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梅城镇联校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梅城镇联校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余婆婆的岛
赵悠燕
突然间,小岛上蜂拥着来了很多人。
这是一个逼近夏季的日子,上岛的人戴着凉帽,女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裙子,晃得余婆婆几乎头都晕了。
岛上清凉,余婆婆依然穿着玄色的长衣长裤。
自从儿子媳妇去城里打工后,这座岛上只剩下像她这样七八十岁不愿挪身的老头儿老太太。
岛上变得越来越清静,白天,余婆婆做完田里的活儿,就去砍一些柴火回来。
她的身子还算硬朗,所以拒绝了儿子媳妇要她跟他们去城里生活的请求,她知道他们过得也难,城里房子奇贵,他们那点儿钱只能租个房来住,她不去做他们的累赘。
鸟儿又啁啾起来了,余婆婆抬眼望去,青翠的松树上一只小松鼠快活地跳来跳去,看见余婆婆也不避。
余婆婆对小松鼠说:“你看看你看看,这些人打哪儿来的啊,这里有什么好看哦,就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头子老太婆,就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岛。
”
有人声传来,四五个八九岁的男孩女孩惊叫着:“快来看哪,这儿有好多鸟。
哇,还有只小松鼠呢。
”
鸟儿见这么多人,啁啾了一声“呼”地飞走了。
“陆华年,去捉来送给我嘛。
”
被喊作陆华年的男孩作势去抓小松鼠,男孩女孩兴奋地尖叫。
小松鼠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终于失却耐心,“嗖”地一下溜得无影无踪。
男孩女孩站在山头往下看,阳光下的大海宛若玻璃晶莹剔透,金黄色的沙滩像一只煎熟的鸡蛋饼。
一个女孩用嗲嗲的声音拉着余婆婆问:“老婆婆,这些是什么树哦?”
她可爱清新的模样让余婆婆想起了自己的孙女,她笑眯眯地指点着说:“这是铃木、野桐,那些是小槐花,你说那些草啊,这岛上到处都是啊,大多是茅草。
孩子,你们来这里干吗?”
“旅游啊。
老婆婆,这里空气好,景色美,我真不想回家,在这儿当一回神仙。
”一个小伙子抢着答道。
“神仙?”余婆婆笑了,“我在这儿住了快八十年了,要成仙早成仙了。
”
“啊!老婆婆,您有八十岁了?真看不出,您身子还这么硬朗,看起来比我妈精神多了。
”小伙子惊诧道。
一群人嘻嘻哈哈吵吵嚷嚷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在城里打工的一些年轻人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他们进岛出岛忙忙碌碌,岛上热闹起来了。
不久,儿子媳妇也回来了,他们跟余婆婆说现在这座岛被外面宣传为仙岛,那些大城市里的人被雾霾吓坏了,说在这儿可以洗洗肺呼吸新鲜空气,就像一部被锈蚀的机器来这儿擦锈上油呢。
他们把原来的老房子翻修了一下,隔成一个个独立的房间,在里面装了电视、空调,铺上地板,还有崭新的大床。
第二年的夏天,岛上又热闹起来了。
余婆婆家的房间全被那些蜂拥而至的游客住满了,那些没地方住的人只好在岸边平缓的礁石上搭起了帐篷,余婆婆的儿子从批发市场批来一些帐篷卖给那些游客。
他们除了提供住宿外,还供应饭菜,余婆婆平时在田里种的菜被当作绿色食品摆上了桌。
余婆婆跟儿子说,海里捞上来的鱼虾,田里种的菜不该卖这么贵的价钱给人家。
儿子说,你瞧瞧,看他们吃得那个高兴样,有哪个嫌贵啦,咱还怕来不及供应呢。
岛上的旅游旺季一般从五六月份开始至十月底结束,所以,其余半年的时光,儿子媳妇就住在城里不回来,他们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汽车,劝余婆婆跟着他们去城里享享福。
余婆婆住了十天后就逃回家来了,她觉得住哪儿都不如在这岛上过的日子快活自在。
春天的时候,余婆婆忙完田里的活儿又上山去了,她已经有好久没看见那只小松鼠了。
自从岛上拥入那么多人后,她再也没有看见过它。
唉,真搞不明白,这儿有什么好看哦。
余婆婆想起以前的清静日子,叹口气,摇摇头。
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那样的日子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22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了倒叙手法,开头先写了一群人闯入小岛,打破了小岛的宁静,然后才交代岛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头儿老太太,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余婆婆不愿去城里生活,原来是不想给儿子儿媳增添负担,后来则是因为舍不得岛上的生活,表明余婆婆通情达理,能为孩子着想,喜爱自在的生活。
C.游客蜂拥而至,一方面说明小岛环境优美有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大,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得到放松。
D.游客们吃的是海里捞上来的鱼虾、余婆婆田里种的菜,余婆婆嫌儿子卖的菜价贵,儿子却说只怕供不应求,反映出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
5.在男孩女孩的眼中,“阳光下的大海宛若玻璃晶莹剔透,金黄色的沙滩像一只煎熟的鸡蛋饼”,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6分)
6.小说以“余婆婆的岛”为题,可是小岛并不属于余婆婆个人,你认为这个题目恰当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4.A
5.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海的波平浪静和清澈见底,突出了沙滩金黄的颜色和诱人的特点;②
表达出孩子们面对大海和沙滩时的惊喜和陶醉之情。
③用“玻璃”“煎熟的鸡蛋饼”形容大海和沙滩,符合孩子的心理,既突出了美景,也反映出孩子们的纯真可爱。
(意思对即可);
6.恰当。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地的独特性。
“余婆婆的岛”表明小岛独一无二,暗含小岛古朴宁静的特点,说明小岛远离尘嚣。
②突出人物形象。
余婆婆熟悉小岛的一草一木,把小岛当作自己的家,“余婆
婆的岛”突出了余婆婆对小岛的热爱珍惜之情。
③点明叙述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全文以“余婆婆”
的视角展开叙述,内容与标题相呼应, 形成有机整体。
④揭示小说主题。
小岛本来安静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余婆婆和小动物们的家园,是“余婆婆的岛”;游客拥入之后,小岛不再宁静,小动物们失
去了家园,余婆婆失去了自己的岛,这一变化揭示出利益驱使导致环境破坏的主题,表达出作者的痛惜
之情,提醒人们开发要与保护并重。
4.(A项,“倒叙手法”不当。
总体上来看,本文的情节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属于顺叙的写法。
)
5.从修辞手法来看,“大海宛若玻璃”“沙滩像一只煎熟的鸡蛋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玻璃”的特点是平而透明,这就写出大海的平静和清澈;“ 煎熟的鸡蛋饼”是食物, 既照应了“金黄色”,又突出了沙滩诱人的特点。
画线句子所写之景是“男孩女孩”看到的,反映的是他们心中对大海和沙滩
直观、真切的感受;同时结合上文“八九岁”的语境,可分析出用“玻璃”“鸡蛋饼”做喻体符合孩子们的心理,体现出他们纯真可爱的特点。
6.“婆婆”是对老年女子的称呼,用“余婆婆”做“岛”的限定语,表明了小岛的独特,同时也表明小
岛安静古朴,远离世俗,是受老年人欢迎的地方。
余婆婆叫得出岛上草木的名字、熟悉岛上的动物,可
知余婆婆热爱小岛,把小岛当作了自己的家,突出了人物形象。
从情节发展来看,全文是以余婆婆的视
角展开的,叙述的是在岛上发生的故事,标题与内容互相呼应,形成整体。
从表达主题来看,小说先写了余婆婆在岛上自在的生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后写小岛的安静被破坏,松鼠不再出现,余婆婆“再也回不到过去那样的日子了”,表明小岛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余婆婆的岛”了。
同时从文
