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
第一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第0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
3、D
4、A
5、D
6、D
二、拓展练习
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

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09课汉武帝时代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
2、C
3、D
4、C
5、D
6、C
二、拓展练习
7、(1)西域、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
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
(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王莽、托古改制
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
3、C
4、D
5、C
6、C
二、拓展练习
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

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

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

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

(3)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

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8、(1)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2)措施:汉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王莽时期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

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

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

(3)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恢复发展。

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黄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生产技术、生产经验
2、C
3、B
4、C
5、A
6、C
二、拓展练习
7、(1)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xie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广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

(2)诸葛亮。

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

(3)预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

(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
(5)A:蜀;B:魏:C:吴;①官渡;②赤壁。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西晋、五胡十六国
2、大兴安岭、魏、北魏
3、B
4、B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

(2)政策措施:①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田租;②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③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

评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单元练习(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1、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

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D
3、前者采取强行削弱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4、不正确。

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

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汉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

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的。

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6、中朝是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

外朝是丞相为首的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

中、外朝的形成说明了相权受到抑制,皇权得到加强。

7、A
8、刺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刺史成为新的一级行政部门,便于中央管束和驾驭yu。

9、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强硬方法钳制思想、控制舆论;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10、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不相适应。

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

儒学不仅不能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不仅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独尊地位。

二、孝文帝迁都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
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

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

但是,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A:平城;B:洛阳。

迁都路线(略)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经济状况:西汉时期江南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落后于北方,虽然人民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西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而江南地区人少地广,劳动了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2、西晋末年,国家再度陷于分裂,少数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中原地区经济破坏严重。

3、A:巴蜀;B:湘赣;C:江浙。

4、变化: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地方。

原因: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④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篇: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
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
第一课一、一万畜牧业炎黄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

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

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

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
一、禅让世袭国家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
一、汤内服外服甲骨文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

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

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

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第四课。

城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封邦建国殷人
2.礼乐天命
3.A
4.A
5.D
6.B 二。

拓展练习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

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1)食器(2)王权(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
(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退这一历史事实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大一统秦
2.士儒法道
3.B
4.C
5.D
6.A
7.B
二、拓展练习
8.A:a、d、f、g B:e C:b D:c、h
第三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
陈桥驿
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
二、拓展练习
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武将专权;各类官职多用文人;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尊重士大夫。

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基础练习
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
3.C
4.C
5.A
6.A
7.D
二、拓展练习
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基础练习
1.耶律阿保机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 民族政权建国时间民族杰出首领都城宋 960年汉赵匡胤开封辽 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西夏 1038年党项元昊兴庆金1115年女真完颜阿骨打中都元 1271年蒙古忽必烈大都
二、拓展练习
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基础练习
1.水稻
太湖流域
2.机户
江西景德镇
3.B
4.C
5.D
二、拓展练习
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

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2)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人口增加;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3)南方赋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由此可见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4)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7、(1)在“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了数万枚古钱币,其中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时期的绍兴元宝。

(2)到过的港口: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广州;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南亚)、阿拉伯(西亚)。

(3)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掌握了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宋代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北方时有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相对移向东南沿海等。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基础练习
1.毕异泥
活字印刷铅活字
2.蒙古国
阿拉伯
欧洲
3.C 4.A
5.B
6.B
7.A =、拓展练习
8、(1)原因: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战争频繁。

外传经过:13世纪随蒙古国西征传人阿拉伯,后传人欧洲。

(2)主要成就:十二气历、《梦溪笔谈》。

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3)水运仪象台。

韩公廉。

(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古代科技达到了顶峰,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印刷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

总之,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一、基础练习
1.大都
商业大都市
2.意大利威尼斯
福建泉州
马可?波罗行纪 3.C
4.B
5.A
6.D
二、拓展练习
7、(1)材料一藩王使者质问元政权为什么不遵旧俗;依据是“本朝旧俗与汉法异”。

材料二力主元政权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依据是“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下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采纳了材料二的观点。

(2)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

“考求前代之典”,即沿袭北宋时期的中央官制。

(3)中书省首创于隋唐。

差别:唐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而元中书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构;唐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8、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元统治者对历代统治经验的借鉴和发展。

特点:行省统管地方军、民之事,权力很大,但行省从属中书省,服从皇帝统治,亦即行省隶属于中央。

第五单元单元练习
一、宋初军事改革的利弊得失
1.禁军
厢军
乡兵
2.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而言。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3.首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其中,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其次,实行守内虚外、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再次,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第四,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文人担任军队的重要官职,以防范武将专权。

