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重点提示:
前面有关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在资源闲置的条件下,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且不论社会总需求如何变动,只会引起产量、收入变动,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这样也就没有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决定的影响。
然而长期中,价格是可以灵活调整以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均衡的。
本章在IS-LM模型中放宽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引进劳动力市场,把总需求分析和总供给分析结合起来,发展成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来分析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简称AD)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每一物价水平下,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通常以总支出这一统计指标表示。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净出口四个组成部分。
可表示为:
AD=C+I+G+(X-M) (5.1)
其中,C代表消费需求,指国内居民对产品的需求;I代表投资需求,指企业对资本品的需求;G代表政府需求,指政府采购产品的需求。
(X-M)代表净出口。
因此,总需求这一概念描述了经济消费方的行为,它是总支出,也是GDP。
总需求反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实质上它揭示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我们称之为总需求函数。
以表示使得
经济处于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P表示价格水平,则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
描述总需求函数
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
线,如图5.1。
把对
应于每一物价水平的
所有产出总量描绘在
以物价水平为纵轴,
产出总量(国民收入)
为横轴的坐标图上就
得到总需求曲线。
它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其经济含义是:其它条件相同时,物价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总需求下降。
即总需求量同物价水平负相关。
二、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为什么物价与总需求负相关?从总支出角度对总需求的定义看,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净出口四个组成部分都对物品与劳务总需求作出了贡献。
假定政府支出因政策因素给定,其它三项支出水平与物价总水平都存在联系。
第一是庇古财富效应(Pigou ’s wealth effect )。
物价水平上升导致消费者的实际财富“缩水”,人们变得比较“穷”,结果减少了对产品的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的减少导致产品市场的总支出减少,进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
反之亦然。
第二是货币供给效应(money supply effect )。
给定名义货币供给,物价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利率上升。
利率上升导致企业投资需求减少,由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投资减少使产品市场的总支出减少,使得产品市场在较低的位置实现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减少。
物价水平上升还会产生凯恩斯利率效应(Keynes ’ interest-Rate effect )。
物价上升使货币交易需求上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导致利率上升,抑制投资需求和居民信贷消费需求,国民收入随之减少。
当然,一般认为凯恩斯利率效应因其他因素的抵消,作用不是很显著。
第三是实际汇率效应(Real exchange-Rate effect )。
固定汇率制度下,物价上升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变得昂贵,替代作用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Y P
图5.1 总需求曲线(直线)
图示
净出口下降使总需求减少。
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物价水平上升使利率上升,套利动机驱使资本流入增加,对本国货币产生升值压力;货币升值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变得更为昂贵。
结果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净出口下降使总需求减少。
三、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价格的变化一般通过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作用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均衡产出,因此总需求曲线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中导出。
(一)公式推导
IS=LM 均衡条件
s(Y)=i(R) IS曲线
M/P=m=L=L1(Y)+L2(R) LM曲线
由以上IS-LM模型结构,消去利率R,便可得出收入Y和价格p之间的关系。
即得到需求曲线Y=Y(p)。
现在举个例子来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假设消费函数C=1400+0.8Y,投资函数I=200—50R,货币需求函数L=0.4Y—100R,名义货币供给M=900,价格水平为P,则可以推到出总需求函数的表达式。
首先,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1400+0.8Y+200-50 R
可得IS曲线方程为:Y=8000-250R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L有900=(0.4Y-100R)P
可得出LM曲线为:Y=250R+2250/P
由以上两式可得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Y=4000+1125/P
(二)图形推导
图5.2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模型,下图是总价格水平与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为P1时,实际货币供应量为M/P1,LM曲
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 l,E l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
若价格水平由p1下降到P2, 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上升,为M/P2,从而使 LM曲线右移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交于E2。
E2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顺次变化为Y2和R2。
将p2和Y2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另一点D2。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总需求曲线上所有点,描绘出总需求曲线。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总需求曲线的求去过程中,价格水平的变化对IS曲线的位置没有影响。
因为决定IS曲线的变量被假定为实际量,而不是随货币数量变动的名义量。
从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既可以进一步理解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总需
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能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两个市场均衡的反映。
同时又可理解总需求函数的内在传导机制: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
四、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一)总需求曲线的水平移动
根据总需求曲线的定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总产出之间是反方向的关系。
如果价格不变、其他条件变化,就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水平移动,从而使总产出水平发生变化。
这些其他条件包括货币供给量、政府支出、税收、国外产出等等。
由于总需求曲线是由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确定的,任何使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向右移动的因素变化,将引起总需求量的增加和总需求曲线的向右平移;反之,将引起总需求量减少和总需求曲线向左的平移。
一般而言,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
反之总需求曲线则向左和向下移动。
这里,仅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为例加以说明。
如图5.3所示, IS曲线和LM曲线对应于一定的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P0,均衡点为E1,在下图的AD曲线中有与之对应的E1点。
假设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使得IS曲线从IS1向右移动到IS2。
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新的均衡点为E2,此时,利率提高,收入增加。
在下图中,也画出对应的E2点,E2点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2上的一点,AD2曲线反映了增加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由上可见,总需求曲线较为直观地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旨在影响总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
