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历史沿革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报告题目:平凉历史沿革及发展
专业:地理
组长:鲁亚辉
组员:王泽林
高品梅
陈婷婷
导师姓名:朱秉云
一、课题提出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深处内陆的平凉,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古老而又新生的平凉,将以新姿态面向全国人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为了让同学更充分的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并且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同学的家乡归属感,了解平凉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平凉发展做宣传。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到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平凉。
(二)访问法∶到大街上对一部分群众进行采访、访问。
四、实施步骤
四、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总结阶段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与研究报告
六、条件分析
主观条件∶积极了解家乡文化。
客观条件∶家乡的发展,是我们的骄傲。
课题研究计划
指导教师∶朱秉云
课题组长∶鲁亚辉
课题组成员∶高品梅陈婷婷王泽林
五、问题拓展
小组成员对此次课题研究的感受∶
综合来说,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全体成员较深入地了解了平凉的历史人文。
一、总括: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
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尤其是平凉市崆峒区下辖的索罗乡,地处平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前景可观。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全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
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
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冬春雨少; 由于陇山余脉的地形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但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西北递减,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国、大秦、西阳一带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泾河川区及北部塬区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凉市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2.16米/秒(2级),多年平均出现最大风速17米/秒(8级)9次,年内最多25次。
秋冬季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或东风。
全年出现风向较多的有东、东东南、东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个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
全市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黎、僳僳、佤、畲、东乡、土、达斡尔、羌、撒拉、锡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独龙、赫哲族共33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崆峒区的大寨、上杨、峡门、白庙、寨河、大秦、西阳等7个乡和华亭县神峪、山寨2个乡,共有110个回族村,530个纯回族社。
总人口229.77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
平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示范城市。
二、区域概况:
平凉市(Pingliang)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
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尤其是平凉市崆峒区下辖的索罗乡,地处平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前景可观。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
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
又根据物候反映和农事活动划分四季,则把0℃以上至15℃以下定为春季,15℃以上定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为秋季,0℃以下定为冬季。
四季按此标准划分,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全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
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长季缩短5天,大于10℃的积温减少107℃,无霜期减少3.1天。
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
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冬春雨少,6月下旬进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结束。
主要降水集中在7、8、9 三个月。
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达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现一个枯水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
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
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
匀,冬春雨少降水量为600毫米)。
由于陇山余脉的地形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但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西北递减,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国、大秦、西阳一带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泾河川区及北部塬区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凉市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2.16米/秒(2级),多年平均出现最大风速17米/秒(8级)9次,年内最多25次。
秋冬季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或东风。
全年出现风向较多的有东、东东南、东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个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
全市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黎、僳僳、佤、畲、东乡、土、达斡尔、羌、撒拉、锡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独龙、赫哲族共33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崆峒区的大寨、上杨、峡门、白庙、寨河、大秦、西阳等7个乡和华亭县神峪、山寨2个乡,共有110个回族村,530个纯回族社。
