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AC (4)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C
4. 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Ⅰ中序号对应的仪器名称: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O2,可选用发生装置
母)和收集装置D的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
。
A (填字
。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小强应先向容器中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后方可加热,你认为
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对实验产生干扰
。
[拓展延伸] 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6g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
的取值范围是 8g<m(O2)<16g 。
考点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尾气不燃烧
[交流讨论]
(1) 推测实验④中“C处导管口的现象”是
。
(2) 通过上述探究可得出,实验时所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控制在1∶10~
1∶12之间,可观察到黑色固体明显变红,同时还可减少
(填化学式)的
排放,防止空气污染。
[反思评价] 分析发现,实验⑤中m(C)∶m(CuO)的比值比理论值大,实验后却
能与水反应,导致装置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5) 消耗CO2的量约为收集到的CO2
总量的0.53%,说明消耗的二氧化碳量较少,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
答案:(1) 蜡烛由低至高依次熄灭 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2) 试管Ⅰ中石蕊小花变为红色,试管Ⅱ中石蕊小花无明显变化
H2O+CO2
H2CO3
(3) ② 突然增大后,维持一段时间不变
③ 燃着的木条
(4) 30s时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 H2O,气体体积减小,使压强增大;二氧化碳
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导致装置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5) 可以
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相关性质,实验
步骤如下:(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D )
A. 碳单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B. 碳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充分燃烧时吸热
C. 木炭能燃烧,金刚石不能燃烧
D. C60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60+60O2
点燃
60CO2
典例2 某班同学取相同总质量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
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小
的优点是
,为了解装置具有该优点的原因,他
们在装置⑤中连接压力传感器(如图⑥所示),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
化的情况(如图⑦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 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 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多选,填字母)。
解析:(2) 实验室用来制取CO2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
O2的混合气体。小明和小强均开展了下列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1] 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吸收并除尽二氧化碳 。
(2) 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
CaCO3↓+H2O ;装置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
中的“C处导管口的现象”也应为“尾气不燃烧”。(2)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
类不变,且反应物为C和CuO,可知尾气燃烧是因为尾气中含CO。控制反应物
比例,可减少CO的排放,防止空气污染。[反思评价] 实验⑤中m(C)∶m
(CuO)的比值比理论值大,实验后却无黑色固体残留,说明碳除了与CuO反应
外,还参与了其他反应,故实验中过量的黑色固体消失的原因可能是碳与空气
组同学对此异常现象进行如下探究。
[知识回忆] 理论上参加反应的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作出猜想] 产生异常现象可能与所取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有关。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用总质量相同但质量比不同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不考
虑其中杂质),分别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现象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
D. 结构观: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三种物
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
解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C60由C60分子构成,A错误;C60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
氧化碳,是放热反应,B正确;一定条件下可以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C正确;由于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D正确。
答案:A
1. 下列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学方程式为 CO2 + Ca(OH)2
高温
2Fe+3CO2 。
是 红棕色固体变成黑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CO
(1) 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实验探究2] 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铁粉末换成了铜网,并去掉装置E及酒精灯网
罩验证其猜想。
若小强的猜想成立,则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 铜网由红色变成黑色
Ⅰ、Ⅱ中的实验现象是试管Ⅰ中石蕊小花变红,试管Ⅱ中石蕊小花无明显变化,由此
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
CO2
H2CO3。(3) ② 用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注入50mL空气,并一直压
住注射器,若压力传感器的读数突然增大后,维持一段时间不变,则证明装置气密性
NaOH溶液,因为NaOH溶液能将二氧化碳完全吸收,也可能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
具有吸水性,可干燥二氧化碳,进入装置④中的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故选AC。
(4) 装置⑤中关闭弹簧夹,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
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后,固液接触,反应继续进行;能达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的目的。所以图Ⅱ中装置⑤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ab段压强增
中反应后的气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 浓硫酸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② 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相似。
[提出猜想]
(1) 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成分提出下列四种猜想,你认为猜想不合理的有
(多选,填字母)。
A. C和CO
B. 只有CO
C. CO和O2
D. 只有CO2
