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词——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写词
如何写词,说的不少,其实仍然没深及到词学的内涵之中去。
关于词的美学意义,它可以包含了诗韵美,⾳乐美,绘画美,关于词的历史意义,它可以折射唐宗宋祖的“略输⽂采”。
如果简单地说说填词⽅法,那也不算难。
可是任何⽂学体裁写作上的⽅法,都是需要对其体裁本质有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
唯⽅法论,实际上等于没⽅法今天先不说那些词学理论了,理论以及相关⽅法问题我们以后还有⼤量时间来探讨。
今天,我们赏析宋词作品。
结合作品,品味作品,也是我们实践词学理论必要的⼀环。
从赏析作品的⾓度理解词学理论,应该更有效,也应该更有真实感。
我们前期说了,词⼤体上分为“豪迈”与“婉约”两⼤类风格。
所谓豪壮与婉约,其实也不是绝对的。
⽐如婉约派的代表⼈物李清照,⼥性,⽂风婉约,得之天然,但其作品中,也不乏豪迈坦荡之作。
她的⼀⾸《渔家傲》,词境阔⼤,全⽆婉约⼩⼉⼥之态。
起句便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结尾更⽤了“九万⾥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吹取三⼭去”。
此等句⼦,何其⼤⽓,此作定为豪迈作品,可算是绝对的“国标”了。
豪迈派代表⼈物苏⾟,其词作豪放壮观,但是,如鲁迅所⾔“⽆情未必真豪杰,怜⼦如何不丈夫”。
豪迈词⼈,婉约幽情词句,也绝不缺乏。
梦回⼈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处”就是出⾃豪迈派词⼈⾟弃疾的⼿笔,
我们还都熟悉的苏轼的《江城⼦》,也⾮常婉约凄情,仅看其结束部分“相顾⽆⾔,惟有泪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夜,短松冈。
”,都会不禁为之柔肠⼨断,幽婉悲恸。
苏⼦之豪迈,得之于“以诗为词”之变⾰,将词当诗来写。
易安之婉约,更在于她的尊体思想,侧重的是词之本质的⾳乐属性。
皆成⼤家,各领风骚,其实质在于他们对⽂体的本质上的理解和参透,故⽽将⽂体为我所⽤。
我们学习前⼈之精美⽂笔,从他的作品来揣摩品位,当是最好的⽅法之径。
两宋词⼈,群星璀璨,但⼤都是男⼈的天下,可是封建时代,⼥⼈地位弱⽽艰难,所以在词坛展现风姿的,我们通常所熟悉的,也就两位⽽已。
⼀个是朱淑真,⼀个就是李清照,我们读宋词作品,不妨就从认识这两位⼥词家开始吧。
咱们这是新时代了,特别讲究的是⼥⼠优先。
这⼆位⼥⼠皆是才艺甚⾼之⼈。
能诗、能词、善书画、谙⾳律,多才多艺乃名副其实的⼤家闺秀之才⼥。
尤其,⼆者皆有清⾼⽽典雅之性情品位,皆有超乎⼀般⼩⼥⼦的⼤境界和深度情怀。
清⼈周颐对她们的评价是“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意境较沉博,下开南宋之风⽓”。
淑真其实是善诗的,其诗作远远多于词作品。
她留下来的有两本集⼦,⼀个是诗集《断肠诗集》,还有个就是词集《断肠词》。
如此优越环境⾥的⼥⼦,锦⾐⽟⾷的,哪来那么多断肠伤⼼情呢?朱淑真的诗词之中,最多的就是⼀个“愁”字。
这,就和⼈的环境及追求有关了,穷⼈家,吃饱了穿暖了那就是最⼤的幸福,⽽她这样的⼤家闺秀,⾐⾷不愁,追求的当然就是思想上的⾃由解放了。
其实,朱淑真是挺不幸的,她的不幸来源于她对命运的抗争,来源于她⾃⼰思想境界的觉醒,她的愁以及断肠之叹,其实是对封建社会总的抗诉。
⾃⼰喜欢的对象被⽣⽣拆散了,⽗母硬把⾃⼰嫁给⼀个庸俗不堪的俗吏。
情趣不同,当然也⽆乐趣可⾔。
要么分道扬镳,要么委屈求全。
淑真可是个有性格有情趣⼜有追求的⼥⼦,不堪忍受那般⽆聊恶俗,⾃然就把她那⽼公给“休”了。
回娘家长住不返,终⽣郁闷惆怅,毕竟是那个封建年代,⼥⼦没什么社会地位的。
这也造就了这位多愁才⼥的⼀世之愁了。
其《断肠集》和《断肠词》,来之有因。