总人口229.77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
平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示范城市。
三、自然资源:
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盛产苹果.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具有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的广阔前景,曾与庆阳地区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
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奖。
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土豆、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目前全市年存栏黄牛50多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 多万张。
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150多种。
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极具地方特色,皮毛肉类远近闻名;川区以果、菜为主,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森林面积397万亩,森林覆盖率17.98%。
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野生动物31种。
林业资源在省内有较大优势。
矿产资源:从全国来看,平凉属自然资源比较贫瘠的地区,但从省内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较优势。
市内的华亭煤田是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煤层平均厚度达28.7米,探明总储量34.7亿吨,且煤质优良,具有高活性、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熔点的特性,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石灰岩资源:有资料介绍总储量30多亿吨,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储量约3亿吨,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和华亭县;庄浪县卧龙寺石灰岩矿床为远景储量,约 2 亿吨。
对石灰岩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产水泥、石灰和建筑石料。
另外还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华亭县安口镇一带,开采利用历史较早,目前主要用于生产日用陶瓷、高低压电瓷、灯泡等。
四、旅游资源: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
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静宁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
平凉也是祖国针灸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庄浪县),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崆峒区)的故乡。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崆峒山,还有王母宫、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龙泉寺(崇信县内)、莲花台、紫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以及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旅游业有望培育成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五、基础设施
古文化遗址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之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312国道和天水一平凉、银川—平凉、宝鸡—平凉等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支点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宝中铁路纵穿南北,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福银高速横贯东西,天平铁路、西平铁路建设已接近尾声,平定铁路,平庆铁路,天平高速公路和宝平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平凉机场已选址,正在加快建设前期工作;到2015年,基本形成五高(平定、西长凤、天平、宝平、华崇灵高速公路)、六铁(西平、天平、平定、平华、平庆,宝中铁路)、两线
六、经济发展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开发,先后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化名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和景区景点功能配套建设,旅游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全市星级宾馆(饭店)达到18家,旅行社15家。
与周边14个城市建立了旅游经济区域联盟,共同构建了丝路遗珍之旅、寻根朝觐之旅、红色教育之旅、休闲度假之旅、西北风情之旅五条精品线路,成为甘肃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陕甘宁三省(区)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
开发出了五大类上百种旅游商品,发掘恢复的“中国纸织画”备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平凉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优惠的旅游发展政策,是您投资兴业的热土。
我们在旅游产业开发上,对全市各旅游景点门票均常年优惠,对外地旅行社组团来平旅游进行奖励,对旅游招商项目在土地开发、税费征收等方面实行全面优惠。
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及社会各界前来旅游观光、开发建设,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煤电产业——打造甘肃最大能源煤化工基地。
平凉属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地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利用重点市。
市内华亭煤田为甘肃第一大煤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54%,不仅是优质的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18户,矿井31对,年设计生产能力2200万吨以上;发电公司3个,总装机容量154万千瓦。
2008年,全市原煤产量2014万吨,发电量93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二分之一强和近六分之一,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苹果产业——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平凉是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和最佳适生区,现有果树经济林158万亩,以红富士为主的优质果品达85.27万亩、年产量65万吨,形成了3个果业集中区和12条优势果产业带,五个县(区)被国家列入“名优特经济林示范县”,两个县获得“中国苹果之乡”、“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获得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示范基地认证,特供2008年北京奥运会。
蔬菜种植面积62.9万亩。
建有规模果品加工企业20多家,加工能力35万吨,“平凉金果”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俄罗斯及港澳地区。