中来看,岛上的旅游旺季一结束,余婆婆的儿子就回到了城里,表明人们只注重小岛带来的经济利益,没有维护小岛环境的意识,这就揭示出利益驱使导致环境被破坏的主题,同时也表达出开发应与保护并举、不要让“余婆婆”失去她的岛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从余婆婆的儿子因小岛的旅游开发而过上
了好日子的情节,可知小说并不反对开发,因此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环境、拒绝开发之类的意思。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问题。
(14分)
老水车旁的风景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
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
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
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
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
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
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
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
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
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
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
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
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
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
“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
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
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
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
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
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
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
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
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
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
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
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
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
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
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
”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
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东南西北》,因原文较长,有删减)
10.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妪最初“形容枯瘦憔悴”,在收留少女后,“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
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
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
”老妪的变化,显然是源于少女的照顾。
作品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
B.村里人对少女的称谓,前后也出现变化,先是“小人精”,这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后是称她为“小妖精”,这是村里人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
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C.作品最后安排少女为老妪买一套寿衣的情节,既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同时也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
D.梁晓声的作品始终关注人物心灵,展现内心世界,主张回归正义、质朴、知足的美好人生,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这也是梁氏作品的价值与灵魂。
本文以老妪和少女随缘结成情谊、并给彼此带来幸福与安慰的故事,正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创作理念。
E.关注人的心灵,重新唤起真善美,梁晓声曾说,他的作品就是要把自己心中最温馨的那部分写出来献给读者。
老妪忍受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坦然接受少女,少女对老妪的照顾,以及村里“好心人”的提醒,都是人物内心美的体现。
11.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12.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含义深刻,可以唤起读者更深层次、更丰富意韵的思索,但对标题的理解是本文的一大难点。
有人说,主要的难点有两重,第一重是对“老”的理解;第二重是对“风景”的理解。
你是否赞同,并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0.A、E
11.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
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
③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
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答对一点得一分)
12.赞同。
(1分,只表示赞同与否,没有分析不得分)水车并不老,(1分)说其“老”,是因为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1分)“风景”既是指自然风景之美,更是指老妪与少女的人文风景之美。
(1分)老妪和少女用自己的善良与关爱,谱写了一曲信任、理解和关爱的高歌,彰显了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成为老水车旁最美的风景。
(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
10.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其中,A项错误在于,作品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不仅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更突出表现了精神世界的变化。
E项错误在于,“好心人”的提醒,表现的是商业大潮对村里人的人情美、人性美的扭曲与摧毁。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鉴赏作品艺术魅力的题目。
