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经典名句摘抄大全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中庸既是对为⼈处世的精辟总结,⼜体现了做⼈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们提⾼⾃⼰的⾏为修养具有⾮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庸经典名句摘抄⼤全集。

欢迎阅读参考!
1.中庸经典名句摘抄
1、君⼦中庸,⼩⼈反中庸。

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反中庸也,⼩⼈⽽⽆忌惮也。

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5、道不远⼈,⼈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

6、君⼦语⼤,天下莫能载焉;语⼩,天下莫能破焉。

7、君⼦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也,察乎天地。

8、凡事预则⽴,不预则废。

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以兴;国⽆道,其默⾜以容。

10、⾔顾⾏,⾏顾⾔,君⼦胡不慥慥尔
11、君⼦之道,辟如⾏远,必⾃迩;辟如登⾼,必⾃卑。

12、为政在⼈,取⼈以⾝,修⾝以道,修道以仁。

13、好学近乎知,⼒⾏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15、⾃诚明,谓之性;⾃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6、博厚,所以载物也;⾼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7、或⽣⽽知之,或学⽽知之,或困⽽知之,及其知之,⼀也。

18、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19、君⼦尊德性⽽道问学。

致⼴⼤⽽尽精微。

极⾼明⽽道中庸。

20、君⼦之道:淡⽽不厌,简⽽⽂,温⽽理,知远之近,知风之⾃,知微之显。

2.中庸经典名句摘抄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第⼀章》
【释义】⼈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的普遍标准。

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了。

2、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中庸·第⼀章》
【释义】⼀个⼈独处,在⽆⼈看见的地⽅要警惕谨慎,在⽆⼈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更应严格要求⾃⼰,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不求于⼈则⽆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

——《中庸·第⼗四章》
【释义】君⼦⾼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

君⼦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

⾃⼰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这样,就⽆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

4、君⼦之道,辟如⾏远必⾃迩,辟如登⾼必⾃卑。

——《中庸·第⼗五章》
【释义】求取君⼦之道的⽅法,就像⾛远路⼀样,⼀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处⼀样,⼀定要从低处开始。

5、凡事,豫则⽴,不豫则废。

——《中庸·第⼆⼗章》
【释义】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中庸·第⼆⼗章》
【释义】要⼴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

7、⾃诚明,谓之性;⾃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第⼆⼗⼀章》
【释义】由于内⼼诚实⽽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

凡⼼真诚也就会⾃然明察事理,⽽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诚实。

8、愚⽽好⾃⽤,贱⽽好⾃专。

⽣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者也。

——《中庸·第⼆⼗⼋章》
【释义】愚昧的⼈往往喜欢凭⾃⼰的主观意图⾏事;卑贱的⼈却常常喜欢独断专⾏。

他们⽣于现在的时代不遵守当今的法律,却⼀⼼想去恢复古代的法律。

这样的⼈,灾祸⼀定会降到他们的⾝上。

9、故君⼦和⽽不流;强哉矫。

中⽴⽽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道,⾄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章》
【释义】君⼦善于与⼈协调,⼜决不⽆原则地迁就别⼈,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君⼦真正独⽴,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太平、政治清明时,君⼦不改变穷苦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混乱,政治⿊暗时,君⼦到死坚持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10、君⼦素其位⽽⾏,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四章》
【释义】君⼦在⾃⼰所处的低位上⾏使⾃⼰所奉⾏的道理,从来不会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

3.中庸创作背景
《中庸》出⾃《礼记》,原本是《礼记》四⼗九篇中的第三⼗⼀篇。

《礼记》原名《⼩戴礼记》,⼜名《⼩戴记》,据说是由汉宣帝时⼈戴圣根据历遗留下来的⼀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所作。

司马迁《史记·孔⼦世家》中说:“⼦思作《中庸》。

”李翱《李⽂公集·复性书》:“⼦思著《中庸》四⼗七篇,传于孟轲。

”朱熹《中庸章句·序⽂》:“中庸何为⽽作也?⼦思⼦忧道学之失其传⽽作也。


⾃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成。

如欧阳修《问进⼠策》:“问:礼乐之书散亡,⽽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思。

⼦思,圣⼈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其说异乎圣⼈者,何也?”叶适《习学记⾔序⽬·⽂鉴三》:“汉⼈虽称《中庸》是⼦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思也。

”清⼈认为《中庸》⾮⼦思所作的也不乏其⼈,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的观点。

⽽今⼈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献、思想等⽅⾯论证《中庸》⾮⼦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

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思及其弟⼦多⼈所作。

4.中庸后世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礼记》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佛道流⾏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为”联系起来,为“尚俭”⽴据,但影响有限。

如刘劭在《⼈物志》中将“中庸”作为⼀种极⾼德⾏来推⼴,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据记载,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还有引佛家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

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撰有《中庸说》,提出了⼀个《中庸》的传承谱系,并与佛家⼼性之学相糅合,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学说。

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任,在糅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佛家“不动⼼”的理论来诠释儒家“诚”的内涵,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性学说为⼀体,对于后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也产⽣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以来,《中庸》逐步确⽴了儒家经典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宋真宗年间,曾将《中庸》⼀书作为科考的内容;宋仁宗时,还对新中的进⼠颁赐《中庸》⼀书以为奖励。

北宋程颢、程颐⾸先将《⼤学》《中庸》《论语》《孟⼦》同等看待,并⾏同列,提⾼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会影响,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

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与《⼤学章句》《论语集注》《孟⼦集注》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四书章句集注》被晋封为“国学”,“四书”的官⽅地位被正式确⽴,《中庸》遂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

元仁宗皇庆⼆年(1313),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书。

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全》御笔作序,颁⾏天下,成为明代科举取⼠的准则。

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

作为“四书”之⼀的《中庸》,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具和理论依据。

到了近现代,梁启超、孙中⼭视《中庸》为国宝。

⽑泽东改造中国也从中庸⼊⼿,曾⽤“矫枉过正”指导农民运动,⼜
以“过犹不及”指导延安整风。

⼆⼗世纪上叶,由于西⽅现代性初⼊中国,《中庸》思想受到误读,⼀些⼈认为“中庸”⽆⾮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

这⼀⽂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

进⼊⼆⼗⼀世纪后,随着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以及新的出⼟⽂物⽂献的发现的阐释,⼈们对中国思想⽂化重要体现的《中庸》研究更加深⼊,其意义不仅为当代中国学界所关注,⽽且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5.中庸简介
中庸简介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篇,⼀般认为它出于孔⼦的孙⼦⼦思(前483-前402)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的⼉⼦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名叫孔伋,字⼦思。

孔⼦去世后,儒家分为⼋派,⼦思是其中⼀派。

荀⼦把⼦思和孟⼦看成是⼀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思学于孔⼦的得意弟⼦之⼀曾⼦,孟⼦⼜学于⼦思;从《中庸》和《孟⼦》的基本观点来看,也⼤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尊称⼦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致写定于秦统⼀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式已下同于《⼤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是撮取⽂章的中⼼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志》载录有《中庸说》⼆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学》、《论语》、《孟⼦》合在⼀起,使它成为“四书”之⼀,成为后世读书⼈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穷,都是实⽤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受⽤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道德标难,⽽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们终⾝受⽤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