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苏轼》作文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苏轼》作文6篇
走进苏轼的世界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中国古代名人-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
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
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摘自《赤壁赋》
【素材评析】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适用话题】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
九年级下4单元北师大版作文:我心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苏轼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生孤鹤南飞。
这是一个时代,一个强悍却如此贫瘠的时代,一个可以玩弄太多文人雅士于股掌之间的时代。
他却敢于以瘦瘠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社会,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
段传奇佳话。
我心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
他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da jiang dong qu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虽一生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豪情满怀。
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我心中的苏轼是多情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己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语”里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
一个懂得柔情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心中的苏轼是放达的苏轼。
他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唯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心中的苏轼是爱民的苏轼。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他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
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我心中的苏轼是千古一人,完美的苏轼。
关于我眼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
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
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
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
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
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
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
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
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
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
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
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
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
“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
“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
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
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
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轼这样读书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
肯发奋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
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
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
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同语言。
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
作者与读者
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妙不可得矣。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
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习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
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由此可见,苏轼的天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掘并逐渐充分展示出来的。
他的见识、胸襟一方面又祖辈的影响,更多的应该是读书带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