示病灶与神经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白质束受损的范围,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DTT)的出现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治疗时机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1],是唯一可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中重度急性脑卒中伴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58~71岁,平均(62.30±4.34)岁。
纳入条件:(1)年龄性别不限;(2)初次发病,入院时病程小于1周,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症状;(3)病情相对平稳,可以耐受磁共振检查;(4)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20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40~70分,缺血性脑卒中/TIA风险评估(ABCD2)评分量表评分>4分;(5)病程前3个月规范化康复治疗总时间>50h;(6)除外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
1.2方法:入院1周内完成头颅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DTI、DTT检查和进行NIHSS评分、简化(Fugl_Meye)量表(FMS)评分,比较急性期患侧与健侧的平均各项异性分数(FA)值。
发病2周后进行康复治疗(器械运动训练、康复踏车训练、日常活动动作能力训练、作业职业功能训练、一对一徒手功能训练)。
发病后10~12周即康复期复查头颅MRI、DTI、DTT检查和NIHSS评分、FMS量表评分,行DTT检查时进行双侧皮质脊髓束(CST)三维重建,获得CST走行并了解研究组患者CST受损情况。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正常成人脑白质结构变化的分析
・
牡 丹 江 医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Mu Da n J i a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Ap r. 2 01 7
V0 1 . 3 8 No . 2 2 Ol 7
A D C图 ( a p p a r e n t d i f f u s i o n c o e ic f i e n t , A D C) 。根 据 研究 需 要 设 定 特 定 感 兴 趣 区 ( r e g i o n o f i n t e r e s t ,
发现病变 。本研究选择人脑的胼胝体 、 内囊等部位 , 了解 不 同年龄 段不 同部 位 的 白质 改变 情况 。
5 6・
第3 8 卷
第2 期
弥 散 张量 成像 技 术对 正 常成 人脑 白质 结构 变 化 的分 析
王赢 煊 , 张 健
佳木斯 1 5 4 0 0 0 )
( 1 . 佳木 斯大学 ; 2 . 佳木斯大学 附属第一 医院核磁 共振科室 , 黑龙江
摘要 : 目的 运 用弥散张量成像 ( D T I ) 技术进 行正常成人解剖学 意义上 的不同部位 脑 白质 的结构进行 分析 , 观测其 不 同年龄段变化特征 的研究 , 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依据 。方法 以年龄为基准将 1 2 6名正常成人 分成三组 , 第一组青 年组
行 头 部 弥散 张 量成 像 ( D T I ) 。D T I 利用 E P I 序 列 扫
描, 扫描参数 : T R 7 9 0 0 m s , T E 8 O ms , 层厚 5 am, r 无 间
研 究表 明大脑额 叶的灰质 与 白质在 正 常人 衰老 的过 程 中体 积下 降最 显著 。现 阶段 , 磁共 振 弥 散 张 量 成
人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人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姜洪新,45岁,男,汉族,主任医师,于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放射科工作,影像本科,取得跨门类计算机专业两个毕业证书。
主要研究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并于北京天坛医院举办全国神经损伤大会会议发言、上海华东理工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北大康复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山东省放射年会、宣武医院、国家会议中心及多家医学网络平台演讲介绍脑神经纤维束及临床应用。
衡水市医学会放射学会委员、河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康复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秘书长、卒中与神经疾病在线审稿专家、中国神经变性病学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委会委员、北京神经变性病学会第一届
会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委员会神经分子影像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编写《DTI脑白质纤维束结构与功能》一书。
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省级科技公关项目7项并获奖。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量化参数在创伤性脑白质损伤中的联合应用
·37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SEPT. 2023, Vol.21, No.09 Total No.167【通讯作者】张 静,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腹部、神经和骨关节病变诊断。
E-mai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3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9月 第21卷 第09期 总第167期区、额/颞叶、脑干等。
有挫伤、挫裂伤(伴出血)、血肿、白质剪切伤等(见图1-图4)。
2.1 试验组一般情况分析 20例患者中脑损伤包括脑挫伤、挫裂伤、出血及血肿形成等,其中3例伴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 3例脑干损伤;8例颅骨骨折;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白质剪切伤;5例患者伴部分纤维束缺失。
部分患者DWI图、 FA图脑白质纤维结构紊乱,边缘较模糊。
2.2 两组ADC值比较 两组各部位ADC值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TWMI组在4个ROI部位(包括GCC、AIC、PIC、SCC)ADC值相对于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半卵圆区(SC)部位P >0.05,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1。
2.3 两组FA值比较 同样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部位FA值表明,TWMI组在5个ROI部位(包括GCC、AIC、PIC、SCC、SC)FA 值相对于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图1-图4 同一患者,女,63岁。