了解其作者背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作品所表现的诗情画意,了解其内涵所在,也就了解了其作品美学意义所在。
下⾯我们先看⼀下她的⼀阕《谒⾦门》春半:春已半。
触⽬此情⽆限。
⼗⼆阑⼲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词谱就不在这⾥列了这是⼀⾸典型的闺愁之作。
起句便扣住主题《春半》,这种起法,我们在讲词的开端的时候说过,起句扣题,开门见⼭。
春已半。
触⽬此情⽆限”,紧扣了题⽬,并具体⽽深隽地标达了词⼈写景抒情的意象中⼼。
看到这句,似曾相识,其实,她这句应该是借来的句⼦。
李煜的《清平乐》⾥有句是“别来春半,触⽬愁肠断”淑真可是毫不客⽓,稍加修改,拿来就⽤,呵呵。
接下来“⼗⼆阑⼲闲倚遍”之句,委曲婉转之功⼒便显现出来了我们熟悉的是这个“⼗⼆阑⼲”,在李商隐及欧阳修等⼈的作品中也都见过。
这“⼗⼆阑⼲”其实也是有来历的,来⾃古乐府的《西洲曲》“尽⽇阑⼲头,阑⼲⼗⼆曲”。
这典啊,要化⽤。
我们做近体诗时,引典是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求的是引典⽆痕,化之为⼰。
填写词作,更要要求化的⼲⼲净净,如同⼰出看看朱淑真这前⼏句,该借的也借了,该化的也化了,完全变成了⾃⼰的⼼情语⾔。
她能这么⾃如地借来化去的,凭的是什么?当然是她博览群书,底蕴深厚啊!不然,看的书少,知识浅浮,你想借还没地⽅可借呢,呵呵。
关于这“⼗⼆阑⼲”,还有⼀说是来⾃“⼗⼆楼”,《史记·武帝纪》中提到“黄帝为五城⼗⼆楼以候神⼈于执期”,乃上古时的传说。
“⼗⼆楼”慢慢演变成了“⼗⼆栏杆”,⽽“栏
杆”与“阑⼲”是可通⽤的。
后来,还演化为⼥⼦闺阁的代称了。
⽐如在⼩⼭的词中就有“⼗⼆楼中双翠凤,缈缈歌声,记得江南弄”之句。
阑⼲、阑⼲、⼗⼆阑⼲这类的词⼉,我们现在不少⼈填词写诗,也常常写上,知其来龙去脉,以及所蕴之意。
才会⽤的更贴切。
其实,我们最关注的是她上⽚的这个煞尾“愁来天不管”,这绝对是怨天之辞了。
触景⽣情,闲愁⽆度,思佳偶⽽不得,怨天尤⼈,此愁此怨,⽼天也管束不住也。
说起这个“愁”,算是朱淑真作品的典型标志了。
她的作品⾥,愁字特别多,各种各样的,花样翻新的愁。
在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可以不妨借鉴⼀下呵⽐如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见到“⼀点愁”“⼀种愁”“⼀曲愁”“⼀段愁”“倍增愁”“满眼愁”“满纸愁”“字字愁”“⽇⽇愁”“万觚愁”等等⼀腔愁绪皆被“倾⼼吐尽重重恨,⼊眼翻成字字愁”了,在她看来“⼈间处处皆是愁”了。
直⾄我们看到的这句“愁来天不管”。
这这阕词中,“愁来天不管”,是对上阕情景描写的⼀个收束,此结⼿法,可借鉴。
看下⽚我们该注意什么?对,注意它的过⽚。
“好是风和⽇暖”,这是以仲春之景⾊佳好,来作为反衬过渡的。
“风和⽇暖”,“莺莺燕燕”,这样的景⾊描写,其实是反衬⾃⼰孤单愁闷的思绪的。
我们在这⾥,重点关注这⾥的领字“好是”。
这个在宋词中常被⽤到,也就是我们前⾯讲句式的时候说的“⼆字⾖”,它引领了⼆句“好是-风和⽇暖,输与莺莺燕燕”。
“好是”⼀般有这样⼏种⽤法,可以在这⼤致介绍⼀下:1,当做“正是”“恰是”讲的。
如看⽩乐天的诗句“况当丰岁熟,好是欢游处”(《吴中好风景诗》),再如刘禹锡
的“何况菊⾹新酒熟,神州司马好狂时”。
皆“正是”“恰是”的意思。
2,当做“好⼀个”的意思。
“好是渔⼈,披得⼀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柳永《望远⾏-雪》),好⼀个渔⼈,叹也。
3,是有“真是”的意思,“城上望乡应不见,朝来好是懒登楼”(岑参《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这⾥的“好”是加强语⽓的意思,当做“真”讲。
4,看成是“好在于”的意思。
例⼦可看“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张鎡《念奴娇-宜⾬亭咏千叶海棠》),这⾥,就有“好在于”“还好”的意思了.
