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训练目标 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学会抒情。
作文题呈现:山清水秀是令人向往的,令你神往的景致在哪里呢?请以自己的观感和思考,写一篇赞美某地景色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读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1)
(1)直接入题,美丽的景色让人向往。
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2)
(2)简洁的语句,富含情感;“蓝”活用作动词,富有活力。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
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3)
(3)巧妙的比喻,将无以言说的喜悦形象化。
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
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
”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怎么这么的蓝呀?” (4)
(4)用问句的形式将对这种蓝的美、美的蓝的热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我说:“当然是因为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
“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怎么如此的蓝?”
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筛选一个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
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静止。
抬头望天,天还
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微乎其微的变化。
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5)
(5)寓情于景。
得意而忘言,情感在心间。
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找寻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做个解释。
可实在是困难。
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
所以你不必过分去深究太多的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将依然蓝下去。
(6)我在西藏看了八年的天,只求与蓝天共度,以免亵渎了天天天蓝的纯洁和真诚。
(6)寓情于理。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吗?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呵,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7)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天灰得一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分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
严格地说,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它很容易左右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感觉习惯、心理情绪、思想态度,影响着人和自然的相处方式,制约着人的生活状态。
(7)用一连串反问句式表达对蓝天的喜爱之情。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
人在天下看天,天在天上看人,俯瞰着天底下悲欢离合的戏剧表演,包容着大千世界的纷纭变幻。
(8)
(8)寓情于议。
我常常爬上大地的阶梯,看见闪电划过天边,雷声惊走天的睡眠,一丝忧蓝之情裸露心底,(9)我想上去看看天——
天天,天天都蓝吗?
请不要问我。
(9)别致的拟人,饱蘸情感。
点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西藏的天,天天天蓝。
据说现在大多数人都有个愿望,那就是到西藏去看看那蓝得无法言说的天。
看完本文,或许你会涌起马上启程的冲动,不过,去不了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已经随着作者饱览了西藏那美丽的天的蓝,作者那饱满的情感已经引领
着我们飞翔在那蓝蓝的天空之上。
美是什么?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美无处不在。
美需要发现。
作家格非在《一些闲话》中曾说过,中学生的作文很少写到“快乐”和“幸福”,永远的痛苦、绝望,永远的忧国忧民,永远的少年老成。
格非为学生作文流于空洞而担忧,更为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而焦急。
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擦亮慧眼吧,这慧眼就是热爱生活、热情饱满。
美需要表现。
表现美的事物,常常要用到抒情这种表达方式。
伏尔泰说:“美是能够想起惊赞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
”抒情是和记叙、议论、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和另外几种表达方式不同,它总是和记叙或议论结合起来使用。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只有掌握了抒情的方式才能读懂蕴蓄感情的文字,才能写出饱含热情的华章。
那么,应如何抒情呢?
一、观察、体验生活,收获心灵的感动,找准动情点。
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体验和思考,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写实事、抒真情,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
的确,生活是平淡的,就像那波澜不惊的湖面,然而当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注视每一朵浪花时,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朵浪花都藏着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一份感动。
问题(1):阅读下面宗璞的《西湖的绿》选段,分析:作者的动情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的动情点是西湖的“绿”。
文段中作者融情于绿,通过对绿的描写来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对绿的喜爱。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体验,悉心捕捉,就可以收获心灵的感动,就能找到写作中最好的素材。
二、借助相关手法,抒发真挚的情感,融情于境。
(一)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环境中,将抽象的感情“过程化”。
通过具体的叙述、描写,使之化抽象为具象;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叙述、描写、议论中,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问题(2):阅读下面的《半边钱》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父亲望见我,一边跑,一边挥动手臂。
父亲离我越来越近了,我听见了他粗重的喘息,看见了他身上的雪花、头顶的热气和手里的一把零钞。
原来,父亲给我送钱来了。
父亲跑到窗边:“钱……5元……够吗?”我使劲地点头,几乎是用哭腔答道:“够了,爸爸,够了!”我慌忙去接那把零钞,可是一股风吹来,一张5角的纸钞被卷跑了。
父亲迅速转身去捡,可是风偏偏戏弄我的父亲,纸钞上下翻动,向远处飘去。
父亲佝着腰去追,一连扑了几次空,旁边的人们一阵又一阵哄笑。
终于,我悬着的心放下了,父亲捉住了那张纸钞。
瞬间,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因为汽车已经开了,而父亲却在追赶正在加速的汽车。
我急忙朝父亲大幅度地摆手:“爸爸,别追了!别追了!”可父亲不肯停下。
我猛然想起父亲冻伤的脚,恨不得跳下车扶住我的父亲。
父亲与我的距离渐渐变短了,他高扬着手臂,5角的纸钞在风雪中颤抖。
我尽力伸长手臂去抓那纸钞,可父亲怕纸钞再被风吹走,捏得紧紧地。
“哧”的一声,纸钞裂为两半。
我的心一下子碎了,泪水夺眶而出。
透过闪闪泪光,我看见我的父亲高高举着半边钱,呆立在雪地中,像一尊雕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三段文字记瞬间曲折,兴尺水波澜,让父亲在雪地里捉纸钞,融真情于特定环境,把人物写实、写足、写活、写透了。
由于曲折多姿,所以催人泪下。
(二)把真情附着在适当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让人物实实在在地活起来。
文章要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各种表达技巧,以强化文章感情,激活人物形象。
1.细节、对比手法
抒情可以借助细节描写完成,同时也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感染力。
问题(3):阅读下面的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让人物鲜活生动的?