答题时要结合对作品中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作品中,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的反应,主要集中在:(1)村里没人愿意了解少女的家境和身世;(2)老妪被诊断出癌症后,村里人让少女搬走;(3)村里人以为少女是贪图老妪的家产;(4)村里人以为老妪是受少女“蛊惑”,把破房子赠给了少女,因而没人愿照顾老妪,使少女失去了工作。
根据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分析,可知作者写村里人的上述反应,是为了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并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提示:需要回答的有两方面,一是对标题的理解,一是对“难
点”认识的理解。
应该说,答题以采取“赞同”立场为佳。
首先说“老”字。
从文本中可知,其实水车并不老,说其“老”,是因为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其次说“风景”,这“风景”,既指自然风景,更指人文风景。
老妪和少女用自己的善良与关爱,谱写了一曲信任、理解和关爱的高歌,彰显了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因此说这是老水车旁最美的风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阅读下面的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记得英国作家威尔逊曾对“贵族”下过这么一些标准: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倘若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暴发户或土财主。
在西方,称得上是贵族,那他首先得有财富,有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者,再有道德,再有操守,再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与贵族也是绝缘的。
我国历代倡导的君子则不然,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君子人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虽说随着时代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君子人格”已被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
儒家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便是把中华及周围民族带出了野蛮,带进了文明,并崇重“礼”和“法”作为言行规则。
儒家素来力倡“五常”,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底蕴。
倘若我们摒弃“仁义礼智信”中的等级制内涵,不无合理成分,它对于平等的民主社会仍是一种可资的优良的精神资源:“仁”与博爱大体相似;“义”相通于某种普世性原则的政治预设;“礼”有着尊重和维护他人并进而维护自身尊严的含义;“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
尽管儒家文化充斥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毒素,但散见于儒家典籍中的有关“君子人格”的信条则是穿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它并没有过时,也决计不会过时。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提供的一份在线调查,为我的这一断言作了佐证。
这份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需要“君子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超过6成);针对“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仁”
(73.6%)、“信”(71.7%)、“义”(65.50%);受访者最为推崇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54.5%),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再次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2.7%);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
——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有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需辈出君子,亟需倡导“君子人格”。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
当然,我们不能把人性庸俗化,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也不能把人性理想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靠谱的假设是:“人之初”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总是充满着弱点,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服从于这样的规范和制约,善良的人性便会蔚然成风,肮脏的人性也会向善良的人性低头,久而久之,外在的道德压力内化于人心,被迫也就演化为自觉,从而“道德生态”得以呵护,“君子人格”得以崇尚,中国才能日臻名副其实的“君子国”——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
中国文化最讲究“知行合一”,要达到“君子人格”的境界,关键不在于了解多少关于“君子”的格言,而在于“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
但丁说得好:“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知识不能只写在书本上,美德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唯贤唯德,从我做起,做人都讲“君子人格”,和谐社会还会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么?
(摘编自沈栖《做人要讲“君子人格”》)
1. 下列关于“君子人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年龄长幼,只有具备君子人格,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B. 君子人格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 君子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它会被赋予新的内容。
D. 君子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智慧,是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昭示出“君子人格”是当下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B. 当代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它是“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的根本原因。
D. “君子人格”的终极目标,是使和谐社会不至于沦为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使中国日臻名副其实的“君子国”。
参考答案:
1、C(2分)(A项改为“只要、、、、、、就”B项“君子”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非“君子人格”。
D项“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