(二)总需求曲线的旋转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就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旋转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表示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总需求曲线越平坦,则价格变化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化越大。
反之,则越小。
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取决于IS 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如果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则LM曲线移动时国民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越平缓;当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LM曲线移动时国民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越平缓。
简言之,IS曲线越平坦或LM曲线越陡峭,则总需求曲线越平坦,反之,则越陡峭。
而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主要因素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投资乘数等参数。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与宏观生产函数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简称AS)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每一物价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国民生产总量(国民收入)。
总供给描述了经济的生产方的行为。
一个社会的总供给是由该社会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所决定的。
其中,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存量,而技术水平则反映一个经济使用要素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效率。
由于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常数,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所决定。
如果用N表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用K来表示资本存量,用Y表示总产出(总供给),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以下的函数关系
Y=f(N,K)(5.2)
这个函数被称为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又由于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所以,短期内宏观生产函数可写为:
Y=f(N,K) (5.3)
式中,K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该式的含义是,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中的总就业量决定,它是总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例增加。
如图5.4。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
总供给主要由总就业量决定的,而总就业量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所决定的,因此,分析价格变化与总供给的关系,首先要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这里以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例加以说明。
当劳动的需求等于劳动的供给时,就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而从总量意义上看,劳动的需求与供给均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
设名义工资是W ,实际工资表示为W/P 。
劳动的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P W N N d d =(5.4)
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实际工资高,企业就会减少劳动的投入,反之,企业倾向于增加劳动的雇佣。
劳动的供给函数可表示为:
)(P W N N s s =(5.5)
它表明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实际工资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反之,人们愿意更多地选择闲暇,减少劳动的提供。
N 0
Y N Y 0
图5.4 宏观生产函数
如果工资W 和价格P 都是可以调整的,那么实际工资W/P 也是可以调整的。
劳动市场的均衡就由劳动的需求曲线和劳动的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如图5.5,当实际工资为(W/P)时,劳动的需求等于劳动的供给,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均衡的就业水平为N 0。
当实际工资水平为(W/P)1 时,对应的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劳动力市场上供不应求,经济中存在着就
业缺口。
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就会提高,从而抑制企业的劳动需求,刺激劳动供给。
随着实际工资的不断调整,劳动的供求数量也不断进行调整,直到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状态为止。
可见,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的完全竞争经济中,劳动市场均衡的条件是
)()(P
W N P W N s d (5.6) 三、总供给曲线及其推导
由总供给的概念,把对应于每一个物价水平的一个经济所有部门愿意并能够提供的产出总量之间的关系描绘在以物价水平为纵轴、产出总量为横轴的坐标图上就得到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可以由劳动市场的分析推导出来。
在劳动市场上,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均衡的劳动就业量。
经过厂商的生产,劳动市场上的就业量决定了经济中的总产出。
当价格总水平发生变动假设价格提高时,若劳动市场的供求变动引起均衡就业量增加,就意味着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果均衡就业量保持不变,则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可见,假设条件不同,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
W/P W/P 0
W/P 1 图5.5 劳动市场的均衡
(一)公式推导
d S W W N N P P ⎛⎫⎛⎫=== ⎪ ⎪⎝⎭⎝⎭
(5.7)
=Y f (N,K)(5.8)
由以上二式推导出Y -P 的关系即AS 曲线。
(二)图形推导 如图5.6所示,在劳动的供求曲线图中,劳动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E 为劳动市场均衡点,此时物价水平为P 0,实现了充分就业,相应的实际工资为w/p 0 ,均衡就业量为N 0。
由宏观生产函数求出对应于均衡就业量N 0的总产出,在利用450
线,将总产出由横轴变为纵轴,找到与均衡价格水平P 0对应的总产出。
依此顺序将价格水平和总产出的对应关系描绘在以P 总纵轴,以Y 为横轴的坐标图中,就得到总供给曲线。
N Y
N 0 Y 0 N 2 Y 2 图5.6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四、总供给曲线的三种情况
根据假设条件的不同,总供给曲线可分为三种情况,如图5.7。
第一种情况
(a — b ),此时总供给曲线是完全平坦的,斜率为0。
表明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提供任何数量的总产出。
因为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时,产量增加,并不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
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供给曲线。
第二种情况(b — c ),此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项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在0与无穷大之间,这是经常发生的情况。
它表明在需求的拉动下,总供给与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因为资源逐渐接近充分利用,产量增加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成本不断提高。
这种情况是短期中存在的情况,叫做短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种情况是古典情况(c 以上部分),此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无论价格如何提高,供给量也不可能再增加,因为在长期中,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充分调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总产出达到了潜在水平。
这种情况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五、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依据总供给曲线的定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总供给成正方向的关系。
如果价格水平不变,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就会发生水平移动。
如当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源状况、潜在产出等程度提高、
资本存量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向右移动,从而提高总供给水平。
如图5.8。
a
AS
P 图5.7 总供给曲线的三种情况
图5.8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总供求模型
一、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总需求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它可以用来说明均衡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并分析宏观经济的均衡情况。
