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高校恋综节目发展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近年来涌现的恋爱综艺节目,迎合了受众乐于在网络构建的赛博空间里观看他人谈恋爱的心理需求。
而高校恋综节目是在常规恋综节目模式的基础上,缩小嘉宾和受众群体的范围,简化情节和场地,由学生自导自制的恋爱综艺节目。
B站作为大学生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1],吸引了大量校园恋综节目入驻。
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域出发,对高校恋综节目的发展进行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简称“U&G”)是传播学领域经典理论[2]。
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974年,他在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次提出该理论,将受众对媒介的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连锁过程。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众角度看待传播活动的理论学说,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 愿望[3]。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存在缺陷。
一方面,受众和信息传播者的地位不平等,媒介和信息都由“把关人”控制,因此尽管受众拥有选择媒介内容的权力,但是出现在受众面前的媒介内容仍是经过“把关人”筛选后的内容,受众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绝对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在如今信息泛滥的时代,受众在无意中被迫接收外界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受众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主动获得的,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不可控因素。
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过于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即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信息,并知道如何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事实上,大部分受众对如何选择信息并不明确,当他们脱离“把关人”对信息的筛选和控制时,极有可能选择无用的、空泛的信息。
而当信息的选择权完全交由受众时,受众选择的信息往往倾向于满足浅层的感官需求。
二、高校恋综节目的起源及制作模式
(一)起源
高校恋综节目制作团队的主要成员为在校大学生,少部分高校恋综节目由校园媒体平台与大学生共创。
其节目形式主要为学生嘉宾线下参与活动,进行交流互动,以及在线上进行“云端互动”。
节目嘉宾、拍摄场地等主要集中于一个学校,但也有多校联合参与的情况,如湖南科技大学首档恋综节目的第二季《恋爱选修课HNUST》,就由湘潭三校联合参与,进行跨校制作。
追溯高校恋综节目的源头,应是四川大学学生电视台于2018年制作的《遇见》。
而高校恋综节目的真正兴起,应从B站UP主“塞纳河底一只航”于2021年推出的福州师范大学首档恋爱综艺《恋爱事务所》开始。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高校恋综节目发展探析
肖明霞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在UGC模式的内容生产大背景下,近年来,由大学生自制的校园恋爱综艺节目在互联网上呈现井喷之势。
高校恋综节目因其内容生产主体的特殊性和自带话题的新颖性,在社交媒体平台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但随着媒体报道热度的降低,加上节目制作后驱力不足,高校恋综节目出现了优质内容缺乏、同质化严重、情节表演化、叙事逻辑混乱、受众黏性不强等问题,面临被内容需求方抛弃的困境。
基于此,文章从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受众使用媒介时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求真需求、娱乐需求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以大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的B站平台上的高校恋综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高校恋综节目对上述四项受众需求的满足情况,得出高校恋综节目的传播优势,继而分析高校恋综节目在现有的传播路径中存在的不足,并由此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解决策略。
文章认为,高校恋综节目需结合所处的传播情境和自身定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调整,并根据受众需求进行创新与完善。
