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语文课堂的十种境界及实现条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语文课堂的十种境界及实现条件
一、理想语文课堂的十种境界
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塑人,塑造有健全人格、公民素养、担当情怀、奉献精神的“大写”的真人。

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构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的语文课堂教育体系和模式。

教育即创造,课堂教学便是创造艺术。

教师要善于用爱心和智慧打造塑人的课堂,引导学生以“有限课堂”为发端,发展“无限思考力和创造力”,为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站起来、活起来。

我在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理想语文课的十种境界。

(一)浸透教育爱
缺乏爱的课堂,是遗憾的课堂,是缺失的课堂,是病态的课堂,因此也是没有生命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融化着“真”,渗透着“爱”。

有爱才有智慧,有爱才有灵性,有爱才有活力,这种爱应表现为大爱、至爱、博爱。

大爱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至爱要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博爱要关注到每个学生。

最好的爱莫过于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只有在教育的沃土——课堂上播下爱的种子,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每个班级总有少数学生的思维呈潜藏状态,这些学生的心里同样蕴藏着思维潜能,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

机智的轻声的一语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一句轻声的责备,也会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苗。

教师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时,往往会在有些学生身上“卡壳”。

教师要善于用真爱和睿智,去发现他们一丝一毫的表达欲望,爱护他们一闪一烁的思考灵点,点亮他们一星一点的思维火花,即使一时“启而不发”、“调而不动”,也要耐心等待。

一次,教学《皇帝的
新装》,一位学生回答“故事结尾为什么要让一个孩子来戳穿谎言”的问题,说了一半,忽然讲不出来了,其他学生“刷”地都举手抢答,我微笑着对大家说:“我相信他一定能答出来,请等他一分钟。

”等一分钟,是艺术,是对学生思维积极性和自尊心的保护,是师爱。

在60次“嘀嗒”中,终于爆出了思维的火花:这位学生不仅圆满地回答了问题,而且说的很精彩。

课后有人提醒我说:“学生万一答不出来,你怎么下台?真为你捏把汗。

”我说,这是基于平时我对这位学生的语文水平、思维能力有足够的了解,我是成竹在胸,即使冒点险,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值得。

这叫“有得有失”。

(二)蕴涵丰富多彩
具有较高教育机智的教师总是善于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巧妙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的蕴涵充实而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充实丰富,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多益善,有时,适当减少内容,反而使教学更加厚重;充实丰富,也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的繁复,有时,简单的几个步骤却使得教学越发灵动;充实丰富,也不等于教学手段的多样与时髦,有时,最朴素最古老的方法也能使教学效果不同凡响。

这就是教学艺术的辩证法。

从课文中拎出能够给学生留下印象的语句,然后布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句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与情味,而不是那种泯灭印象的概括。

这里隐含着通常所说的由过程走向结果的理念。

(三)知情意行完美统一
语文课堂上知情意行的融合,就是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体现语文模糊科学的特点。

这是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语文各要素的整合与渗透,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尤其需要体现这一思想。

30年前我教实验班,在人教版高中实验课本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法庭辩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一。

这个课堂上涉及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之间的关系——如何阅读法律文书“庭审记录”、如何写作“法庭辩论稿”;涉及基础阅读方法系列中的速读、细读和研读——细读中的圈点批注,
研读中的“比较参读”和“质疑阅读”等,这些知识与技能不是以单纯的静态面貌出现,而是以动态的过程形式呈现,成为指导学生听、说、读、写言语实践的程序性知识,发挥了适时为学生的实际操作定向的作用;涉及语文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有对于庭审记录的话语概括、整理分析案情时的填写表格、预测辩论动向、预设询问和答辩提纲等,这些设计把学生在阅读庭审记录、法庭辩论过程中的思考活动外化为可见可查的口头与书面言语。

有学有教就必然有评价,无评价的教学是无效或低效的。

因此,课堂教学在法庭辩论阶段,虽然只选择了十名学生扮演法庭辩论中的各种不同角色,但其他学生都要参与给这十名学生的评议和打分,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自主学习活动。

(四)富有教育智慧和灵性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充满了智慧和灵性。

语文教师应该是有智慧有灵性的教师。

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有智慧有灵性的课。

叶澜教授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的智慧是透视实践、改造经验、提升自我的能力,它往往表现为怎样处理鲜活的、具体复杂情景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理解、新的思想。

具有了这种创造智慧,才能达到一种通达洒脱的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很高的语文教育的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育自己的创造。

教学作文人物速写《你看他像谁》,课堂上出现了姚逊和李响两位同学对作文内容激烈争辩、几乎要扭打起来的“突发事件”,这让我更强烈地感到,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具有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重要作用。

人们总是愿意用“教育机智”一词来评价能够有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老师,认为他们具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教育才能,并把它归为一种特殊才能。

这样教育机智就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被玄虚化了。

固然从处理事件的迅速、机敏等方面来说,教育机智确实不失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才智。

