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情境教学的几种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情境教学的几种类型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情境教学的几种类型
2013年4月17日情境教学,顾名思义“情”指情感;“境”指意境。

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则要把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发展融合起来,通过情境融合则是最有效的手段。

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学的理论架构包括“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四大特点。

其中,意远即意境广远,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情”和“境”是客观世界(生活、场景)与主观世界(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产物。

情由“境”生,境由“情”活,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在小学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情境教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引发了笔者对小学数学学科中情境教学的思考。

一、问题情境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内容。

问题情境教学又称为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

1、问题的指向要明确
教师对问题的描述要严谨、精练、准确,指向一目了然,不要引起歧义或是多义。

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

案例: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4+1/3后提问,1/4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请各位老师思考:这个问题的提法好不好?应该怎么问?)
有的答:“都是真分数”。

有的答:“分子都是1”。

显然这一提问指向不明确,问题多义,过于泛泛,学生不知道教
师让学生观察分数的哪部分特点。

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能够直接相加吗?
学生凭借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能够答出:不能
这时教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马上就会观察它们的分母了:“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
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的角度。

2、把握好问题的尺度。

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问题情境教学需要由浅入深,拿捏好设计“问题”的尺度。

有的教师设置问题要么过于容易,要么过于困难,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好;要么过“大”,要么过“小”,导致学生思维障碍,要么过“多”,要么过“少“,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和灵活度、空间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难”和“易”的关系,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处理好问题“多”和“少”的关系,才能使数学课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培养。

案例: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

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
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

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
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
+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
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


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你是怎样写算
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3、问题要有启发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创设“问题”,从不考虑该问题是否
具有诱导性和启发性。

何为启发性,教师创设情境时,既要能引发学生认知的“失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又要充分了解
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掌握教材内容,让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建立在新
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这样问题才会设置准确,切中要害,具有启发性。

二、生活化情境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为核心
的生活教育理论。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在强调要让孩子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
系,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直观、形象思
维为主,因此,数学概念、计算方法、数学规律等也就需要借助生活化模型去构
建。

1、借助生活模型抽象出数学模型
案例五:一位教师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学校花坛要中红
月季花和黄月季花,红月季花地的长为8米,宽4米,每行中6棵,种3行;黄
月季花的长为5米,宽为4米,每行中4棵,种3行。

然后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
提出数学问题,最后,教师从中筛选出如下两个问题重点研究:
(1)花坛中月季
花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2)花坛中一共种了多少棵月季花。

再放手让学生
解答,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多种方法解答得出了两个等式:8×4+5×4=(8+5)×4 6×3+4×3=(6+4)×3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去寻找规律,从而概括出乘
法分配律。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借助种两种月季花的生活模型,利用数形结合的
思想,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出数学算式,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数学问
题和直观图形,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律。

2、巧设生活情境,类比思考引出新知
案例六,教学《重叠问题》课时,教师借助生活中两个妈妈,两个女儿去公
园游玩,只买了3张票,这一生活问题,让孩子去思考解释这一生活现象。

孩子
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得出妈妈既是姥姥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教师
借机引入本节课的新知。

生活中,有这样的双重身份的事情,数学中也存在这种
重叠的问题,然后引出课题。

案例七教学《商不变性质》时,课伊始,教师出示喜羊羊的照片,经过两
次冲洗后,分别变小了,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按照比例缩小的同一张照片,让学生
观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然后,引出数学中也有变与不变,从而引出新
课。

这两个案例,教师巧妙设计生活情境,寻找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的相似点,
短小的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投入
到新知的思考之中。

3、模拟生活情境,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抽象的学科,需要借助生活场景化静为动把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中,呈现生动、直观、鲜活的生活场景,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相对”“相向”“相背”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走一走,演一演,让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领悟这些概念的内涵。

又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动态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意识。

4、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而提出“现实原则”,即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对于数学教学,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精选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中需要研究的题目,调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故事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强烈,往往以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

故事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效果明显。

创设故事情境时,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精选故事。

故事情境的创设在形式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内容上要把知识点安插在生动的故事里,使学习由难变易、由死变活、由苦变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欢喜之余,引发对教学内容的疑问与思考。

四、游戏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阶段,有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事物有想参与、弄明白的意向。

数学
游戏教学融玩与学为一体,因其具备了问题的启发性、数学的活动性、比赛的竞争性等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深受师生的欢迎。

很多数学的课题就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如北师大版五年级可能性知识,有的老师就设计成了《摸球游戏》,通过摸球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关系,理解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的道理。

整节课就是一些数学游戏活动,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学生在边玩边探究新知,发现数学规律,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轻松愉悦,有效注意力延长,效果良好。

五、直观情境
认识论的观点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辩证途径。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直观模型做支撑,数学模型的建立也遵循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物模型、事物的模型、图像的模型等增强数学问题的直观效应,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如,《观察物体》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正方体若干,直观挂图、画板等学具,学生在观察实物画一画,看直观图摆正方体等活动中,充分利用直观学具有效操作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直观学具的影响下逐渐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