文章探析高校恋综节目的发展,能为其他UGC内容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如今内容生产数量远大于受众数量的背景下,即使是用户个体生产的内容,也必须紧跟受众需求不断创新、调整,才不至于被淘汰。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高校恋综节目;受众需求;B站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163-04
2022年是B站高校恋综节目的火热之年,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创作各自校园的恋综节目,并在社交媒体平台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二)制作模式
1.人员安排
高校恋综节目的出镜人员包括男女嘉宾和场外人员。
大部分高校恋综节目既包括男女嘉宾的相处环节,又包括场外人员如观察团、亲友团和主持人的评说环节,少部分则弱化场外人员的存在,以男女嘉宾的相处过程作为节目的全部内容。
观察团的组成人员大多为节目制作组成员或老师。
场外环节有如下作用:一是可以对男女嘉宾的情感发展进行解说,满足受众了解节目情节的需要;二是主持人、观察团和亲友团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替代受众在节目中发表自己对男女嘉宾的看法,传达正确的情感导向;三是当男女嘉宾在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场外人员的解说能及时调节节目氛围,化解尴尬。
2.活动环节
男女嘉宾活动环节影响着整个恋综节目的发展,是恋综节目的核心。
活动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形式:一对男女嘉宾共同完成节目组安排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互相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所有的男女嘉宾共同参与节目活动,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心动嘉宾。
节目组也会根据男女嘉宾的特性,不断创新活动环节,丰富活动内容,并在节目中制造亮点。
3.后期剪辑
相较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高校恋综节目在后期剪辑上更注重符号的使用。
如粉色经常出现在节目中,象征男女嘉宾感情的升温。
此外,后期剪辑中添加的符号元素,对塑造良好的节目效果尤其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营造氛围,调动受众“嗑CP”的心理,达到轻松娱乐的综艺效果。
一些在后期剪辑中添加的话语,是剪辑团队作为局外人的心理表达,与主持人、观察团和亲友团的评说所产生的效果类似,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提高受众对节目内容的认可度。
4.节目经费
由于高校恋综节目由学生自制,因而节目经费是绝大部分高校恋综节目必须面临的问题。
尽管创作团队的成员大多出于自愿,不需要过多考虑人力费用,但想要让节目有“质”的飞跃,必须在选择活动场地、使用专业器材、提升嘉宾形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就活动场地而言,节目组会专门安排人员拉赞助,与商家达成合作关系,通过在节目中为商家打广告、做宣传的方式,换取活动场地的使用。
三、基于受众需求分析高校恋综节目的传播优势
(一)真人演练,满足认知需求
从客观因素来看,大众所受的两性情感教育较少;从主观因素来看,在科技发达、交友平台众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始终没能拥有稳定、温暖、长期的亲密关系[4]。
高校恋综节目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74.5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通过恋综节目学习如何树立健康的爱情观,63.78%的大学生想学习在感情中如何保护自己,60.59%的大学生想了解如何维持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56.38%的大学生好奇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41.62%的大学生想学习在亲密关系中受创后如何自我疗愈,41.34%的大学生想通过恋综节目知道如何和喜欢的人拉近距离[5]。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基于一定的求知目的来观看高校恋综节目的,他们期待高校恋综节目能为自己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答案。
而高校恋综节目中,男女嘉宾在相处过程中相互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好能为受众提供借鉴;场外人员的评说也可以启发受众,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对位性投射,满足感情需求
欧洲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主要讲述“自我”如何从对“他人”的不断认知中实现构建。
电子屏幕是“镜像理论”的延伸,屏幕前受众的“自我”与节目里的“他人”不断冲突、异化,使受众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得到宣泄与升华,从而完成自我的认知和建构[6]。
高校恋综节目将学生嘉宾的生活空间、场外人员的观看空间以及嘉宾、场外人员和受众三者共存的赛博空间融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空间的比照产生对话,将对当前青年亲密关系的共鸣和思考展现给受众。