但是从我和学生的对话中,在我用张飞和鲁迅的外貌描写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从而化解冲突时,面对那位皮肤白净、
长着酒窝、身材颀长但缺两颗门牙的稚气阳光少年李响,我油然而生了发自内心的爱;也使我对善用“三力”(目力、笔力、心力)速写人物的姚逊寄予了高度的信任,信任他对朋友绝无挖苦之心,赞赏他对朋友的惩治和友善。

从中也透视出,教育机智的背后,仍然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珍爱。

教育爱才是教育机智的真正归因。

智慧型教师不但要善于“处理鲜活的、具体复杂情境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而且要学会在课堂上察言观色,能透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一姿一容,甚至能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个眼神,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课堂上那一双双眼睛就是一个个教育信息窗口。

学生的眼神意态,就是无声的教学反馈:有的透出自信,有的含着怯懦;有的表露出强烈的表达欲,不吐不快;有的显得胸有成竹,不屑一谈;有的锁眉沉思,有的茫然淡漠;有的表示心领神会,有的则百思不解......我在教学中总是用心洞察这些眼神,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材施教。

(五)严谨、扎实又不乏灵活
曹勇军老师按照他的“大课堂”观,把一节课大致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个段落,前者强调“实”,是基本要求,是学习内容的底线;后者突出“活”,强调个性自由,注重生成和发展。

我认为,更高的境界要把“活”和“实”结合起来。

(六)课留“思地”,具有弹性
高明的画家会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出色的乐师常把听众引入“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满堂灌”、“满堂议”、“满堂问”,追求的只是课堂上的表面的热闹。

教师要深谙有张有弛、动静相宜的妙处。

比如,《阿Q正传》中,“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这句话,蕴涵深意,我本可以通过讲解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但为了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精神,我明知故问:鲁迅先生在这里为什么把“崇祯皇帝”写成了“崇正皇帝”?有的学生说是笔误,有的说是印刷排版出了差错,有的说是对封建帝王的讽刺嘲笑......
我没下结论,说“这个问题,课后可以更深入地去读书研究。


这样做,是让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去思考。

(七)始终有追求感、新鲜感
具有较高教学机智的教师总是善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巧妙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是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新奇感、追求感。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有多种方法:可以设悬置疑,层层激思;可以故拟相反答案,预设思维岔道;可以投石击水,引起争论;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触境生思;也可以别出心裁,筹划智力游戏,引逗思维的乐趣。

总之,要是学生感到,积极思维是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在高二(5)班上作文课,一上讲台,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特大的问号,学生一下子就被这问号吸引了——这是设悬。

接着我问:“老师今天第一天给你们上课,带给大家一个礼物。

是什么礼物?猜猜看。

”——这是置疑。

学生左猜右猜,怎么也猜不出。

有的说书,有的说钢笔。

我提示了一句:“礼物不一定是具体的物品,还可以是......”——这是点拨。

我的话音未落,就有学生脱口而出:“是思考。

”我马上肯定,“你真聪明。

”——这是激励。

“大家能用一个字表述吗?”——这是启思导练。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我接过学生的话,用排比句来突出这个礼物的宝贵,说:“想,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想,是走向未来的桥梁;想,是语文读写听说的总开关。

打开这个总开关,读写听说四盏灯才会亮起来。

”用三个“想”把课的主题和重点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

这一个环节只用了5分钟,教师的讲话只有1分钟。

为了让学生理解“想”是不是宝贵、为什么宝贵,我又讲了一个小故事,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把“想”这个法宝用上——这是引导发散思维。

学生用20分钟想出来六种思路。

我接着引导他们评论哪种思路是合理的、深刻的,哪种思路是偏颇的、肤浅的,进而由主动地想、积极地想,提升到合理地想、深入地想。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思考和实践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再次被引入到深处。

(八)协调、和谐,民主化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两个能动体的双向交往互动来完成的。

从本质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过程。

因此,师生之间应当始终保持协调、和谐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和善待每个学生,并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他们自主、独立地学习,不能把课堂教学误解为“给予”和“接受”的关系。

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弱点和问题,应当循循善诱,给予热情的帮助。

要实现在课堂生态环境下与学生“对话”,改变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

这是民主化课堂最起码的要求。

我教《联想与想象》,与学生平等对话,有问有答、自然亲切,有说有笑、毫不拘束;学生回答问题不妥、不完整,我就和他们一起商量、研讨,甚至用俏皮话鼓励他们和我争论,允许他们反驳,这实际上是保护学生的缺陷美。

所以,课堂上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思维自由驰骋,写出了许多出彩的文章。

在这种民主化的氛围中,教师就成了学生值得信任的老朋友。

(九)序而有变,动静相宜
课堂教学可以有一定的程序和大体的系列,但不应设计一套教学程式,或用固定模式改变“教参”,甚至变相因袭凯洛夫提出的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刻意追求所谓“科学系统”。

更不可取的是,把最具生命力、最有灵性的语文课堂僵硬化、模式化,忽视了教学对象是活生生是生命体。

一堂好的语文课总是序而有变,节奏鲜明,既有条不紊,又起伏跌宕,就好比演奏一曲动人的乐曲。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个“活”字。