AC
(2) 小明猜想容器中的气体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小强猜想可能是CO2和
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
CO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选择图Ⅰ中的装置②。
(3) 图Ⅰ的装置③中,若X是水,则二氧化碳气体中会含有水蒸气,所以装置④
中能观察到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若装置④中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则X可能是
,则证明装置
气密性良好。
③ 打开活塞A,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迅速注入仪器C中,反应一段时间后,
用
放在A处进行验满,收集满后迅速关闭活塞A,并用弹簧夹夹住
导气管B处。
[总结与拓展]
用压力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 H2O,观察两分钟之内
体系的压强变化如图丙所示。
(4) 图丙中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之后30s和100s之间压强又逐渐减小的原因
m(C)∶
实验后A处试
C处导管
序号
m(CuO)
管中固体颜色
口的现象
①
1∶8
红色固体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②
1∶9
红色固体中有较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③
1∶10
红色固体中有很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④
1∶11
红色固体中有极少量黑色固体
⑤
1∶12
红色固体中无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⑥
1∶13
红色固体中有较多黑色固体
是
性质是
,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 探究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CO2。
利用传感器对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CO2展开探究,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3) 实验步骤如下:
① 按实验装置图乙组装仪器。
② 用压力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注入50mL空气,并一直压
住注射器,若压力传感器的读数
典例3
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一) 验证CO2的性质
如图甲所示为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实验时,持续通入CO2,步骤Ⅰ:打开
K1,关闭K2,观察现象。步骤Ⅱ:关闭K1,打开K2,加热水,一段时间后,观察现
象。
(1) 步骤Ⅰ:烧杯中的现象为
学性质是
,说明CO2具有的化
。Leabharlann Baidu
(2) 步骤Ⅱ: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Ⅰ、Ⅱ中的实验现象
2KCl+3O2↑ 。
CaCl2+H2O+ CO2↑ ,装置
(3)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
C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CO2
是
。
(5) 经过测算,消耗CO2的量约为收集到的CO2总量的0.53%,因此
以”或“不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
(填“可
解析:(1) 可观察到烧杯中蜡烛由低至高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
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2) 试管Ⅰ中有CO2和水蒸气,试管Ⅱ中只有水蒸气,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
(填物质名称),其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从图Ⅰ中选择的发生装置
是
(填序号)。
(3) 图Ⅰ的装置③中,若X是水,则装置④中能观察
到
,若装置④中的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
则X可能是
(多选,填字母)。
A. NaOH溶液
B. CaCl2溶液
C. 浓硫酸
D. 稀盐酸
(4) 图Ⅱ中的⑤是小组同学组装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该装置
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的性质。
考点三 二氧化碳的制取
典例4 (2022·南京模拟)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请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NaOH与Ca(OH)2的化学性质相似]。
(1) 图Ⅰ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 实验室用来制取CO2的药品是大理石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考点一 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典例1 (2022·深圳宝安模拟)化学知识能反映出丰富的化学基本观念。某同学将
化学知识与化学基本观念对应起来,整理出下列内容。其中认识错误的是(
)
A. 粒子观:金刚石和C60都由碳原子构成
B. 能量观:C60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
C. 变化观:一定条件下可以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步骤Ⅰ:用20mL的注射器先抽取10mLCO2,再抽取10mL水(如图甲所示),封闭针
筒后用力振荡,观察到活塞最后停在12mL刻度线处,说明在室温下10mL水约能溶
解 8 mLCO2。
注: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分和HCl气体挥发的影响,且图乙中产生气流的速度很
缓慢。
步骤Ⅱ:如图乙所示,将三通管按图示连接好,打开仪器a(仪器a的名称为 分液
大,是因为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所以试管中液面逐渐下
降,A错误;bc段压强不变,是因为反应停止了,所以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B
正确;c点开始压强变小,所以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C正确。故选BC。
答案:(1) 试管 (2) 稀盐酸 CaCO3+2HCl
CaCl2+H2O+CO2↑ ②
良好。③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反应一段
时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处进行验满,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说明已集满。(4)
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的原因是30s时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 H2O,气体体积减
小,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大;30s和100s之间压强逐渐减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
无黑色固体残留。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中过量的黑色固体消失的原
因:
(写一个即可)。
高温
解析:[知识回忆]根据化学方程式C+2CuO
2Cu+CO 2 ↑可知,理论上,参
加反应的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2∶(2×80)=12∶160=3∶40。[交流讨论]
(1) 实验③、实验⑤“C处导管口的现象”均为“尾气不燃烧”,可知实验④
漏斗)的活塞,观察到三通管内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试纸A变红,试纸B不变色
。
步骤Ⅲ:取图乙中的三通管,把贴有试纸A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丙
所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
△
H2O+CO2↑ 。
步骤Ⅳ:将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图丁相连接,三通管上、下火焰发生的变化
是 下面的火焰先熄灭,上面的火焰后熄灭 。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不燃
中的O 2 或生成物CO 2 发生了反应。
答案: [知识回忆] 3∶40 [交流讨论] (1) 尾气不燃烧 (2) CO [反思评价]
点燃
点燃
点燃
2C+O2
2CO(或C+O2
CO2;或C+CO2
2CO,写一个即可)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
