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 军。你觉得烛之武是如何利用这短短125字劝退 秦兵的?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以退为进,示弱臣服,消除敌意。
②“若 亡郑……君之薄也。”
亡郑有益于晋,无益于秦。
③“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存郑有益于秦。
投之以诚 说之以理 诱之以利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 军。你觉得烛之武是如何利用这短短125字劝退 秦兵的?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 与秦接触。
晋
秦
崤山
新郑
公元前630年
郑
【识文断义】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书》。
• 6.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
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如《通鉴纪事本末》。
划分文章层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识文断义】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函 陵,秦军氾南。
【交代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
以:因为,介词 于:对,介词 贰:从属二主(如逆子贰臣) 军:驻军(名用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
知人论世
•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42),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
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代表作《左传》以及现存最早的 国别体史书《国语》。
•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
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 •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
【思考】: 1.秦晋联合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2.你从课文的叙述里读出了哪些隐藏 的信息?
围郑的理由: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寥寥25字隐含的信息:
①写出形势紧迫: “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郑国危在旦
夕——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②写出围郑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 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③写出驻军位置:
晋侯退军的理由是什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不
愧
是
我
秦晋攻打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晋侯退军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秦先与晋联合,又“与郑人 盟”,合乎“礼”吗?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古文之祖”。
故事背景
• 秦晋围郑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30
年),导致故事发生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 晋文公早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
待;
•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一方是晋文公率
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 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楚国战败。
秦晋之好
•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
②“若 亡郑……君之薄也。”
亡郑有益于晋,无益于秦。
③“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存郑有益于秦。
投之以诚 说之以理 诱之以利
根据烛之武的劝说逻辑,为其 语言划分层次。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何厌之有?”
晋伯无信,不可共事。 挑拨离间,拉拢秦君。
附之以据
⑤“既东封郑……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无益于秦。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何厌之有?”
晋伯无信,不可共事。 挑拨离间,拉拢秦君。
附之以据
⑤“既东封郑……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无益于秦。
申之以患
通过分析文本,你觉得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强在哪里?
• 讲究语言艺术。以退为进,没有半句为郑国乞
求的话语,反而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 秦国分析利弊,消除秦君戒心,获取其好感。虽 无一句为郑,却句句关乎郑国兴亡。
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不 愧
是
我
阅读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形象 志士 勇士 辩士
具体表现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 言表,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 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 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 爱国志士。
【故事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于:对 辞:推辞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犹:尚且 无能:没有能力 用:重用 是:这(代词) 过:过错 而:连词表转折, 却 然:然而,可是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 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2.烛之武为什么要先“辞”后“许”?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临危受命
【识文断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 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 往下送
亡:使……灭亡 以:用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 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善于利用矛盾。引史为证,利用秦晋旧日矛盾,
引起秦君思索与晋伯合作的可信度;预言未来,猜测 晋国贪得无厌,日后必定“阙秦”,是秦君对晋伯心 存戒备。
探究任务二 礼义之邦
烛之武代表小国与大国进行外 交谈判,在秦强郑弱的情况下,什 么允许他说出了这番话?
秦晋攻打郑的原因是什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探究任务二 外交辞令
根据烛之武的劝说逻辑,为其 语言划分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 亡郑……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何厌之有?” ⑤“既东封郑……唯君图之。”
你觉得烛之武哪句话最能体现 其言辞的力量?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以退为进,示弱臣服,消除敌意。
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 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 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 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事,实际上 是一部通史。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 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与 《春秋公羊传》 、 《春秋榖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 善于利用矛盾。引史为证,利用秦晋九日矛盾,
引起秦君思索与晋伯合作的可信度;预言未来, 猜测晋国贪得无厌,日后必定“阙秦”,是秦君 对晋伯心存戒备。
【识文断义】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之。
【结局】 晋侯退兵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因:依靠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 知:通“智”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婉商语气副词
去:离开
之:代郑国
晋侯“亦去之”的理由是什么?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意图长远,
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左传》。
•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
《战国策》。
关于史书体例(二)
•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
烛之武先托言请辞,流露出对自己年轻时未被重用的 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救国安 危,晓之以理。烛之武最终的“许之”,更突出其顾全 大局,忠贞爱国的品质。
秦晋围郑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 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 。被举荐使秦时, 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申之以患
你觉得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强在哪里?
• 讲究语言艺术。以退为进,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
的话语,反而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着 想,消除秦君戒心,获取其好感。虽无一句为郑,却 句句关乎郑国兴亡。
• 理利相济。弱国无外交,弱国的外交体现的是一种
让步的艺术。烛之武虽是诱之以利,但却是以一种不 卑不亢的姿态,站在理与利的结合点上,既挽救了 “国危”,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尊严。
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齐、曹、宋、郑、楚、 秦等诸侯国。
• 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
并把女儿嫁给重耳。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 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 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即由此出。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
为:给予 济:渡河 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 足的呢? 东:在东边 封:疆界;使……成为边 境 肆:延伸、扩张 阙:侵蚀、减损 焉:从哪里 盟:结盟
【识文断义】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夜缒而出 (名作状,在晚上,当晚) •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把…作为边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作状,在东(西)边)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到黄昏) •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 宾语前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