教师教法的优劣、精粗、雅俗,不能只看课前预设的问题多么巧妙、安排的序列多么精细,只能在是否“活”上加去区分,只能在“活”字上得以体现。

我教《小橘灯》,尽管课前提出了一个大体满意的思路,但在教学时,根据课堂上的发展变化,先后四次改变原教学计划中的“线路”,课堂节奏虽有波澜,却和谐平稳,基本上达到了序而有变的要求。

(十)如话家常,平易朴实
课堂语言应该平易洗练、自然温馨、充满关爱,要让学生乐意和
教师互动,心甘情愿、真心实意地积极参与。

教师课堂上每讲一句话,乃至每用一个词,都要反复推敲,不仅要加大含金量,准确、深刻,有哲理情趣,而且要语言温馨,平易、朴实、亲切、自然,如话家常。

总而言之,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充分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富有灵性和智慧、充满生机和活力、能给学生真善美的享受的开放的课堂,而不是肤浅空洞、单调乏味、死气沉沉的封闭的课堂。

理想的语文课堂,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命,铸造学生的灵魂。

黄厚江老师提出的衡量一节课的三个指标: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做、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做、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做,指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

二、实现理想语文课堂的四个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合理
教学观念比教学技能更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更上位的东西。

王栋生老师说,把每一节课上好,未必有多难,后行家点拨,新教师也有可能在一节课中上出彩;把一段时间的课上好,也不算难,只要教师熟悉教材,善于扬长避短;可是,要永久的直立于课堂,有自己的创造,有自己的风格,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的教师必须有教育精神,有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全面认识,有真确的、牢固的教育观念。

一些教师辛苦教学多年,仍然停留在“匠”的位置上,原因就在他们还没有“思想”,他们不过是在简单的重复前人的经验,简单地演绎前人的创造,简单地复述前人的理论。

注重技术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品质决定了他的课堂教学效果。

王栋生被专家赞誉为“一个对教育的几乎各要素都已经进行充分言说的人”,他的教学之所以得到省内外专家和同仁的高度赞誉,就是因为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践行他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我自读权,授我自读法,留我自读时,养我好习惯。

往往“懒”教师能教出“勤”学生。

这里的“懒”不是马虎,就是少告诉一点,少讲一点,少灌输一点,并非提倡马而虎之的“放羊式”教学。

教师“懒”一点,学生便会“勤”一点,有失方有得,这
是语文教学的辩证法。

(二)提高综合教学素养,修炼驾驭课堂的应对能力
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养。

驾驭课堂主要靠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有崇高的职业志向、丰厚的语言文化文学知识积淀、不懈的探索精神,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独特理解和悟性,并具备熟练的技能和技巧。

以此为基础,因人、因文、因时、因地艺术的安排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语文教学园地上独树一帜。

(三)学习和运用哲学,辩证的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绕弯路,走极端
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与哲学相伴,辩证处理和应对期间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

曹勇军老师的“全语文”、“大课堂”主张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他学习和运用哲学,在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特别是“全人”、“全体”、“全员”、“全程”的理念,以及教学中正确处理诸如“教与学”、“知与行”、“文与道”、“学与思”、“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生存与发展”等各种矛盾关系的原则,都闪耀着哲学智慧的光芒。

我仔细阅读了他的许多论文和课堂实录。

我认为,他的理念都是从自己的课堂上提炼出来的,又在课堂上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比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时,他敢于做有取有舍、有失有得的大胆处理:舍去“摩西的胡子”环节(而是抓住“垂卷”一词,带领学生通过文字想象贝尔曼的形象),就在于是上语文课而不是讲西方美术史;删去“质疑小说的合理性”这一将会热闹的环节,就在于那样会颠覆小说的人文价值。

这就是他运用哲学辩证处理教材的机智和原则——抓住主要矛盾,巧妙而得体的处理教材,体现文道统一,浑然天成,语言思想负于一张皮的思想,突出了语文课的个性。

(四)把握语文课程的目标,努力体现语文课的个性特点
语文要讲个性,没有语文味的“语文”就不是语文了;不能把语文这“美味佳肴”变成“大杂烩”。

要坚守语文本务,认清语文课程
的核心价值。

不管语文教学的内容如何纷繁复杂,语言文字毕竟是基本工具,我们必须认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努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用语文的习惯,掌握终身受用的语文工具,为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最近呼吁“让语文回家”。

这一思想与黄厚江老师的理念是一致的,或者说是不谋而合的。

黄厚江老师以自己单纯、质朴而本色的理解,做出了本体论的回答:语文只有在语文生活中孕育,不应也不能离开语文教育现实的土壤;语文应该根植于语文生活的沃土,在现实语文生活的土壤上种植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

追求本色语文,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性追求。

正因如此,他的课达到了多种境界兼营的高度。

他不仅坚持了课改的方向,而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创造性的落实了三个维度的理念,从而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他所教的班的语文高考成绩多年都名列第一。

因为他的语文课一直姓“语”。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言文字运用确定为核心价值目标,并提出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关于“课程性质”,做了如下表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当我们在一起讨论语文教学效率的时候,当我们回想老一辈语文教育家30年前发出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呼吁的时候,请记住:五十平方米的教室,空间有限;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有限。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去激发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