虚字领,有时意是只可领会⽽不可真的清晰解释的,这⾥借机会,不妨把常⽤的⼆字领字再罗列⼀些(取⾃《填词⼗法》),也使⼤家多点感性认识,熟悉些,也容易借⽤:试问 莫问 莫是 好是 可是 正是 更是 ⼜是 不是 却是 却喜 却忆 却⼜ 恰⼜ 恰似 绝似 ⼜还 忘却 纵把 拚把 那知 那番 那堪 堪羡 何处 何奈 谁料 漫道 怎禁 遥想 记曾 闻道 况值 ⽆端 独有 回念 乍向 只今 不须 多少往下继续看词。
满院落花帘不卷”,这是写窗⾥窗外的景⾊了,景中⾃然寓含情。
“落花”为景伤,“不卷”为伤态。
过⽚
的“好是风和⽇暖,输与莺莺燕燕”写本尽了春⽇之美好,⽽⾃⼰孤单⽆侣,寂寞深闺,还不如
那“莺莺燕燕”们来的快活呢。
这种对⽐修辞的⼿法,当真也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的煞尾“断肠芳草远”,当是有所思念了。
以⽐兴收结,收的隐涵⽽深境。
“芳草”肯定不是指真的草⽊⽽⾔了,该是⽐喻所念之⼈了注意结句的“断肠”,与前⾯的“输”字“愁”字,在⽓脉上⾮常顺和允贴,意连贯也。
在这煞尾处表现的,正是我们先前说的“辞尽⽽意不尽”。
在阕词,情调怨伤,清空流丽,婉转⽽留有余⾳,特别符合倚声填词之三味真⾳。
朱淑真爱写愁,朱淑真总是写愁,朱淑真的诗词全是愁。
但,她真的是林黛⽟那样的整天哭咧咧的⼩⼥⼦吗?虽然她写的“⼈间处处皆是愁”,但,她其实不是⼀个柔顺的弱⼥⼦。
她的“愁”也并⾮的为赋新词强做的愁,决⾮是那种⽆病呻吟的词句。
仔细看过她的《断肠集》《断肠词》就可以品味得出,她的愁其实是⼀种不平之⽓。
看她的“倾⼼吐尽重重恨,⼊眼翻成字字愁”,⾜可以表达出她的不满之情了,不是⼩恨⼩怨,按现在的话讲,她表现的是对社会不满,是对封建社会桎梏男⼥情爱⾃由的⼀种不平。
她还⼤胆地写到“娇痴不怕⼈猜,和⾐倒在⼈怀”,胆⼉挺肥的吧,呵呵。
曾有考证⽈,“⽉上柳梢头,⼈约黄昏后”这⾸⼤家都熟悉的《⽣查⼦》也是出⾃朱淑真之笔下,再简单看⼀下她的另⼀阕词《减字⽊兰花春怨》独⾏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伤神,⽆奈轻寒著摸⼈。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看起句的写法,“独⾏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连续使⽤⼏个“独”字,⾏啊,坐啊,唱啊,酬啊,卧啊,其实表现的是⼀种⼼绪不宁之态。
⼼烦意乱,坐也不是,卧也不是,这种情势描写,实际上也为下⾯的的⼼绪描写做出了⼀个充⾜的情态铺垫。
复重出“独”字,意味颇重,这种写法,也是⼀新颖夺⽬⼿法。
独特。
伫⽴伤神,⽆奈轻寒著摸⼈”,呆⽴窗前,品位孤寒。
这⾥要注意的是“著摸”⼆字,这⼆字现在虽然少见,但是在唐诗宋词中,常常见到。
例如“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著摸⼈”“明⽉风送,清⾹苒苒,著摸美⼈词客”等句。
过⽚“此情谁见”,是以问来过渡,属于设问句,⽤问的⽅式来使词意进⼊更深⼀步。
泪洗残妆⽆⼀半”那就是描写伤悲愁苦之态了。
泪⽔把脸上的妆粉都冲刷没了,“此情谁见,泪洗残妆⽆⼀半”这两句,也可以理解成倒装描写,也说的过去的。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煞尾句,仍然是情景相融。
在这⾥反扣主题,写的还是不尽愁。
注意在下⽚中,“泪洗残妆”“愁病相仍”是对上⽚的深化和复推,属于⼀种递进的描写。