静宁县目前已经是全国苹果出口基地。
因静宁气候。
阳光等因素。
合适苹果生长。
红富士尤其出名。
产品基本全部出口。
草畜产业——打造甘肃绿色畜牧基地平凉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年肉牛饲养量97.4万头,出栏33.5万头,居甘肃农区之首。
建有景兴10万头肉牛精细加工厂、西开牧业5万头屠宰线、百兴集团福利制革厂、凯沣出口牛肉罐头加工厂、旭康牛肉食品生产厂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牛皮加工能力100万张,草产品加工能力10万吨。
成功注册全国第一件活牛证明商标——“平凉红牛”,牛肉、皮革、熟肉制品、骨制品等销售全国市场,活牛及牛肉出口国外地区。
七、历史沿革
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
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秦时期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两汉时期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三国时期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
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南北朝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
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
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时期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
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
唐时期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
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
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
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
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
五代时期渭州属于岐,历后梁。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
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
宋时期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
金时期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
平凉市为府治所。
元时期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
明时期明代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明朝有平凉通判——油恭。
清时期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
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
民国时期一九一二年即民国元年废府,仍设道。
一九一三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
一九二七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一九三五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平凉县为道、署驻地。
建国后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
一九五零年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恢复华亭县。
一九六四年元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
2002年平凉地区撤地建市。
2002年6月2日国务院(国函[2002]46号)批复:
1.同意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立地级平凉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崆峒区西大街。
2.平凉市设立崆峒区,以原县级平凉市的行政区域为崆峒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西大街。
3.平凉市辖原平凉地区的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和新设立的崆峒区。
八、古文化遗址:
平凉市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大岭上遗址1976年夏由刘玉林和何浩林在泾川县太平乡梅家洼岭背后村首次发现一批石制品。
后经多年调查清理,共发现石制品41件,其中典型的石器8件,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一器多用的大尖状器。
总体上类型单调,制作粗糙,无规律可循,呈现出明显的原始性。
遗址地层断面出露明显,古土壤条带清楚。
石器存于第二层和第五层。
据测定,第五层古土壤条带地层时代约与蓝田公王岭地层相当,即距今约115万年—65万年,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
迄今为止,系甘肃境内惟一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第二层约与北京猿人时代相近,距今约70万年—23万年,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
牛角沟遗址1974年初,由刘玉林在泾川县泾明乡东庄村牛角沟发现一件打制精美的石球和两件石片。
后经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专家亲临现场考察指导,于1975年初刘玉林在同一地点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和几十件石器及中华鼢鼠、披毛犀、鹿、马、牛等动物化石。
人类头骨化石仅存右额部一小片、右顶骨大部、较完整的石颞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顶骨一小部。
专家断定为一“20岁左右的女性青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其人种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距今约3—5万年,是甘肃境内第一个有人化石的遗址。
南峪沟遗址位于泾川县飞云乡南峪村东200米处,系1976年发现,属旧石器晚期遗址。
发现的石器有石斧、石英、石片,并伴有马、羊等动物化石7件。
双堡子沟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双堡子沟,1982年发现,后经1986年和1988年2次复查,在杂色粘土层中发现10多件石器,多为刮削器,其中一件白色石英岩制成的类似高背盘状刮削器较为精细。
中国《人类学学报》认为“其加工方法和形状与甘肃东部的环县刘家岔的石器接近”,系旧石器晚期遗址。
伴随石器出土的有披毛犀牛、牛角、羊角等化石。
长尾沟口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水洛河西岸长尾沟口。
早在1955年即有发现,后经1986年、1988年两次调查,在沟口两侧断崖上采到石器;并于其剖面下方发现一脱层的人类头骨化石。
后在沟口右侧黄土层下亦发现石器,两处石器计20余件,其中有白色石英岩制成的凹刃刮削器。
遗址土样经兰州大学地理系实验室测定为距今27100±600年,脱层头盖骨鉴定为晚期智人。
石洞门遗址位于庄浪县阳川乡李家湾西北500米山坡上,1988年发现,属仰韶文化遗存。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
遗迹有粟窖一处,呈倒纺锤形,口径1.2米,底径2.5米,深1.8米,内有20厘米厚粟粒,已碳化。
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罐、盆、碗、尖底瓶等,纹饰有勾叶圆点纹、夹砂乳灯纹等。
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塬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北关村余家塬东南100米处。
属仰韶文化遗存,涵汉文化、宋文化。