我们已知,总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能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两个市场均衡的反映,而总供给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能满足劳动市场均衡的条件,是劳动市场均衡的反映,因此,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
三个市场同时均衡说明了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不仅说明了三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而且还说明了IS—LM模型所无法说明的价格水平决定问题。
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其交点也表示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
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经济均衡不一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它只是表示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如图5.9所示,AD曲线可以与总供给曲线的ab段相交或与c段以上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但正常情况下是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均衡点为E。
E
点决定了宏观经济均衡的价格水平P e,和均衡产出水平Y e。
E点在总需求曲线上,代表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E点也在总供给曲线上,但只有长期供给曲线才代表劳动市场实现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只有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才既实现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又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均衡有可能在小于或大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现。
图5.9 总供求均衡
二、总需求-总供给短期均衡模型及政策涵义
从短期来看,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
如果总需求曲线与与凯恩斯供给曲线相交,则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即存在失业。
此时均衡产出完全由总需求水平决定,不受总供给的约束,总需求增加,均衡产出增加而价格不变,如图5.10。
其政策涵义是: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而增加总需求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这也正是前一章分析IS-LM模型时假设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形。
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出现在短期总供给曲线区域,则意味着经济处于繁荣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增加对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影响较大,对产出影响幅度相对小些。
这表明减少总需求,有助于抑制价格总水平上升,图5.11。
在同样的总需求不足情况下,如果总供给减少,则说明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三、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模型共存的政策涵义
在长期中,工资等生产要素的名义价格会随着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而做出调整,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的直线。
对应于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决定唯一的总产出量,而且总需求的变动只影响价格总水平。
基于上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和长期分析,可以知道,在短期内经济可以
1 2
图5.10极端情况下的AS-AD 模型 图5.11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 P P 0
P 1
处于萧条、滞涨和繁荣的状态,即短期内经济会出现波动,而在长期内,经济的长期趋势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潜在水平上。
因此,在短期内,政府应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适时地变动总需求,即在萧条时期增加总需求,而在繁荣时期则减少总需求,以熨平经济波动。
在长期内,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因而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也就不再必需。
本章小结
1.总需求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每一物价水平下,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通常以总支出这一统计指标表示。
由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净出口四个组成部分构成。
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它反映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这种关系的内在机制是: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
3.如果价格不变、其他条件变化,就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水平移动,从而使总产出水平发生变化。
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向上移动,反之则向左和向下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表示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总需求曲线越平坦,则价格变化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化越大。
反之,则越小。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越平坦或LM曲线越陡峭,则总需求曲线越平坦,反之,则越陡峭。
而影响IS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的主要因素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投资乘数等参数。
4.总供给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每一物价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国民生产总量(国民收入)。
由于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总产出量,而产出量由宏观生产函数决定。
在短期,当资本存量既定时,总产出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总就业量。
总就业量增加,总产出量增加,但增加的比率递减。
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均衡。
劳动力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劳动力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率的增函数,劳动力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结合就可以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率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水平。
5.把宏观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结合,就可以求得总供给曲线。
根据假设
条件的不同,总供给曲线可分为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包括水平状态和向右上方倾斜两种,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供给曲线的极端状态。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6.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了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
三个市场同时均衡表示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即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
但宏观经济均衡不一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只有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才既实现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又实现了充分就业。
7.短期内,总需求水平提高(下降),会使总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减少)、价格水平上升(下降)。
长期内,总需求变化不能引起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改变,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
在短期内经济可以处于萧条、滞涨和繁荣的状态,即短期内经济会出现波动,而在长期内,经济的长期趋势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潜在水平上。
进一步阅读:
[1]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宏观经济学纵横谈》梁小民三联出版社
[2]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总供给——总供给曲线,《宏观经济学纵横谈》梁小民三联出版社
复习思考题:
1.什么价格水平与总需求水平负相关?
2.试用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3.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4.总供给曲线是如何推导出的?
5.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倾斜的,而在长期内是垂直的?
6.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