图1-图2 T 1WI、T 2W FLAIR示:左侧额颞叶、基底节区脑挫裂伤,伴出血灶; 图3-图4 二维彩色FA图、三维纤维束成像图示:左侧额颞叶、左侧基底节区纤维束较右侧缺损、稀疏。
1324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部位ADC值比较组别 GCC SCC AIC PIC SC*试验组 0.933±0.218 1.000±0.363 0.852±0.207 0.845±0.062 0.935±0.074对照组 0.792±0.081 0.774±0.106 0.755±0.099 0.709±0.097 0.791±0.024t值 2.802 2.864 2.342 2.403 2.046P 值 0.011 0.010 0.030 0.027 0.055注:*半卵圆区试验组与对照组P 值略大于0.05。
高场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及多发性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高场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及多发性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王勇;张晖;耿左军;宋鹏;柳青;宋振虎;玉鉴;田欣;王哲【摘要】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3. 0 T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in distinguish acute lesions of multiple sclerosis( MS) from simple leukoaraiosis ( LA) . Methods From Jan. 2010 to Oct. 2011,in 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bei General Hospital,68 patients diagnosed as LA and 36 cases diagnosed as MS were studied as the objec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3. 0 T conventional MRI and DTI. Reconstruction of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map and the fraction anisotropy ( FA) maps was done to measure and compare FA values and ADC values of simple LA lesions and acute lesions of MS. Results Both LA and MS showed low signal intensity on T1-weighted images and high intensity on T2-weighted image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MS in acute stage of PVH typing for type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A group (χ2 =18. 4571,P<0. 01). Comparing the value of ADC between the patients in acute stage and PVH type 1 MS and PVH type 1 LA,it was found that, the ADC value of the regions around the ant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and post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were shown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1. 447,1. 862,P>0. 05),but in the corona regions,the ADC value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2. 885,P<0. 01). The FA values of the 3 region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t=3. 425,4. 531,7. 226,P<0.01). Conclusion DTI technology,which can provide more accurat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can distinguish acute lesions of MS from simple LA lesions without enhancement scanning,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S.%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TI)对鉴别脑白质疏松症( LA)与多发性硬化( MS)急性期病灶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疾病的初步应用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疾病的初步应用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期刊名称】《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27)23【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Siemens1.5TMRI成像系统对6名健康志愿者以及6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进行常规T1WI、T2WIMRI检查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显示脑白质纤维,并测量肿瘤周围白质及健侧对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
结果扩散张量FA 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
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
3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胼胝体或内囊、外囊受压、移位及浸润破坏,周围白质纤维被浸润破坏后FA值较健侧明显降低。