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
暴露遗迹有灰坑。
出土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盆、钵、尖底瓶、罐及汉瓦、汉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残片和白瓷残片。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家塬子遗址位于崇信县铜城乡麻堡子村西南200米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遗存。
面积约2.9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0.5—3米深。
暴露遗迹有袋形灰坑。
遗物有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的尖底瓶、钵、盆、罐、陶纺轮、刀、石斧、石环及彩陶片、红陶残片。
纹饰有鱼纹、几何纹、宽带纹、曲线纹、绳纹、附加堆纹。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坡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西北100米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
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8—4.4米深。
遗迹有灰坑、白灰面。
遗物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齐家文化的钵、盆、尖底瓶、罐、石刀、石锛、石铲、石斧、石凿、石环及彩陶残片、灰褐陶片等。
纹饰有几何纹、孤线圆点纹、
粗绳纹、篮纹、锥刺纹。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台遗址位于崆峒区柳湖乡王坪村吊庄20米处的台地上。
1958年发现,属仰韶文化兼有齐家文化和周文化遗存。
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
遗迹有灰坑、白灰面、灶。
先后出土遗物有尖底瓶、碗、钵、杯、石斧、石刀、石锥、石球、石纺轮、骨椎及大量红陶、灰陶、彩陶残片等20多件。
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番子坪遗址位于静宁县李店乡深沟河西南岸的台地上。
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
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
遗迹有灰坑、灶坑、陶窑、白灰面、墓葬。
遗物有陶罐、陶瓶、陶鬲、陶钵,陶质多为细泥红陶、夹砂灰陶、夹砂杜红陶。
遗址上分布有汉墓,清理发掘4处,出土文物400余件。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遗址位于灵台县中台镇许家沟村达溪河北岸二级台地上。
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代、秦代、汉代文化叠存。
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
遗址的硬地面是一种近似混凝土的材料铺就,表面青色、光硬,内含小石子,长度为20多米,厚为20—30厘米,是地面建筑遗址。
遗物有红陶尖底瓶、红陶黑彩钵、红陶罐、红陶绳纹瓮和绳纹罐、断片及汉代灰陶罐、陶仓等。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堡子山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原乡横渠村,属仰韶文化兼有齐家文化遗存。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以上。
遗物有红陶钵、尖底瓶残件、刮削器、陶铃、骨铲、石斧、石锛、石凿等,同时伴有秦、汉、唐、宋各代陶器出土。
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家咀遗址位于灵台县百里乡稔沟蒋家咀川台地。
属仰韶文化兼齐家文化遗存。
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
遗迹有灰坑、白灰面。
遗物有细泥红陶片、灰陶片、刮削器、磨制石器及红陶盆、罐。
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李遗址位于灵台县独店镇姚李村,属齐家文化遗存。
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距地表4至6米。
遗迹有袋状灰坑、白灰面。
遗物于地表可见,有泥质陶片、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和大量素面灰陶片及蒜头陶瓶、红陶盆、钻眼石斧、石凿等。
纹饰有篮纹、堆纹、细绳纹。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草脉殿遗址位于灵台县什字镇草脉村,属齐家文化遗存。
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6米。
遗迹有袋状灰坑、白灰面、半地穴居址、谷窖。
谷窖底存有0.8米厚的谷粒及谷秸,已碳化。
遗物有褐陶罐、灰陶折肩罐、残骨针等。
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川口柳家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乡川口柳家村东100米,水洛河东二级台地上,属寺洼文化遗存。
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0.8米,暴露遗迹有灰坑。
遗物有马鞍口罐、鼎和铜尊、铜剑、残戈、夹砂红陶片、器物残片,纹饰有素面、附加堆纹、绳纹。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洼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乡徐家下碾村西200米,属寺洼文化遗存。
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上大量分布寺洼文化墓葬,1981年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泾渭考古队对狮子洼104座墓葬的发掘,清理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多,有双马鞍口罐、齐口罐、五联罐、白彩灰陶罐、黑彩红陶罐。
铜器有戈、矛、刀、镞等。
出土陪葬牛、马、羊动物骨骸,并有松绿石、玛瑙珠等饰物出土。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沟遗址位于平凉市西二十公里安国乡东沟,属寺洼文化遗存。
1958年由山洪冲刷致裸露而被发现。
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墓葬遗址和庙坪居住处遗址。
内有伸肢仰卧的人骨架一具。
遗物有红陶罐、陶鬲、陶壶等陶器20余种。
另有铜鼎、铜铃、铜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贝饰等遗物。
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山上遗址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白水村西南100米处。
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有灰层、灰坑、白灰面遗迹。
出土遗物有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纹印模,还有石丸、石锤及蚌饰品等。
属仰韶文化,兼含齐家文化。
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塬坪遗址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嵋岘村塬头100米处,暴露遗迹白灰面、灰坑、灶坑、火种坑等,地表有多种陶器(含彩陶)残片,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
199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沟坪遗址位于灵台县新开乡寺沟坪。
遗址长50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文化层厚1—3米。
遗物有细泥红陶鬲及细泥彩陶片和盆口沿、瓶颈等,属仰韶文化。
周家坪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原乡景家庄村周家坪黑河南岸二级台地上。
遗址面积4500平方米,文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