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摘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后,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
本文对国内外审计风险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防治审计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措施文献综述
一、审计研究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审计界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现阶段防范审计风险已是摆在会计师事务所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审计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对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积极探索,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
1.国外学者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研究。
国外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是从报表体现的,即财务报表没有公允的体现审计人员所认为的已经揭示的风险。
《柯勒会计词典》定义审计风险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并未公允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未觉察到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错误的可能性。
国际审计准
则(2004)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因财务资料的误报而提供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
2.国内学者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研究。
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基本相同。
王广明(2001)认为:审计风险是由于不明确审计意见是否恰当而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王素梅(2004)等对于审计风险定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和会计事务所因发表不当意见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更倾向于第一种。
中注协(2007)认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
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杜雪燕(2009)则提出:审计主体对于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偏离以及审计主体行为的错误产生的影响而付出代价或者承担责任的可能性称为审计风险。
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和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国外学者更多倾向于“发表不恰当意见论”,而国内学者更多关注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早期的国外学者主要是归纳他们
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并提出审计风险模型。
Mautiz和Sharaf 在研究审计风险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了“可靠度”这一说法,他们认为审计人员凭经验可以感觉到某一特定交易或财产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审计诉讼爆炸的出现,使得很多学者开始从审计环境的角度研究审计风险:Balachandran、Nagarajan (1987)和Nelson等(1988)研究了不同法律责任安排对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师投入的影响;Schwartz(1997)则研究了审计师法律责任制度、审计质量与社会最优投资水平的关系。
D.H.Roberts(1978)最早建立审计终极风险模型,该模型为:审计终极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1983年AICPA修改了之前提出的模型,提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被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国际审计和保证委员会(IAASB)(2003)发布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被称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开启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代。
(三)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开展审计风险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成果有:王光远在1992编写的《制度基础审计学》,成为现代审计思想确立的指导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该书加速了中国审计发展进程的大变革;胡春元(1997)以审计风险发展为线索,把我国民间审计的发展暂时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风险萌芽阶
段、审计风险相对稳定阶段、审计风险纵深发展阶段;雷俊生
(2006)、赵文海(2008)研究了审计风险的定义和审计公告,他认为审计结果公告与审计风险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比较国外学者对审计模型的研究,国内学者则起步较晚,刘德银(2001)提出了审计风险=(营业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报告风险)×法律风险的模型;汪立元(2012)从高管经济责任角度研究企业的审计风险,提出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处罚风险;罗永亮(2012)引入编报风险概念,采用分层次研究方法,提出审计风险(R)=编报风险(Y)×检查风险(C),该模型又被称为新审计风险模型。
三、审计风险研究评述与未来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仍以规范为主,并且多为整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缺乏适合我国国情下的研究成果。
所以,在现存的情况下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使审计风险最小化。
(一)完善和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队伍整体素质
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内部审计职业规
范指南。
审计队伍建设主要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当务之急是造就一批不仅对会计业务精通,而且通晓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二)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做到每阶段、每部门都有人实际操作,有人指导监督,有人考核,不论哪阶段出了问题都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来,并尽快找到责任人解决。
(三)加强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它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进行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
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如果能够察觉风险、控制
风险、化解风险,那么审计事业必然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和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我们以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在研究范式上,更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实地研究;二是结合中国特色背景下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三是定义审计风险的真正含义,并对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
在我国现阶段,最大限度的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并提高审计质量,是当今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我国审计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龙平.试论新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进步与运用[J].审计研究,2008(4).
[2]邬雪莲.会计事务所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J].中国审计,2010,6(11):45-46.
[3]王会金.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会计研究,2011,(9).
[4]罗永亮.审计风险模型和检验公式分析设想[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5]谢荣.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J].审计研究,2003(4).
[6]汪立元.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J].审计广角,2012(5).
[7]AICPA:Codification of 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2003
[8]Palmrose.Study on Comprehensive Audit risk Management[J].Commercial Accounting,2005,(6).
[9]Tomas.Hussain.On the Model and Evaluation of Audit risk[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