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斐简介: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语理解与表达教研室主任。
公务员考试资深⾔语、逻辑培训专家,长期从事公务员考试命题研究⼯作。
率先提出⾔语理解与表达“⼗⼤题型”;创制两⼤模块“关联词语”和“⾏⽂脉络”教学法在考试中⼗分奏效;悉⼼构建“⾔语⼗五⼤技法”备受学员推崇。
执笔编写的《⾔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宝典》体现最新考试动态和教研成果,在培训业内好评如潮。
先后推出的《⾏政能⼒测验》、《历年真题及华图详解》全⾯汇聚教研硕果,技法实⽤再添新意。
课堂节奏紧凑,激情⼜富有幽默,凭借专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打造⼀流的培训课堂,是公认的“公务员考试培训实⼒派专家”。
第⼀章⽚段阅读
⽚段阅读这种题型在公务员考试⾔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占有⾮常重要的⽐例,从2003年引⼊这种题型以来,题量和分值⽐例逐年递增,考查能⼒和考查题型逐渐稳定并趋于成熟。
虽然从题型⾓度讲,⽚段阅读信息量相对较少,难度并不⼤,但是从考查内容的⾓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题型背后隐含的知识点相当丰富,类型也⽐较复杂,出题时容易设置思维陷阱误导考⽣错选和浪费时间。
因此从考试的效度上能够测查出应试者相应的⽔平与能⼒,⽐较适合出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环节并成为主流题型。
因此对于考⽣来说,要想在⾔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定要牢牢把握住⽚段阅读这种题型,进⾏有效的针对性复习。
⾸要问题就是明确⽚段阅读的题型分类、考查要点和出题思路,然后通过“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的⽅式熟练掌握每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最后将理论应⽤于实践,定时定量地进⾏模拟训练,培养⾃⼰对⽚段阅读的做题感觉,同时提⾼⾃⼰的答题速度。
第⼀节主旨概括题
【题型综述】
⽚段阅读中有⼀种题型称为主旨概括题,即要求考⽣通过阅读⼀段⽂字进⾏概括归纳或者把握中⼼主旨。
纵观近五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各地⽅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真题,可以发现主旨概括题的考查⽐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主旨概括题型题量分析
主旨概括题
年份
题量
⽐例
2005年
10 道
40 %
2006年
12 道
40 %
2007年
12 道
60 %
2008年
11 道
55 %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对于这种题型的考查⽐例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所占⽐例还相当⼤,因此对于考⽣来说,若想在⾔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胜出,就需要重点把握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的提问⽅式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主题”、“中⼼”、“概括”等提法。
常见的提问⽅式有以下⼏
种:“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强调”、“这段⽂字主要介绍的是”、“对这段⽂字概括最准确的是”、“对这段⽂字复述最准确的⼀项是”等。
★突破模块⼀:从微观⾓度⼊⼿,从关联词语切⼊
【技法点睛】
对于主旨概括题,考⽣的解题思路就在于阅读过程中寻找到重点的核⼼语句,即能够承载⽂段主要内容的语句,我们称之为主题句。
然后在备选项中选出⼀项与主题句意思程度上的匹配,就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下⾯针对主题句出现的位置和标志进⾏针对性的讲解,从⽽帮助考⽣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寻找到⽂段的主题句。
从⽂段的微观⾓度讲,关联词语起着关键的作⽤,是句与句之间关系承接的载体,同时也是⽂段主题句的标志所在。
因此考⽣在阅读⽂段的过程中⼀定要注意对关联词的标注与提⽰,从⽽快速提⾼⾃⼰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针对主旨概括题,我们选取了三⼗道历年真题进⾏讲解,专门通过寻找⽂段关联词语的⽅式来辨别⽂段的主题句,其作答思路就是从微观⾓度⼊⼿,从关联词语切⼊。
顾斐精讲 ?