王阿姨两手使劲攥着墩布的把儿,双腿跨成弓字步,腰弯曲着,一下一下用力地移动着
墩布,拖着地板。
她每拖一处,那一处就显得格外明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文字描写行为的动词“攥着、跨成、弯曲、移动、拖着”把王阿姨写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阿姨是一个工作踏实、细致、认真的人,也可以体会作者对王阿姨的赞赏之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
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基础,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要精练,并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做媒介来抒发感情。
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差异。
如:
①借景抒情法。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②咏物寓情法。
如流沙河的《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统一。
③融情于事法。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④融情于理法。
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⑤托物言志法。
如陆蠡的《囚绿记》。
问题(4):阅读下面秦牧的《土地》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
青春的大地也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祖国大地最深沉的爱。
三、科学加工、提炼,化情为实。
我们提倡抒真情、写实感,但并不是所有的真情实感都可以写进作文。
文章就得提炼斟酌,精心选材,给人启迪。
问题(5):阅读下面高考优秀作文《芬香永存》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以真情打动阅卷老师的?
(前文作者写了三件事:勤做家务、关心妹妹、蓄留长发。
)
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
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
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
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
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文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材料——勤做家务、关心妹妹和蓄留长发;这两段抒情总结全文,言辞尤为真切,感情倾向鲜明,既交代了考生的写作意图,又巧妙地点题,使主题积极明朗,引人回味无穷。
一、片段训练
1.选择某一物象,写出语意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成为一首描述物象的精短小诗,要有一定的思想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某一物象”的选择很关键,因为要求写的两句话“语意相对”,那么,选择的这一物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应有正反两种评价,其实就是要写的两句话中,一句是褒扬,一句是批评;应选择具体的事物,最好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绝对不能选抽象的事物,也不能选“人”。
同时,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一定的文学情趣、一定的哲理,给人一定的启示。
(示例一)竹
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过分的谦虚,终究不能成为栋梁。
(示例二)昙花
每绽放一次,都会倾注自己的全部;
过分地展示自己,终究不能成就永恒。
2.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冬天,都有自己的苦闷彷徨。
请以“在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为题目,写一个表现自己心情的作文片段,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在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容若的一阕词,在飘雪的季节里散开,六角晶莹,带着他孤独的心,在飘散中,守候温暖,等候花开。
守候花开。
花开是画,花落是诗。
守候花开。
花开花落两由之,闲庭信步,一卷在手,偶尔抬头,仰望云聚云散,雪漫远山,等待,历练,涅槃,我们守候心中的理想与信念!
飘雪。
雪,纷纷扬扬,遮天蔽地,冷透了心,凝成了霜。
飘雪。
雪,飞飞洒洒,心灵在飘飞中找寻方向。
永不言败,守候花开。
看,花开了。
听,心在歌唱。
看,所有的梦想在开花。
听,年轻的歌声多嘹亮。
一念一清净,心如莲花开,却又恍惚不知何去何从。
仿佛一场雾,散了,于是阳光又照进我的心灵,温暖又催开了我的花儿。
3.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常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成一段抒情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偏爱乡村,偏爱这种不聒噪的气氛,偏爱这种慢节奏。
回到这里,没有了躁动不安,似乎所有的烦恼都远去了。
乡间特有的宁静让我忘掉了一切,我站在田垄上,放声歌唱。
枝头的小鸟跟着我的节奏,为我伴唱;水中的鱼儿听着我的歌声,为我舞蹈。
这里不是岳阳楼,我却感受到了宠辱偕忘的意境。
风,轻抚水面,漾出层层涟漪;阳光,跃动在水流间,为这恬淡的美鼓掌。
我张开双臂,向着太阳,拥抱迎面吹来的风,拥抱和煦的阳光,拥抱这里的空气,就这样陶醉在乡村的怀抱里。
二、整篇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他们都生活在我们周围,温家宝曾说:“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
”但也有不少人看不起农民工,认为他们素质低,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
你了解农民工吗?你了解他们的作用吗?你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生活吗?请以“农民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农民工既是个体也是群体,写作时可以从整体写也可以从个体写;可以写农民工本身,也可以写他们的家庭、家人;可以写现象,也可以挖掘现象的根源。
无论如何,态度要公允,观点要辩证。
佳作展台
他们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和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进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
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
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他们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
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
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
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赏析本文有五大优点:首先,文章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了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文章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从总体上看,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这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了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饱含期望之情,写出了变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