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初中物理八上《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word教案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枣庄八年级物理上册 2.3 平面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从实验探究中总结出平
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

2、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与问题。

3、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用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意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4、在必要之处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乐
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虚像的概念,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运用
【教学准备】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玻璃杯、水、蜡烛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
小平面镜.、直尺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成像:
图片:舞蹈室、大自然美景图片
猴子捞月
并引导: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塔在水中的倒影
(引入第3节平面镜成像)
板书:平面镜成像学生欣赏图片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大致认识,领略大自然的对称美与和谐美。

这节课将要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进行新课
平面镜成像
引导学生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1)师生共同探究
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烧吗?
教师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表演:水中的蜡烛燃烧
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

在玻璃的前方放
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
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
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
中燃烧。

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感知成像,像在什么地方
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
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原来玻璃杯中并没有蜡烛,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只是烛
焰的像。

(把这个实验稍微改动一下,会使同学目瞪口呆,惊
奇不已。

把上面实验中的水杯拿开,把你的手指放在
原来水杯所在的位置上你的同学会看到一个很难相
信的现象——你居然毫不在乎地把手指放在火焰里
燃烧。


小孔成像时老师用纸板接收到了像,老师还是用这张
纸板,能不能接收到平面镜所成的烛焰的像呢?
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
叫做虚像。

这是平面镜成像的一个重要特点。

(用实验分析法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虚像的概
念)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
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
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
的大小有关系吗?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
点。

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
现”成功的喜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找到像位置和合理选择器材,通过
设计的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
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测三次实验数据,将有关数据填入表格
次数
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与物的
大小关系
1
感知虚像
观察自己在平面镜
中成的像。

对成像的
情况提出看法,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对比用透
明的玻璃来代替平
面镜进行实验的优
点:用平面镜可以看
到物体的像,但找不
到像,用玻璃就可以
既看到像,又可以找
到像。

各小组积极进行实
验,在合作中解决遇
到的各种困难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
解,同学之间进行交
平面镜成像原理
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
2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3)分析归纳: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大小____(“相等”“不相等”)
像到镜面的距离___物到镜面的距离。

(“等
于”“大于”“小于”)
它们的连线与镜面___。

学以致用:
1、“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两岸秀美的山峰在平
静的水面清晰地映出“倒影”,它是()
A、山的影子
B、山的实像
C、山倒立的虚像
D、山正立的虚像
2、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
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
3、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
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呢?
利用多媒体展示成像过程
流与完善,最后师生
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学会用物理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观看成像过程,
理解成像原理。

理解平面镜的像是
靠光的反射形成
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
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
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原理
.S
O
1N1
B
1
O
2
N2
B
2
.S’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
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
2、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
与物点“等距”
3、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
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
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练习: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
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
甚广,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
的情况
明白成倒像的原因
学生归纳:
1、作垂线
2、取等距离
3、画虚像
练功房里,演员用它
来观察自己的姿势
和动作
牙科医生用小平面
镜来观察患者的病

【板书设计】
第3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原理:光的反射;
阅读科学世界“凸面镜
和凹面镜”
光污染图片
(说明: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利
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并且尽量减少它对人类
带来的弊端。


三、课堂小结
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见板书内容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
本节知识要点和收
获。

四、课堂达标
老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助学中课后完成
(2)平面镜成像。

(2)位置:在反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上。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改变光路;
【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课标准中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由演示改为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现了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

像《平面镜成像》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
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的学生探究过程,展示课件控制时间。

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

对比小孔成实像的观察,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玻璃板后面(成像这面)上看屏上有没有承接到像,使学生明白实像和虚像区别。

在实验中让学生把手指放在成像的烛焰感受有无烧痛的感觉,从巩固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的知识已有深刻的理解。

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习题训练主要有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在镜中看钟点、求像距或像到物的距离及平面镜的应用等,关于平面镜成像的作图题,同学们开始做的一般不是很好,一般都直接画出虚像,没有作图痕迹。

通过同学的黑板展示,一定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达标检测题】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像,像和物的大小,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2、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3米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有米,如果他远离平面镜,则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将。

3、我们在河边看到树木和建筑物的“倒影”和立竿见影的“影”,前者是由
引起的,后者是由引起的。

4、作出物体在平面镜的虚像。

5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我们用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来代替点燃的蜡烛在镜中
的像,以确定像的位置,这种物理方法叫做()
A. 控制变量法
B. 等效转换法
C. 类比法
D. 模型

6、练功房中,演员利用平面镜来帮助矫正姿势。

假设某演员的身高为1.70m,
她离镜面的距离为O.5m,则她在镜中的像高为m,像与她相距m;若演
员远离镜面一些,镜中像的大小将。

7、白天在室内照镜子(窗户朝南开),为了能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面容,镜子的
反射面应【】
A. 朝南
B. 朝北
C. 朝西
D. 朝东
8、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

A、7:25
B、6:25
C、5:25
D、4:35
9、小春同学去眼镜店配眼镜,商家采用了如下方
法给她检查视力,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找出正确选
项 ( )
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1米
C.小春距离她的像5米
B.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春4.6米
D.小春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2.1米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