⼀、转折后的主题句
主题句容易出现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但是”、“可是”、“不过”、“然⽽”、“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等。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语⾔在表达的过程中是讲求策略的,通过转折这⼀⽅式引起对⽅注意恰好符合这种语⽤策略。
因此考⽣需要在浏览⽂段的过程中迅速寻找到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进⽽找到主题句才可准确作答。
【真题点击】
【例1】(2005年国考)我们虽然不难从中国的政治⽂化中找到“引咎辞职”的历史渊源,但⽬前我们推⾏的引咎辞职主要还是受到现代西⽅政治⽂明影响的结果。
这段⽂字表明()。
A.中国政治⽂化中很早就存在“引咎辞职”
B.中西的“引咎辞职”之间存在很⼤差异
C.⽬前我国的“引咎辞职”与古代完全不同
D.中国的政治受到现代西⽅政治⽂明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先审题确定该题⽬的提问⽅式,“这段⽂字表明”要求考⽣在阅读⽂段的过程中寻找到主题句,由“但”引出⽂段的主题句,即强调西⽅政治⽂明对中国政治⽂化的影响,然后在观察选项,选择同义替换的⼀项即D项的表述,强调“影响”。
【纠错】有些考⽣可能会选择B项,既谈到了中⽅也谈到了西⽅,因此应该是中西之间的差异。
然⽽考⽣在作答过程中⼀定要秉持“转折后出现主题句”的这⼀原则,从⽽明确⽂段的核⼼观点,避免误选失分。
顾斐点拨
根据例1的出题要点,可以将其题⾯变换位置进⾏考查,答案将会发⽣改变,但考点依然相同:
我们虽然不难看到现代西⽅政治⽂明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但我们更能从中国的政治⽂化中找到“引咎辞职”的历史渊源。
这段⽂字表明()
A.中国政治⽂化中很早就存在“引咎辞职”
B.中西的“引咎辞职”之间存在很⼤差异
C.⽬前我国的“引咎辞职”与古代完全不同
D.中国的政治受到现代西⽅政治⽂明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虽然题⾯语句位置进⾏了变化,但是出题的考点依然没变,只要把握的转折性的关联词就可以做到⼼中有数,确定主题句的位置,这个⽂段中意在强调中国政治⽂化的“历史渊源”,恰好A项与其是程度上的匹配吻合,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
【例2】(2008年国考)作为⼀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分丰富的⾮物质⽂化遗产。
这些活态的⽂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化渊源的基因。
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个个影⼦,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化遗产保护⼯作要有新思路
B.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新形势下亟须加强⽂化遗产保护
D.诸多因素威胁着⽂化遗产的⽣存状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要求可知这是⼀道主旨概括题,题⽬难度不⾼,考⽣的解题关键在于明确题⽬的要求。
原⽂通过转折性引导词“但”引出主题句,即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个个影⼦,随时都可能消亡”,这句话的意思显然是说:“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威胁着⽂化遗产的⽣存状态。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纠错】C项具有⼀定的迷惑性,如果不明确题⽬要求,考⽣可能会造成误选。
通过审题可知要求对原⽂进⾏概括总结,因此正确答案应该基于原⽂,⽽C项过于宽泛引申,是作者通过这段⽂字想要呼吁表达的观点,因此不是基于原⽂的概述,应该予以排除。
★★⾔语技法之⼀:2-1-3分步解题法
⽆论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还是地⽅省市公务员考试,都对考⽣的反应能⼒和应变能⼒提出了较⾼要求,体现在试卷中就是题量⼤,时间短,要求每道题⽬的平均作答时间仅在40-50秒之间。
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考⽣在处理⾔语理解与表达的⽂段时切记⼀定要按照科学的阅读⽅法进⾏解答,否则就可能造成误选或浪费时间。
⼀般⼀道题⽬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原⽂) ——1
请问XXXXXXXXXXXXXXXXXXXXXXX?(问题)——2
A.XXX
B.XXX
C.XXX
D.XXX ——3
【纠错】很多考⽣都会顺序阅读,即先看看原⽂的内容,然后阅读⼀下问题,最后看看选项再回到原⽂中进⾏寻找,进⾏对⽐,最后选择⼀个正确答案。
【点睛】科学有效的阅读顺序应该是2-1-3分步解题。
在时间有限,效率关键的前提下考⽣应该⾸先从“问题”的⾓度⼊⼿,根据提问的⽅式确定考查题型与考查要点,之后有的放⽮地阅读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提问的相关答案和语句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对⽐,选择程度地吻合原⽂的选项为正确答案,也就是我们的提法2-1-3分步解题。
★★⾔语技法之⼆:同义替换法
很多考⽣在对⽐原⽂与选项时往往徘徊不定,为选择错误的答案⽽苦恼不已。
实际上是没有揣摩到出题⼈的⼼理。
作为公务员选拔的考试试题,必然要体现出考试的效度与难度,因此在设置选项时必定会体现出迷惑性与⼲扰性,在此基础之上通常为了保持试题的难度,出题⼈会将原⽂中需要命题的语句⽤另外⼀种语⾔形式即同义替换的⽅式表达出来,从⽽增加考⽣思考时间的复杂度与辨识选项的匹配度。
因此考⽣可以从把握出题⼈⼼理的⾓度⼊⼿,寻找与原⽂进⾏同义替换的选项,往往就是正确答案的标志。
【例3】(2008年国考)能源价格⾼并⾮全是坏事,因为价格杠杆⾃会调节⽯油的流向,确保⼈类以剩下的⽯油找到更好的新能源,⽽不是全⽤到⼏⼗年前根本不存在的使夏天变凉爽的能源需求上。
实际上,如果我们遵循价格杠杆,甚⾄⽆需教育消费者,⼈⼈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
那些价格杠杆不起作⽤的地⽅,多是机制本⾝有问题的地⽅,改进机制,才能使价格杠杆更有效。
