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人们在巨变的时代洪流之中被裹挟着缓慢前进,时刻面临着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

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对物质财富、名利地位以及感性欲望的追求与满足成为了当时主流人群的生活需求和基本目标。

对于“迷惘的一代”来说,“发财梦”与“爱情梦”的双重理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吸引、鼓舞着他们不断前行。

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与他人的关系变得不再单纯美好,甚至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了他人达成目的的“手段”。

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自我被异化乃至物化,三观被颠覆,直至陷入沉沦的境地。

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不再是古代时期的素朴和谐状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理性等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推演,随着“知识之树”的青葱繁茂,“生命之树”似乎失去了它本身的生长力,呈现出衰败凋零的态势。

正如同亚当夏娃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有了羞耻之心,开始区分善恶、明辨是非,象征着人类智慧的开启、萌芽。

被上帝放逐的下场使得他们开始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由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迅速的时期,西方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就是“知识之树”(理论之树)生长繁茂,“生命之树”日益凋零的过程。

理性使人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焦虑与痛苦。

现实主义作家用客观冷峻的笔法描绘着社会现实,在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寄托了他们对社会历史、时代发展趋势的认真思索与预测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展望。

德语国家的作家们普遍具有的思辨理性和批判精神,强烈的反法西斯意识和反战精神,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等风格特色烙印在他们的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珍贵。

美国作家们对战后青年心理现实的描写也堪称一流,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能够真切体会到“迷惘的一代”悲苦交加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危机,面对沉重的命运、难堪的现实与未知的将来,如何正常地生存、追求自身幸福与自由发展的权利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心怀坚定的生命意志。

这些作品让我明白:人生、命运的无常是生命历程的基调,要始终拥有稳健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怀抱理想与信念去积极地追求、实现自由自觉的自我发展。

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学发展的重要流派,具有划时代的典型意义。

不再像过去现实主义那样描写社会现实与典型形象,而是抛开传统文学观念与价值标准,开创了全新的文学形式。

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非理性、无逻辑的特点,混乱无序的结构形式,朦胧晦涩的内容对象是人类意识结构和精神状态的生动表现,实际上是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矛盾冲突乃至自我异化的真实反映。

卡夫卡《变形记》中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格里高利;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在海边散步、沉思的孤独者斯蒂芬、贝克特《等待戈多》在等待希望与奇迹的过程中消解
痛苦的人们……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流派就是将理论研究的重心集中到作为个体的人身上,非理性主义将直觉、意志、本能作为人的本源力量和出发点。

和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一样,都是对在“现代性困境”中的人类命运的思索与关怀,寄托着深刻的人道主义理想。

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存在主义就是人道主义。


劳动与实践改变了人类自在的自然形态,也使得自然日益“人化”。

劳动与实践促进了人类意识的进步与发展,使自由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但是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统治压迫下的人类,被分割成无数个原子化的存在。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与他人距离遥远,感觉自己被隔绝开来,被命运放逐到“荒原”之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如何处理和驾驭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运用关系理性与他人建构和谐共在的关系,确立自身的独立自主性、满足自我愉快感和自由感,按照自我需要和理想目标进行实践活动以实现人生价值、自我的飞跃……许多难以定论之事已成为当下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与自身命运休戚相关的重要哲学命题。

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人固然是理性的动物,但我们在运用理性的同时,务必使自己成为且仅成为最终目的而不是手段。

哲学在当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不断更新理论依据和思想前提,在实现世界图景和思维模式建构的同时,为人类生存提供价值范式和安身立命之所。

引领人在为自然界立法的同时,也能够为自
己立法。

自由是先验的同时也能成为现实,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动是使自由成为现实,形式联系内容的根本途径(意志自律)劳动与实践使人不断开拓创造现实,改变现状。

实践是联系沟通主客体的根本手段,是人由自在走向自为,最终实现自在自为、复归自身的现实的过程。

人生就是如此,在曲折中前行,在克服扬弃矛盾中不断飞升。

正如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追求知识和智慧也是两个不同的历程。

学习、追求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在实践过程中领略智慧的真谛,拥有一颗“爱智慧”的心灵。

“格物致知”、“明心见性”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极理想的重要方式,是宇宙本体论和心性修养论的有机结合,表现了在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两家智慧的中国传统认识论中,感性生命与理性精神追求协调统一的和谐形态。

“爱智慧”之人,“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两者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必然是和谐生长的。

温克尔曼认为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黑格尔在《美学》中将艺术理想阐释为“符合理念而显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艺术理想应是感性与理性,特殊与普遍的结合,矛盾冲突与和谐静穆的双重统一。

理想而美好、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就应当这样度过。

“生活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