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同学对容器
4. 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Ⅰ中序号对应的仪器名称: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O2,可选用发生装置
母)和收集装置D的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
。
A (填字
。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小强应先向容器中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后方可加热,你认为
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对实验产生干扰
。
[拓展延伸] 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6g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
的取值范围是 8g<m(O2)<16g 。
考点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尾气不燃烧
[交流讨论]
(1) 推测实验④中“C处导管口的现象”是
。
(2) 通过上述探究可得出,实验时所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控制在1∶10~
1∶12之间,可观察到黑色固体明显变红,同时还可减少
(填化学式)的
排放,防止空气污染。
[反思评价] 分析发现,实验⑤中m(C)∶m(CuO)的比值比理论值大,实验后却
能与水反应,导致装置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5) 消耗CO2的量约为收集到的CO2
总量的0.53%,说明消耗的二氧化碳量较少,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
答案:(1) 蜡烛由低至高依次熄灭 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2) 试管Ⅰ中石蕊小花变为红色,试管Ⅱ中石蕊小花无明显变化
H2O+CO2
H2CO3
(3) ② 突然增大后,维持一段时间不变
③ 燃着的木条
(4) 30s时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 H2O,气体体积减小,使压强增大;二氧化碳
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导致装置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5) 可以
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相关性质,实验
步骤如下:(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D )
A. 碳单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B. 碳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充分燃烧时吸热
C. 木炭能燃烧,金刚石不能燃烧
D. C60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60+60O2
点燃
60CO2
典例2 某班同学取相同总质量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
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小
的优点是
,为了解装置具有该优点的原因,他
们在装置⑤中连接压力传感器(如图⑥所示),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
化的情况(如图⑦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 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 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多选,填字母)。
解析:(2) 实验室用来制取CO2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
O2的混合气体。小明和小强均开展了下列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1] 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吸收并除尽二氧化碳 。
(2) 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
CaCO3↓+H2O ;装置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
中的“C处导管口的现象”也应为“尾气不燃烧”。(2)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
类不变,且反应物为C和CuO,可知尾气燃烧是因为尾气中含CO。控制反应物
比例,可减少CO的排放,防止空气污染。[反思评价] 实验⑤中m(C)∶m
(CuO)的比值比理论值大,实验后却无黑色固体残留,说明碳除了与CuO反应
外,还参与了其他反应,故实验中过量的黑色固体消失的原因可能是碳与空气
组同学对此异常现象进行如下探究。
[知识回忆] 理论上参加反应的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作出猜想] 产生异常现象可能与所取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有关。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用总质量相同但质量比不同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不考
虑其中杂质),分别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现象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
D. 结构观: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三种物
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
解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C60由C60分子构成,A错误;C60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
氧化碳,是放热反应,B正确;一定条件下可以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C正确;由于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D正确。
答案:A
1. 下列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学方程式为 CO2 + Ca(OH)2
高温
2Fe+3CO2 。
是 红棕色固体变成黑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CO
(1) 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实验探究2] 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铁粉末换成了铜网,并去掉装置E及酒精灯网
罩验证其猜想。
若小强的猜想成立,则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 铜网由红色变成黑色
Ⅰ、Ⅱ中的实验现象是试管Ⅰ中石蕊小花变红,试管Ⅱ中石蕊小花无明显变化,由此
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
CO2
H2CO3。(3) ② 用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注入50mL空气,并一直压
住注射器,若压力传感器的读数突然增大后,维持一段时间不变,则证明装置气密性
NaOH溶液,因为NaOH溶液能将二氧化碳完全吸收,也可能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
具有吸水性,可干燥二氧化碳,进入装置④中的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故选AC。
(4) 装置⑤中关闭弹簧夹,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
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后,固液接触,反应继续进行;能达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的目的。所以图Ⅱ中装置⑤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ab段压强增
中反应后的气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 浓硫酸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② 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相似。
[提出猜想]
(1) 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成分提出下列四种猜想,你认为猜想不合理的有
(多选,填字母)。
A. C和CO
B. 只有CO
C. CO和O2
D. 只有CO2
AC
(2) 小明猜想容器中的气体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小强猜想可能是CO2和
