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比较分析及经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在线
34
全国商情
美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比较分析及经验启示
马 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26)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连续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效地遏制了金融机构倒闭浪潮,提振了美国
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好的预期作用。
本文主要比较分析美联储四轮QE政策,重点研究其对美国经济的刺激机制和对其他经济体的负面外溢效应,并对我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外溢效应
一、美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比较分析
1.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背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一时间金融机构大量倒闭。
在传统货币政策渠道受阻,且财政政策空间极其有限情况下,为有效绕过金融体系内失灵的传导机制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美联储相继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以稳定金融市场。
所谓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yEasingpolicy,简称QE),指中央银行在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通过购买国债等各类中长期债券来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以鼓励开支和借贷的非传统货币政策。
2.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具体内容
表1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推出时间及主要内容
阶段
时间
内容
原因
EQ1
2008年11月开始
购买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房地产有关债务,及政府支持企业的直接债务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美国经济加速下滑
2009年3月
扩大此后6个月内购进3000亿美元长期国
债;购入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
券和10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
银行信用体系面临危
机,经济进一步恶化
2010年4月退出
向银行出售定期存款工具,以回笼银行
系统中的过剩资金
美国出现复苏迹象
EQ2
2010年8月
开始
至次年6月,持续每月购买财政和机构债750亿,使总额最终达6000亿复苏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2011年6月
退出
停止对到期债券本金和收益的再投资,长期维持0~0.25%超低基准利率不变美国经济处于“适度增长”阶段QE32012年9月开始在每个月购买
400亿美元MBS的基础上,再购买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确保房贷利率走低,支持经济复苏QE4
2012年12月
开始
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以替代月底
到期的“扭转操作”(OT)工具
扭转操作无短债可沽
3.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比较分析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形成这样一个逻辑: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危机———创造经济复苏的环境———关注合理的通胀水平———锁定长期就业目标。
2008年底,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为抑制危机扩散,美联储推出QE1。
随后的复苏并未维持多久,为防止二次衰退,美联储又推出QE2。
至2012年
8月,美国失业率连续40多个月超8%等因素促使美联储推出QE3。
至2012年12月,在美国经济增速较慢背景下,为抵消到期的扭曲操作可能带来的紧缩,QE4成为美联储的必然选择。
QE1的主要目的仅为稳定信贷市场。
QE2更多关注提振实体经济。
QE3的目标是以刺激美国人购房和消费。
QE4直接将政策目标锁定就业改善。
QE1和QE2类似,既是长期资产购买计划,同时也暂时性允许资产支持票据作为抵押进行短期融资。
QE3采取了卖短买长的“扭曲操作”,其并未向经济体注入
新的流动性。
但因长期国债需求增加,到QE4时,为解决扭
曲操作到期产生的每月450亿美元的缺口,决定每月增加购买450亿美元四年期以上的国债,以平抑长期利率。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作用机制及效果分析
1.量化宽松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1)QE1和QE2。
QE1和QE2推出衔接紧密,操作思路一脉相承,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比较显著。
因此把这两轮QE政策一并在传统的IS-LM模型中进行分析:
图1
如图1,在量化宽松推出之前IS1和LM1均衡于E1点,初始的均衡产出为y1利率为r1。
QE1和QE2的出台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从而使LM1右移至LM2,同时量化宽松政策使整个经济体产生通胀预期,因为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美联储承诺名义利率不变的话,由QE推行导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会使实际利率下降。
表现在图中即是IS1曲线右移至IS2,和LM2交于点E2,在利率变动不大的情况下,产出较之前扩大明显。
(2)QE3和QE4。
相对于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QE3、QE4略显乏力。
这两轮的QE政策可以用带理性预期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予以分析:
图2
初始时,AD1和AS1交于E1,均衡产出和价格分别是
y1和p1。
美联储推出QE3和QE4使需求扩张,
AD1右移至AD2,交AS1于点E2,此时价格和产出都有明显提高。
不过QE3和QE4推出之前已被公众充分预期,人们预期到
金融在线
全国商情35
物价水平将会上升,从而要求工资水平也相应提高,如此总供给曲线反而会左移。
但是因为长期合同,以及黏性价格的存在,AS1左移导致的产出下降并不会减少至初始的y1,而是会移动到图中的AS2处同AD2相交于E3点。
此时产出为y2,较E2点的均衡产出略有下降。
2.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刺激效果(1)金融市场趋于稳定,信贷紧张缓解。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美联储推行QE政策的首要目标。
金融危机中美国“两房”一度濒临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经过几轮QE政策的刺激,终于回升至1美元以上。
同样,美国房屋止赎从2008年的大量房屋滞销、止赎案数量创纪录高位至2012年1月美国整体房屋止赎案年下降逾19%。
这显示经济持续缓慢复苏。
(2)实体经济摆脱衰退,实现低速增长。
经济复苏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终极目标。
美国经济增长逐季回落。
随着QE1实施效果逐步显现,美国经济增长触底回升,两个季度后成功摆脱衰退。
在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已保持平稳增长。
