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自护技能、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收治的83例糖
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比较
两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自护技能、遵医行为均优于对
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SDSCA、DSQ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糖尿病心理量表评分低于
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
行为干预能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自护技能、遵医行为和心理状态,增强患者自我
管理行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遵医行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8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观察组男28例(66.67%)、女14例(33.33%),年龄(45.77±11.2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
(30.95%),高中及以上29例(69.05%);糖尿病病程(21.96±6.75)个月。对
照组男24例(58.54%)、女17例(41.46%),年龄(49.64±12.84)岁;受教育
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46.34%),高中及以上22例(53.66%);糖尿病病程(19.81±6.5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血糖监测、用药指导和饮食指导等,干预3个月。
1.2.2观察组
实施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聚类分析:护理人员
通过收集近2年本院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相关资料,统计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血糖
波动的发生原因,对多发性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在相关临床医生和专业护士的指
导下制订护理干预措施。②正性行为干预:a.入院前,按照患者年龄、受教育程
度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入院宣传教育,并讲解糖尿病肾病
相关知识、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实际病情随时调整护
理方案。b.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认真倾听其诉说;并耐心
解释患者病情,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向其
介绍疾病恢复较好的病例,使患者建立治疗信心。c.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控制血压
和血糖的重要性,教会其自我检测血压和血糖的方法,同时解释用药技巧,指导
患者合理使用降糖药,每日检测并详细记录血糖,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若出现明
显波动则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并要求家属监督患者坚持用药治疗;治疗
期间需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采取对应干预手段。d.讲解饮食治疗的目的,合理控制饮食,平衡膳食,一般每
日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40g,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避免
过度劳累和受凉,注意个人卫生,忌烟禁酒[1]。
2结果
2.1两组自护技能、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自护技能与遵医行为评分分别是32.27±5.61、18.16±1.33分,
对照组,自护技能与遵医行为评分分别是28.44±7.92、16.22±3.75分,观察
组得分更高,P<0.05。
2.2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SDSCA评分比较(分,x±s)
观察组,饮食管理、运动和生活管理、血糖监测与用药管理在干预3个月后
得分分别是21.95±5.30、20.16±4.61、22.69±3.5664.80±11.67。对照组,
饮食管理、运动和生活管理、血糖监测与用药管理在干预3个月后得分分别是
19.29±4.76、18.82±4.19、20.78±3.74、58.89±10.25。观察组得分更高,P
<0.05。
3讨论
由于糖尿病目前仍无特效治疗药物,患者往往需要长期遵医嘱才能有效地控
制疾病,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指出在长期综合性治疗过程中,糖尿病
肾病患者易产生焦虑、悲观等情绪,自护技能、遵医行为较低,不愿坚持治疗。
因此,采用有效干预方式提高患者自护技能和遵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
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自护技能、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在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中,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提高
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肾病的认知,使其知晓保持血糖稳定和遵医治疗的重要性,
从而使患者改变不良习惯;要求患者进行相应的身体锻炼和饮食调整,遵医嘱用
药积极进行血压、血糖管理,以维持血糖稳定,进而提高患者自护技能和遵医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两组SDSCA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两组糖尿病心理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
(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因为在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
行为干预中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认真倾听患者诉说,解答患者疑问,消除
焦虑、不安等情绪;同时,要求家属多陪伴患者,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从而
提高患者生活幸福感;通过坚持用药、正性行为训练等方法,减轻患者身心痛苦,进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两组DSQL评分
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由于在基于聚类
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中,通过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等手段,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使其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有效提高患者生理功能;并通过饮食管理、运动管理
等方法,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进程,减轻患者消
极情绪,改善其精神状态,使其能正确面对生活和社交,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