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传染病防治部分)word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传染病防治部分)word版本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传染病防治部分)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
(传染病防治)
一、填空题
1、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
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2、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
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3、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管理,对实验室实行管理。
4、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
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
5、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6、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商国务院有关部
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7、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商国务院有关部
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8、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
防止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9、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
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
10、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检疫过程中需要运输病原微生物
样本的,由批准,并同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11、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
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2、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运输病原微生物菌保藏机
构应当凭实验室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予以登记。
毒种或者样本。
13、保藏机构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
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负责。
14、保藏机构储存、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不得收取任
何,其经费由同级财政在单位预算中予以保障。
15、保藏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会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
制定。
16、保藏机构应当凭实验室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的从事高致病
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予以登记。
17、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
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管。
18、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
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
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
告。
19、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
容器或者包装材料,应当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20、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
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级。
21、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22、实验室通过认可的,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
证书有效期为年。
23、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24、专门从事检测、诊断的实验室应当严格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
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室。
25、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
到需要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申请之日起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26、新建、改建或者扩建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
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27、已经建成并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应当向所在地
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28、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
和个人未经批准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29、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
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
30、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
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以上实验室进行。
31、实验室的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32、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人。
33、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
程的落实情况。
34、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
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
35、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
将培训、考核其工作人员的情况和实验室运行情况向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
告。
36、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以上的工作
人员共同进行。
37、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还应当对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
档案。
38、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39、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
存期,不得少于年。
40、实验室应当在明显位置标示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
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41、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制定实
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向该实验室所在地的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
42、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执法人
员执行职务时,应当有以上执法人员参加,出示执法证
件,并依照规定填写执法文书。
43、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
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44、疫苗分为。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
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
45、接种由政府承担费用。
接种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
担费用。
46、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47、国务院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48、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49、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承
担预防接种工作。
50、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
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疫苗。
51、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区预防、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的使用计
划。
52、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在其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
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
主管部门规定的专用标识。
53、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分发疫苗的组织工作。
54、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分发
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
55、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
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疫苗。
56、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
批发企业销售疫苗。
57、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疫苗。
58、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
疫苗。
59、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由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制定。
6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
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备查。
61、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备查。
6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
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备查。
63、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门诊。
64、接种单位应当承担责任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65、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疫苗的需求计
划和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6、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
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67、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
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
68、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
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
69、分类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
定。
7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疫苗。
71、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已于年月日经全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于年月日开始实施。
7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结合,管理,依靠,依靠。
73、传染病分为类类和类,其中甲类种,乙类种,丙类种。
74、对乙类传染病中、和,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75、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工作和责任区域内
工作。
7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的培训。
77、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感染和感染。
78、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79、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80、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和。
81、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8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 ,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83、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和的教育。
84、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的工作。
85、和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8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8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
88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的质量。
8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90、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91、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经后,方可出售、运输。
92、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93、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
94、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和,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95、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应当依法。
96、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的单位和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应当经审批。
9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和报告。
98、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或者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9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门、人员负责管理工作,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
10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传染病疫情信息。
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时,
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10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和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
关信息。
10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及时向通报。
103、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
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104、医疗机构发现或者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105、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
106、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或者,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
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107、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08、发生甲类传染病时,为了防止该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传播,可以实施。
109、患、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110、疫区中或者的物品,经消毒可以使用的,应当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出售和运输。
111、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112、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113、医疗机构应当对或者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114、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进行初诊。
115、负责组织对传染病防治重大事项的处理。
116、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不少于,并出,填写。
11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可以采取、或者临时控制措施,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
1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储备防治传染病的、和,以备调用。
119、国家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实行,减免医疗费用。
12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传染病疫情发生现场,和。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12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或
者、、传染病疫情,或者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未及时组织救治、采取控制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2、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由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3、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经营单位未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优先运送以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124、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动物防疫机构未依传染病防治法履行
职责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125、未经检疫出售、运输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的,由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126、采供血机构未按照规定,或者,或者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导致因输入血液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127、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与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血吸虫病等。
128、医源性感染是指在中,因引起的感染。
129、实验室感染是指从事实验室工作时,因所致的感染。
130、消毒是指用、、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131、菌种、毒种是指可能引起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发生的、。
132、单位和个人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二、单项选择题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 )。
A 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B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C 能够使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D 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死的微
生物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等活动。
A 研究、教学、检测、诊断
B 研究、教学、诊断
C 研究、检测、诊断
D 研究、教学、检测
3、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
实验室应当符合( )标
准和要求。
A 国家
B 地方
C 省
D 市
4、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
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类。
A 四类
B 三类 C五类 D 六类
5、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
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微生物。
A 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
B 已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
C 已发现或者未宣布消灭的
D 已发现或者未宣布消灭的
6、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
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微生物。
A 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
B 人与人、动物
与动物间传播的 C 人与人、动物与人、间传播的
D 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植物间传播的
7、()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A 第一类、第二类
B 第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