(3)就业市场持续改善。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
由于前两轮政策过多关注市场流动性和金融市场,美国失业率曾一度上行。
随着QE政策利好的释放,就业市场逐步改善,同时,长期失业人数出现下降。
(4)扭转通缩预期,保持适度通胀。
通货紧缩是另一个在危机阶段美联储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核心CPI持续下行,届时美国社会普遍弥漫着通货紧缩的预期。
在历次QE的刺激下,需求逐步增加,核心CPI也自2011年起逐渐回升,至今一直在合理通胀区间。
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外溢效应
1.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自推出QE1后,黄金价格涨势明显。
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避险情绪加重;另一方面是因为黄金本身具有货币属性,在美元不断贬值的大环境下,黄金价格一步一步被推高。
随着QE政策不断发力,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在经历暴跌后逐步回升。
玉米和小麦等粮食期货价格也在政策刺激下出现回升。
(2)汇率风险与热钱冲击。
美国在享受充裕流动性的同时,也通过其庞大的海外美元资产将货币贬值和通胀风险转嫁给他国。
美元大幅度贬值,导致那些拥有巨额美元储备的国家资产大幅缩水。
同时直接导致美元成为外汇自由市场套利交易的热门币种。
致使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资产价格产生泡沫。
(3)其他国家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根据蒙代尔“三元悖论”,开放经济条件下当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时,要保持一国货币币值稳定就会在货币政策选择上受到限制。
美联储QE政策的推行考验着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为面对本币兑美元的升值压力,货币当局不得不投放本币买进美元,这使得通货膨胀风险显现。
2.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1)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
QE实行以来,美元持续走弱,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攀升。
人民币的大幅升值,给我国众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带来致命的冲击。
人民币对美元的相对升值,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愈加缩小,出口萎缩将使得大量的出口型企业关停倒闭。
(2)外汇储备缩水。
美元贬值必然造成我国美元储备资产的大量流失。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持有了大约2.23万亿美元的资产,美元每贬值1%,我国将损失230亿美元。
此外,债券的收益率与价格成反比,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国长期国债价格上升,收益率大跌,这一政策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投资收益。
(3)输入型通胀。
中国对能源、原材料,以及部分农产品
存在严重的国际市场依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助推中国PPI指数和CPI指数向上攀升。
除了有原材料的价格变动,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使国内企业生产的上游成本增加。
(4)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增加。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引起了各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
为保护本国产业,各国纷纷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摩擦几率也上升,双边贸易协定不断涌现。
四、结论及启示
1.货币政策要灵活,更要关注长期目标
本轮金融危机造成的破坏给美联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其仍然通过量化宽松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开辟了一条降低长期实际利率的渠道。
可见,在传统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创新政策工具来应对危机。
政策调控不仅仅要注重短期目标,更要长远考虑。
2.量化宽松有风险,货币超发不能持续
美联储在量化宽松政策推出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回收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
美联储为控制通胀的种种努力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我国不仅面临美联储量化宽松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国际热钱的冲击,还面临着M2数量高涨的风险。
为此央行应更多地把调控通胀作为主要任务,组合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3.应对汇率风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QE期间美元大幅贬值扰乱了我国外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大了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压力,并使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美国打压的借口。
为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要针对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和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分散外汇储备的风险。
并且在量化宽松期间,美国利用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将本国的损失通过溢出效应转嫁到别国,我国应抓住美元在国际上信用有所削弱的机会,通过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扩大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1]王胜.美联储非传统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研究[D].山
东大学,2012.[2]李媛媛,赵越.美国QE2对欧、日的影响及其反应—基
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J].经济观察,2011,(11).[3]徐滢.量化宽松政策的理性、实践与效应研究[D].浙江
大学,2011.[4]向松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根源、机制和效果[J].中国
金融,2012,(20).[5]李蕊.货币政策的以邻为壑效应与国际协调研究———以
量化宽松政策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6]穆争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及运行效果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注]本文属基金项目:研究生联合培养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科研实践基地作者简介:马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