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在活体内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有利于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对预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总页数】3页(P2379-2381)【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颅脑疾病;手术方案【作者】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42【相关文献】1.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初步应用 [J], 毕国力;戴敏方;包颜明;田伟2.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魏璇;金国宏;李德刚;张国栋;李晓强3.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的临床应用 [J], 王梅云;程敬亮;戴建平4.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诊断中应用效果 [J], 鲍国峰;杨学华;谢起伟;徐敏涛5.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神经导航中的初步应用 [J], 孙敬; 刘涛; 徐菡; 郭静; 王冠忠; 贡志刚; 沈钧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心肌纤维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4.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中扩散敏感梯度磁场方向分布方案的研究进展 [J], 刘良友;高嵩; 李莎; 李兆同; 夏一帆
5.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J], 李郁欣;耿道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总页数】3页(P11-13)
【作 者】张刚;成官迅
【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视觉通路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J], 宛四海;张雪林;肖新兰
2.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CIDP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J], 孙翠梅;屹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心肌纤维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张刚;成官迅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09(38)7
【摘 要】扩散张量成像(DTI)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而且可以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呈各向异性的特征进行成像,用来评价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国内外报道DTI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纤维束成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应用DTI技术对心肌纤维成像的研究报道很少,由于DTI成像序列对运动特别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海燕 3 ,赵 斌 ,王光彬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021)
[摘 要 ] 目的 应用 D TI 技术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 ,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 。方法 20 名健康志愿者行颅脑 MRI 与颅脑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扫描 (b 值 = 0 ,500 s/ mm2 ) ,在 Siemens Leo nardo 工作站应用纤维束跟踪软件 (Siemens Standar 12 dirs) 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白质纤维束 。结果 对主要白质纤维如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胼胝体 、扣带 、 上纵束 、下纵束 、上枕额束 、下枕额束 、钩束进行模拟显示 ,不同纤维需要选择适合的感兴趣区 、各向异性阈值 、角度阈值 、步 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 ,显示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模拟显示正常 人脑白质纤维 ,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是在活体中研究人脑白质纤维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 [ 关键词 ] 磁共振成像 ; 扩散张量成像 ; 纤维跟踪技术 ; 白质 [ 中图分类号 ] R322. 81 ; R445.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323289 (2006) 0921325205
W A N G H ai2y an 3 , Z H A O B i n , W A N G Guang2bi n
( S han don g Me dical I m a gi n g Resea rch I nstit ute , J i nan 250021 , Chi 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visualize t he matter fibers of human brain by diff usion tenso r MR imaging , and to investigate t he co nsistency between t he imaging and anatomic descriptio ns. Methods Twenty healt hy volunteers were examined by MRI and single shot echo2planar diff usio n tensor imaging (b = 0 , 500 s/ mm2 ) , po st p rocessing were made in SIEM ENS Leonardo wo rkstation using SIEM ENS Standar 12 dirs software to reco nst ruct t he white matter fibers. Results Visualizing t he white matter fibers of human brain such as , co rtico spinal t ract , co rtico bulbar t ract , corp us callo sum , cingulum , superior longitu2 dinal fasciculus , inferior longit udinal fasciculus , superio r f ronto2occipital fasciculus , inferior f ro nto2occipital fasciculus , unci2 nate fasciculus. Each fiber need selecting app reciative regions of interest ( RO I) and FA t hreshold , angle t hreshold , step lengt h and number of sampling in a voxel size. The images shown on diff usion tenso r t ractograp hy was well consistent wit h t he anato mic feat ures. Conclusion The white matter of human brain could be visualized by diff usio n tensor imaging in vit ro , wit h t he imaging feat ures being well consistent wit h anatomic descriptions. Diff usion tenso r imaging is a reliable met hod to st udy t he white matter fibers of human brain. [ Key words] Magnetic reso nance imaging ; Diff usion tenso r imaging ; Tractograp hy ; White matter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年第 22 卷第 9 期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06 ,Vol 22 ,No 9