高校恋综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大学生,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尝试一段亲密关系,但又渴望体验恋爱的感觉。
因此,他们希望获得精神补偿,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情感和思想投射到欣赏客体之上[7]。
而高校恋综节目正好可以提供满足受众对情感投射的需求,受众在观看恋综节目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强加于节目中的嘉宾。
由于高校恋综节目中的嘉宾都是普通大学生,他们与受众拥有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因此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而随着高校
恋综节目中男女嘉宾情感的变化,受众会无意识地代入自己的感情。
(三)生产去专业化,满足求真需求
相较于其他恋爱综艺节目,高校恋综节目的不同点在于它能最大限度贴近受众,用真实感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高校恋综节目受制于相对不成熟的制作条件;另一方面,高校恋综节目也因为相对不成熟的制作条件而显得更加真实。
例如,作为嘉宾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与大部分受众相似,在绝大部分高校恋综节目没有刻意安排脚本的情况下,嘉宾的临场反应更加真实自然。
此外,高校恋综节目的主要拍摄地点为校园及其周边的活动场地,这些场景具有真实感,受众容易将自身代入其中。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人与现实之间插入的信息环境[8]。
高校恋综节目为受众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受众从这个拟态环境中可以看到自己大学生活的影子,节目中所呈现的拟态环境越接近现实世界,受众的求真心理就越能得到满足。
(四)内容轻量化,满足娱乐需求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论》一书中提出传播游戏理论。
从游戏的定义出发,强调重视受众的主观意识,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内容要把给受众带来快乐当作目的[9]。
由于观看高校恋综节目的门槛较低,受众不需要掌握特定的文化知识,因此受众的娱乐需求极易得到满足。
对于所满足的娱乐需求,可以从窥视欲、感觉审美、休闲放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文化娱乐是一种本能需求,游戏和娱乐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佐料[10]。
另外,高校恋综节目在嘉宾的选择和节目内容的后期剪辑上,都强调直观的感觉审美。
一般而言,高颜值的男女嘉宾更容易满足受众的视觉审美需求,并引发受众“嗑CP”的心理。
而后期剪辑中所添加的字幕、表情包、配乐等元素则能为受众带来视觉审美和听觉审美的双重体验。
高校恋综节目自身带有的轻松休闲感,能够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大部分高校恋综节目的时长较短,受众的观看压力较小。
总体来说,高校恋综节目通过将两性情感问题以娱乐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能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实现精神压力的释放。
四、高校恋综节目的发展困境
(一)优质UGC缺乏,同质化严重
高校恋综节目缺乏模式的创新,也难以产出优质内容。
从B站现存的高校恋综节目来看,大部分都将男女嘉宾的互动环节作为重点,突出娱乐效果,忽视了内容质量。
在互动环节中,形式较为单一,大多仅限于完成节目组安排的任务。
长此以往,会导致高校恋综节目产生同质化倾向,令受众产生视觉和审美疲劳。
而一档未树立品牌意识的高校恋综节目,难以给受众留下印象,最终受众黏性会逐渐下降。
高校恋综节目优质UGC的缺乏,不仅体现为节目模式的同质化倾向,还体现为内容生产的过度娱乐化。
过度娱乐化将导致高校恋综节目内容趋于空泛、低俗,观看者只能注意到其带来的精神快感,而难以从中获取深层的精神文化补偿[11]。
从根本上而言,这无益于受众从中获取恋爱经验,满足认知需求。
(二)剧本化表演,叙事逻辑混乱
能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是高校恋综节目的一大优势,因此在制作节目时应当避免套用剧本。
套用剧本将对嘉宾在镜头下的表演行为提出较高要求,而自然熟练地表演自己的行为和感情,恰恰是普通大学生所缺乏的技能。
大部分受众对节目中是否存在表演行为的敏感度较高,一旦受众识破这种行为,那么建立在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信任感将破灭,不利于节目的后续发展。
一档优质的综艺节目,还应讲求叙事表达的合理性。
套用剧本会扰乱合理的叙事逻辑,部分高校恋综节目并未注重这一点,尤其是当节目连续剧化时,前后叙事的割裂感便会更加强烈。
受众在观看此类节目时,不会带入真情实感,由此导致情感需求受阻。
(三)节目完整度不足,人设翻车
现存的高校恋综节目,超过一半处于断更或停更状态。
高校恋综节目往往由学生自制,其节目经费和工作人员的调度也由学生自负。
一旦学生未事先做好节目的统筹安排,或者在拍摄过程中遇到其他不可控因素,那么节目随时面临夭折的风险。
而这将极大地影响节目内容的完整度,让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不安感,影响节目的娱乐性。
高校恋综节目的目的之一,是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且符号化的人物设置是吸引节目受众的重要手段,嘉宾人物形象的构建对整体综艺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12]。