下⾯稍微讲⼀下《浣溪沙》的写法:
1、词牌格式: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字居多,还有四⼗四字和四⼗六字两种。
最早采⽤此调的是唐⼈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
全词分两我们习惯上⽤正格来填。
词牌格式如下:⊙仄⊙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9例词浣溪沙浣溪纱惆怅梦馀⼭⽉斜,孤灯照壁背红纱,⼩楼⾼阁谢娘家。
暗想⽟容何所似,⼀枝春雪
冻梅花,满⾝⾹雾簇朝霞。
上⽚三句全⽤韵,下⽚末⼆句⽤韵。
此调⾳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所常⽤。
六句,上下⽚各三句。
它也是分为四拍。
上⽚前两句为⼀拍,第三句为第⼆拍。
下⽚前两句为⼀拍,最后⼀句⼜是⼀拍。
那么它的结构形式是什么样形式呢?是板凳结构
也就是前两句是紧紧连在⼀起的,第三句是单独的承接前两句的。
也就是⼀⼆句是板凳腿第三句是板凳⾯它就是这么⼀个结构那么下⽚呢?它是前两句,尤其是第四句⼀转头,这个地⽅叫什么?叫转头,⼜叫换头、过⽚。
下⽚的⼀开头,它要把上⽚的那团线,抽出⼀个线头来,然后来接着揪出这个线头继续往下绕这叫承上启下。
第三句⼀定在前两句基础之上,或者是拔⾼⼀层,或者在前两句基础之上,总体往下顺⼀步。
如果你写的⼀⼆三是并列结构了,那么你就失败了.所以呀填词就要研究它的结构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板凳的第⼀句“惆怅梦馀⼭⽉斜,惆怅的情绪,梦余就是梦醒了嘛,⼭⽉斜“孤灯照壁背窗纱,”⼀个⼈背对着孤灯,然后孤灯是照着墙壁的,背对着窗纱的。
“孤灯照壁背窗纱”,这是⼀个环境对吧?那么这两句是对环境的具体描写,它是实的惆怅梦馀⼭⽉斜,孤灯照壁背红纱,这两句是⼀个环境后边⼀句⼀定要跟前两句不⼀样,如果你还跟前边的两句⼀样那就错了。
“⼩楼⾼阁谢娘家,最主要把谢娘家调出来,这⼀句是⼀个叙述句,总体告诉你这个⼭⽉斜照着的地⽅,有孤灯,有个背对着窗纱的那个⼈她所在的环境是什么环境呢?哦,原来是谢娘家呀。
也就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那个环境,后边是告诉你这是个什么环境,它们⼀样么?不⼀样吧第三句呢⾓度不同,叙述⽅式也不同“惆怅梦馀⼭⽉斜,孤灯照壁背红纱,”我们再读读到这“喀嚓”顿⼀下,是吧?后边在它的基础之上才告诉你是⼩楼⾼阁谢娘家。
是不是⼀个⼆⼀结构的?惆怅梦馀⼭⽉斜,孤灯照壁背红纱,⼩楼⾼阁谢娘家。
下⽚呢也是⼆⼀结构它先要承上然后再启下。
上⽚“孤灯照壁背红纱。
”谁背窗纱呢,那个谢娘呀,那么于是它就想了,“暗想⽟容何所似”,接着⾃问⾃答“⼀枝春雪冻梅花语⾔⾮常的美丽,那么这两句呢,⼀承⼀转,把问题铺开了吧。
第六句呢,“满⾝⾹雾簇朝霞。
”这个“满⾝⾹雾簇朝霞。
”它不是下⽚第⼆句的重复,也不是继续,⽽是全篇的结束,为什么?因为“满⾝⾹雾簇朝霞”已经不是⽟容了,是⼀个环境的⽓氛的总体烘托,收住了全篇。
所有《浣溪纱》都是这样它这四拍,它这个结构架势也叫板凳体.需要说明⼀点的是,词也好诗也好,它在最开始⼤家写的时候有各种变化,没有⼈强⾏规定⼀定要怎么怎么样担是浣溪纱的两个关键的地⽅,第⼀是它的章法,第⼆个这两句⼀定要对仗。
⼤体浣溪沙就是这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