·1325 ·
Visualizing white matter f iber structure in human brain using diff usion tensor imaging
[ 作者简介 ] 王海燕 (1972 - ) ,女 ,山东潍坊人 ,硕士 ,主治医师 。 [ 通讯作者 ] 王海燕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250021 。 E2mail : whyott @163. com [ 收稿日期 ] 2006202224 [ 修回日期 ] 2006207230
某些颅脑疾病诊断中有意义[124] ,但观察 FA 彩色编码图需要 对脑白质三维结构知识的充分掌握 。由 D TI 原始数据可以 进行三维白质纤维束重建 ,可以直观观察 、分析纤维束的方向 性及完整性 。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健康志愿者 20 名 ,其中男 12 名 ,女 8 名 ,平 均年龄 31 岁 (22~40 岁) ,所有志愿者均无任何神经系统症 状与体征 ,无长期用药史 ,均为右利手 。MRI 检查均无异常 。 1. 2 扩散张量图像获得及扫描参数 应 用 西 门子 1. 5 T Magneto m Sonata Maest ro Class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头部八 通道相控阵线圈 ,首先行颅脑 MRI 扫描 ,取得颅脑 MRI 图像 作为定位识别参照 ,SE 序列行横断面 T1WI ( TR 560 ms , TE 14 ms ) 和 T2WI ( TR 5000 ms , TE 96 ms ) 、FL A IR ( TR
图 1 钩束
图 2 上 1. 2 上纵束 ( superior longit udinal fasciculus , SL F) 上纵 束纤维是联络纤维中最大的一支 ,位于豆状核与岛叶的上方 , 连接额 、顶 、颞 、枕叶皮质 ,纤维在额叶 、顶叶呈纵行前后走行 , 至枕叶弯曲向下至颞叶 (图 2) 。种子点取在内囊上行纤维外 侧前后走行纤维 ,FA 阈值 0. 1 ,角度阈值 65°,步长 0. 5 ,体素 内采样数目 4 。显示率为 20/ 20 。 2. 1. 3 下纵束 (inferior longit udinal fasciculus , IL F) 下纵 束发出纤维连接颞叶与枕叶皮质 。起自枕极附近 ,沿侧脑室 下角与后角外侧壁前行至颞叶 (图 3) 。种子点选取在经乳头 体横断面 FA 阈值 0. 1 ,角度阈值 40°,步长 0. 5 ,体素内采样 数目 4 。显示率为 20/ 20 。 2. 1. 4 扣带 (cingulum) 起自胼胝体嘴下方的嗅旁区皮质 , 沿扣带回的内面走行 ,然后呈弓形围绕整个胼胝体 ,向前延伸 至海马旁回和钩 。扣带连接额叶 、顶叶 、及颞叶 。扣带环绕在 胼胝体上方 ,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联络纤维 (图 4) 。种 子点选取在正中矢状面胼胝体体部上方前后走行纤维 , FA 阈值 0. 1 ,角度阈值 45°,步长 0. 5 ,体素内采样数目 5 。显示率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iff usion tensor imaging , D TI) 是 利用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各向异性进行成像 ,反映活体组织空 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之间水分子交换功能状 况的检查方法 。目前没有其他形态学方法能够提供活体白质 纤维特性 ,因此 D TI 技术对研究脑解剖与诊断白质病变具有 重要意义 。FA 彩色编码图 (orientationbased color coding) 可 以反映脑白质纤维走行 ,对观察白质有一定意义 ,已经证明在
·1326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年第 22 卷第 9 期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06 ,Vol 22 ,No 9
9000 ms , TE 108 ms) 及 T2WI 矢状面扫描 ,层厚 5 mm ,层间 隔 0. 5 mm 。然后利用 EPI ( single shot echo2planar diff usion tensor imaging) 序列 ,进行 D TI 原始数据扫描 ,梯度场为 40 m T/ m , 切换率为 200 m T/ m/ ms ,采用轴位扫描 ,扫描平面平 行于前后联合间线 ,矩阵 128 ×128 ,层厚 3 mm ,层间距 0 ,层 数 36 层 ,取 b 值为 0 s/ mm2 与 500 s/ mm2 ,除 b 值为 0 的基准 图像外 ,在 12 个方向上施加扩散梯度 ,扫描时间为 4 分 52 秒。 1. 3 纤维束的显示 将采集的扩散张量成像数据传至工作 站 (Siemens Leonardo) ,利用 Siemens 公司配备的纤维束跟踪 软件 ( Siemens Standar 12 dirs) 进行处理 ,利用后处理软件可 以清楚地显示脑 FA 图 、FA 彩色编码图 ,在 FA 彩色编码图 的基础上进行纤维束追踪成像 。彩色编码图可以清晰显示白 质纤维分布情况 , (红色代表左右走行纤维 ,绿色代表前后走 行纤维 ,蓝色代表上下走行纤维) 。在 FA 彩色编码图的基础 上选择恰当的感兴趣区 ,各向异性阈值 、角度阈值 、步长和体 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 ,确定种子区后进行纤维束成像 ,利用纤 维束跟踪软件包来进行处理 ,经张量域线性内插建立一个连 续张量域 ,然后自一个种子点开始在最大本征向量方向上向 前 、后方向各延伸一个步长 ,计算步长末端的最大本征向量 , 沿新方向再延伸一个步长 ,多次重复步骤直至符合终止条件 。 利用扩散张量纤维跟踪技术清楚地模拟显示了脑内主要白质 如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胼胝体 、扣带 、上纵束 、下纵束 、上枕 额束 、下枕额束 、钩束等的走行及起止 。 2 结果 为了提高显示率及最大程度的与解剖学知识取得一致 , 在追踪不同白质纤维时 ,需要不同的后处理阈值 ,如不同纤维 需要 选 择适 合 的 种 子点 、各向 异 性 (f ractional anisot ropy , FA) 阈值 、角度阈值 、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 ,分述于 下。 2. 1 联络纤维 2. 1. 1 钩束 ( uncinate fasciculus , UNC) 连接额叶的额中 、 下回 、眶回与颞叶前部皮质 ,经外侧沟底时弯曲呈钩状 。钩束 前部的纤维与上枕额束前部纤维平行 ,且正好位于其正下方 。 其中间部分纤维在进入颞叶前与下枕额束中间部分纤维毗邻 (图 1) 。在经前联合横断面选取胼胝体前钳外侧前后走行纤 维作为种子点 ,FA 阈值 0. 1 ,角度阈值 65°,步长 0. 5 ,体素内 采样数目 4 。显示率为 20/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