4.宋初军事改革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武将跋扈专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此后,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百姓
安居乐业。

这是宋初统治者管理军队得法的结果。

5.C
6.不同:材料四认为,宋初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造成地方越来越贫弱。

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地方军队土崩瓦解,造成金军长驱直人,攻占开封,北宋灭亡。

评价:宋初军事改革有利有弊。

“利”:将军权、军队收归中央,避免了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防止了武将专权和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弊”:由于地方军事实力薄弱,无力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使北宋很快走向瓦解。

二、褒贬不一的王安石变法
1.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商:均输法;兵:将兵法、保甲法;士:科举新法。

2.扰民伤财,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修修补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改弦更张。

3.A
4.法是好法,只是因为用人不当,结果百姓“但受其害,而不见其利”。

5.王安石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一场进步的改革运动。

其变法的一些指导思想流传至今。

6.答案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能从辩证的视角阐释则更好。

三、宋代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C
2.反对(或不赞成)。

3.北宋和南宋时期,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先后与宋政权之间发生激烈冲突。

虽互有胜负,但对宋政权而言,总体上是胜少败多。

部分少数民族政权还进入中原,并确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如金在南宋时期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元还灭南宋,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4.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南宋与
金达成“绍兴和议”。

5.都是以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银、绢等为代价订立的。

6.材料三认为,对宋朝而言,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是“图全之善策”。

同意,但不完全赞同材料三的观点。

理由:由于宋初的军事改革造成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大都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作为草原民族骁勇善战,正处在生机勃发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以牺牲部分利益换取民族间的和平相处是值得的。

“澶渊盟而后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但一味的议和与妥协退让,带来的也往往是对方的贪得无厌和得寸进尺,使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保障。

独立自强与奋起御侮,可阻滞少数民族的进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如岳飞抗金就有效地阻滞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社会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基础练习
1.朱元璋
应天
2.中书省
丞相
宰相六部
3.B
4.A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锦衣卫。

(2)朱元璋。

加强专制统治。

(3)职责: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地位: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4)其设置标志着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努尔哈赤
后金
皇太极

2.李自成张献忠
大顺
大西
3.C
4.D
5.B
6.Ac Bd Cb Da
7、(1)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并不时南下奔袭,严重威胁明朝的统治。

(2)充任矿监、税使的宦官对工商市民恣意盘剥;赋税之外任意加派苛捐杂税;陕西等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

(3)正确。

外部: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不仅占据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而且不时南下奔袭,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人。

内部:矿监、税使的恣意盘剥,激起多次民变,削弱了明朝的统治;苛捐杂税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陕西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拓展练习
8、(1)魏忠贤主要利用了皇帝特殊的嗜好、不亲理朝政的机会实现专权的。

(2)皇帝觉察到大权旁落或新皇帝即位,宦官的伎俩便暴露无遗了。

(3)宦官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出于生活的无奈,才被迫从事这种“非人”的职业,他们的命运是可怜的。

但有些宦官一旦掌握权力,又往往会做出一些祸国殃民、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
他们的行为又是可恶的。

宦官既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副产品,也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牺牲品。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一、基础练习
1.南书房
军机处
2.沙俄
准噶尔部
金瓶掣签
3.D
4.A 5.A
6.D
7.B
二、拓展练习
8、(1)A台湾府;B驻藏大臣;C伊犁将军。

A处:康熙时,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之下。

B处: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后,由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监督**、**的转世程序。

C处:清朝历经三代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乾隆时又平定回部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2)特征:抗击外来侵略势力,平定叛乱分裂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加强中央集权。

意义:维护了政权的统一,捍卫了领土的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为今后的反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

(言之有理即可) 。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一、基础练习
1.双季稻
北京
2.古今图书集成文字狱
3.C
4.C
5.C
6.C 7.B
二、拓展练习
8、(1)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从重视文化事业、传承传统文化角度谈“编书”的目的和意义;从推行文化专制以巩固王朝统治、钳制思想并阻碍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毁书”的动机和恶果,等等。

(2)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从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角度谈重视儒家著作;从农业社会的局限谈对科技著作的轻视;从统治者的心态等谈对西方科技著作的态度等。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基础练习
1.朝贡贸易
月港
闭关锁国
2.澳门
丝绸
白银
3.D
4.C
5.B
6.B
7.D
二、拓展练习
8、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船东来,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之一。

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