这段⽂字的核⼼观点是:()
A.改⾰体制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的前提
B.能源的⽆谓浪费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C.提⾼能源价格有利于合理利⽤与节约能源
D.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能源流向的作⽤
【答案】D
【解析】此题为典型的主旨概括题。
⽂段选取的是经济放⾯的内容,谈到了能源价格与能源流向的问题。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重点的引导词,⽂中通过“实际上”引导了主题句“如果我们遵循价格杠杆,甚⾄⽆需教育消费者,⼈⼈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强调“价格杠杆对于调节能源流向的作⽤。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纠错】选项中A项具有⼀定的迷惑性。
然⽽⽂中只是在⽂段最后补充说明了要改进机制确保价格杠杆更加有效,并⾮⽂段谈论的重点。
⽽且A项的表述“改⾰体制”和原⽂中的“改进机制”也不完全吻合,表述并不准确。
因此A项予以排除。
顾斐点拨
提到“转折”⼆字时考⽣常常会想到“虽然……但是”“然⽽”“却”,因为这⼏个转折词⽐较常见。
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只是”这样表⽰弱转折的词语却常常被考⽣所忽略,⽽这些表⽰弱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常常成为考官设置题⽬时的偏爱,因此考⽣在阅读⽂段时应该全⾯把握转折词,这样才能避免失分。
【例4】(2007年国考)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式表现出来的集体⾏为,不过是诸多个⼈意愿与个⼈选择的综合表现。
除⾮我们每⼀个⼈都关⼼环境,并采取具体的⾏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或压⼒)推⾏环保政策。
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段⽂字主要⽀持的⼀个观点是:()
A.政府有责任提⾼全民的环保意识
B.完善的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C.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意愿
D.每个公民都应当提⾼⾃⼰的环保意识
【答案】D
【解析】通过审题可知要求考⽣对于⽂中主要观点进⾏把握,即寻找主题句。
由题⼲可知第⼀句话主要讲的是集体⾏为是个⼈意愿与选择的综合表现;第⼆句话讲的是个⼈在推动政府制定环保政策中的作⽤;第三句讲的是个⼈对于发挥法规的实际效果所起的作⽤。
主题句在转折词“但”之后,即强调公民个⼈要有环保意识,环保法规才能取得效果,故D项是原⽂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
【纠错】A项强调政府的作⽤,与原⽂题意不符。
B项强调法规制定的重要性,也与题意不符。
C项侧重法规的制定应体现公民意愿,也与题⼲不符。
顾斐点拨
例4中的“除⾮我们每⼀个⼈都关⼼环境,并采取具体的⾏动”⼀句相当于“只有我们每⼀个⼈都关⼼环境,并采取具体的⾏动”(实际上是⼀个必要条件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会重点介绍。
)与由“但”引导的“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句在内容上互相照应,可以综合理解从⽽更为深⼊地掌握主题句的意思。
★★⾔语技法之三:反证推断法
例4尾句出现了由“否则”引导⼀句话,进⾏反⾯论证,阐明其危害。
这⼀结构值得我们思考,反⾯论证的作⽤何在。
实际上在论证⼀个问题时⼀般先提出正⾯的观点进⾏阐述。
如果有需要在⽤反⾯论证补充论证前⽂提出的正⾯论点。
由此可知反⾯论证的作⽤就是为了说明之前出现正⾯观点的权威性与正确性,所以考⽣可以根据反⾯论证出现的位置来判断之前的语句就是⽂段的主题句。
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反⾯论证本⾝并不重要,因此可以快速浏览,以提⾼阅读速度。
综上所述,对反⾯论证加以总结即:
? 反⾯论证的作⽤是为了补充论证前⽂观点,可以由其往前寻找主题句。
? 反⾯论证本⾝并不是重点,阅读时可以速度浏览。
【全真拍档题】
【题1】(2008国考)⽓候变暖将会使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强烈⽽变得⼲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纬度地区则会增加降⽔,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
但就全球来看,⽓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地区。
这段⽂字旨在说明⽓候变暖:()
A .会使全球降⽔总量减少
B.对局部地区来说利⼤于弊
C .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D .将导致世界各国农业结构发⽣变化
【题2】(2006年国考)⼈⽂教育从表⾯上看,好像只是传授⽂史哲⽅⾯的知识,尤其是在现在的学科体制下,⼀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如英语的等级考试。
实际上⼈⽂教育是通过对⽂史哲的学习,通过对⼈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有独⽴的⼈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和价值取向,使学⽣有独⽴的⼈格意志,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对个⼈、家庭、国家、天下有⼀种责任感,对⼈类的命运有⼀种担待。
这段话所表达的观点是( )。
A.英语的等级考试是为⼤众所熟悉的⼀种⼈⽂教育
B.⼈⽂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史哲⽅⾯的知识
c.在⽬前的学科体制下,⼈⽂教育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
D.⼈⽂教育的⽬的包括⼈性境界提升、⼈格塑造以及个⼈与社会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