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
CO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选择图Ⅰ中的装置②。
(3) 图Ⅰ的装置③中,若X是水,则二氧化碳气体中会含有水蒸气,所以装置④
中能观察到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若装置④中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则X可能是
,则证明装置
气密性良好。
③ 打开活塞A,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迅速注入仪器C中,反应一段时间后,
用
放在A处进行验满,收集满后迅速关闭活塞A,并用弹簧夹夹住
导气管B处。
[总结与拓展]
用压力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 H2O,观察两分钟之内
体系的压强变化如图丙所示。
(4) 图丙中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之后30s和100s之间压强又逐渐减小的原因
m(C)∶
实验后A处试
C处导管
序号
m(CuO)
管中固体颜色
口的现象
①
1∶8
红色固体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②
1∶9
红色固体中有较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③
1∶10
红色固体中有很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④
1∶11
红色固体中有极少量黑色固体
⑤
1∶12
红色固体中无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⑥
1∶13
红色固体中有较多黑色固体
是
性质是
,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 探究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CO2。
利用传感器对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CO2展开探究,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3) 实验步骤如下:
① 按实验装置图乙组装仪器。
② 用压力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注入50mL空气,并一直压
住注射器,若压力传感器的读数
典例3
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一) 验证CO2的性质
如图甲所示为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实验时,持续通入CO2,步骤Ⅰ:打开
K1,关闭K2,观察现象。步骤Ⅱ:关闭K1,打开K2,加热水,一段时间后,观察现
象。
(1) 步骤Ⅰ:烧杯中的现象为
学性质是
,说明CO2具有的化
。Leabharlann Baidu
(2) 步骤Ⅱ: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Ⅰ、Ⅱ中的实验现象
2KCl+3O2↑ 。
CaCl2+H2O+ CO2↑ ,装置
(3)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
C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CO2
是
。
(5) 经过测算,消耗CO2的量约为收集到的CO2总量的0.53%,因此
以”或“不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
(填“可
解析:(1) 可观察到烧杯中蜡烛由低至高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
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2) 试管Ⅰ中有CO2和水蒸气,试管Ⅱ中只有水蒸气,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
(填物质名称),其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从图Ⅰ中选择的发生装置
是
(填序号)。
(3) 图Ⅰ的装置③中,若X是水,则装置④中能观察
到
,若装置④中的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
则X可能是
(多选,填字母)。
A. NaOH溶液
B. CaCl2溶液
C. 浓硫酸
D. 稀盐酸
(4) 图Ⅱ中的⑤是小组同学组装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该装置
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的性质。
考点三 二氧化碳的制取
典例4 (2022·南京模拟)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请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NaOH与Ca(OH)2的化学性质相似]。
(1) 图Ⅰ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 实验室用来制取CO2的药品是大理石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考点一 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典例1 (2022·深圳宝安模拟)化学知识能反映出丰富的化学基本观念。某同学将
化学知识与化学基本观念对应起来,整理出下列内容。其中认识错误的是(
)
A. 粒子观:金刚石和C60都由碳原子构成
B. 能量观:C60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
C. 变化观:一定条件下可以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步骤Ⅰ:用20mL的注射器先抽取10mLCO2,再抽取10mL水(如图甲所示),封闭针
筒后用力振荡,观察到活塞最后停在12mL刻度线处,说明在室温下10mL水约能溶
解 8 mLCO2。
注: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分和HCl气体挥发的影响,且图乙中产生气流的速度很
缓慢。
步骤Ⅱ:如图乙所示,将三通管按图示连接好,打开仪器a(仪器a的名称为 分液
大,是因为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所以试管中液面逐渐下
降,A错误;bc段压强不变,是因为反应停止了,所以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B
正确;c点开始压强变小,所以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C正确。故选BC。
答案:(1) 试管 (2) 稀盐酸 CaCO3+2HCl
CaCl2+H2O+CO2↑ ②
良好。③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反应一段
时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处进行验满,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说明已集满。(4)
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的原因是30s时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 H2O,气体体积减
小,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大;30s和100s之间压强逐渐减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
无黑色固体残留。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中过量的黑色固体消失的原
因:
(写一个即可)。
高温
解析:[知识回忆]根据化学方程式C+2CuO
2Cu+CO 2 ↑可知,理论上,参
加反应的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2∶(2×80)=12∶160=3∶40。[交流讨论]
(1) 实验③、实验⑤“C处导管口的现象”均为“尾气不燃烧”,可知实验④
漏斗)的活塞,观察到三通管内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试纸A变红,试纸B不变色
。
步骤Ⅲ:取图乙中的三通管,把贴有试纸A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丙
所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
△
H2O+CO2↑ 。
步骤Ⅳ:将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图丁相连接,三通管上、下火焰发生的变化
是 下面的火焰先熄灭,上面的火焰后熄灭 。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不燃
中的O 2 或生成物CO 2 发生了反应。
答案: [知识回忆] 3∶40 [交流讨论] (1) 尾气不燃烧 (2) CO [反思评价]
点燃
点燃
点燃
2C+O2
2CO(或C+O2
CO2;或C+CO2
2CO,写一个即可)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
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同学对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