在个别高校恋综节目中,由于节目组对嘉宾的背景调查不全面,出现了嘉宾人设“翻车”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整体节目效果。
此外,高校恋综节目缺乏成熟的公关体系,难以应对网络上的负面消息,若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导致嘉宾被网暴,影
响嘉宾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会损害其所在学校的公众形象。
五、高校恋综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内容为王的生产导向
作为一项媒介产品,高校恋综节目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生产导向。
无论要解决同质化还是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都可以从提升节目内容的质量入手。
高校恋综节目应在保留节目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节目理念、丰富节目内容,只有创新节目理念才能促进模式发展[13]。
要将更多元素融入恋综节目,如在恋综节目中加入推理环节。
这也能帮助高校恋综节目树立媒介品牌形象,打造自身的特点吸引受众,以区别于同赛道上的其他恋综节目。
此外,高校恋综节目应该寓教于乐,将帮助大学生解答情感困惑作为主要目的,将娱乐放松作为次要目的,让节目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二)遵循叙事逻辑的合理性
能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是高校恋综节目的一大优势,因此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应当避免套用剧本,尽量弱化除嘉宾以外的人为因素的存在,而多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去伪存真,走心、治愈、突破,减少干预,尽量还原生活本真的面貌[14]。
高校恋综节目应当讲求叙事逻辑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套用剧本的节目,其情节发展过于一波三折,整个故事的发展衔接不顺畅,会给受众带来不适感。
但这也并非排斥节目组在合理范围内的脚本安排,脚本不同于剧本,不带有戏剧性,更多的是从客观方面安排节目内容,推动节目发展。
一档遵守真实性原则和叙事逻辑合理性的高校恋综节目,必将更长远、更稳定地发展。
(三)统筹完善节目前期准备
节目缺乏完整性及背调不充分的问题,都体现出创作团队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未做好前期的统筹准备,导致后期蓄力不足。
具体来说,当节目组遇到不可控因素必须停办节目时,节目制作者应当公开说明情况,至少应当告知受众,节目将暂时停更的消息。
高校恋综节目的制作,或许是基于学生对拍摄的热爱,或许只是一项课程作业,又或许仅仅是学生的心血来潮。
不管制作节目的初衷如何,节目组都应让整个节目有始有终。
此外,男女嘉宾的人设对受众与节目的情绪交流和情感积累起着重要作用[15],因此节目制作人应当警惕嘉宾人设“翻车”的情况。
高校恋综节目应做好嘉宾背景调查,避免采用人品道德等存在争议的嘉宾,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六、结语
一档导向健康、内容优质的高校恋综节目,有助于大学生在娱乐放松之余,学习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方法。
高校恋综节目有其自身的运作模式,主要优势体现为满足受众求知、情感、求真和娱乐的需求。
受众在与高校恋综节目进行良性互动的同时,需求能得到相应的满足。
不过,高校恋综节目在传播中也不能过于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还应注重节目的自主性,节目内容的最终决定权在于传播者本身。
在此基础上,校园恋综节目可以不断创新,丰富节目内容,推出更多兼顾自主性和满足受众需求的好节目。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仅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对高校恋综节目进行分析,因此存在研究视域上的局限性,今后需在其他方面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梁旭康. B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基于SWOT理论[J].西部学刊,2023(5):78-81.
[2]曹钦,原辰辰.“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J].东南传播,2013(12):18-20.
[3]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4.
[4]柴艳.从《非诚勿扰》热播谈国人情感教育的缺失[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8,95.
[5]罗希,程思,彭新.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希望通过恋爱综艺学习树立健康的爱情观[N].中国青年报,2022-05-13(007).
[6]孙岩.看与被看:观察类真人秀的全新表达空间[J].当代电视,2019(3):60-62.
[7]张宇欣.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互动剧受众心理需求探析:以《头号嫌疑人》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1(1):63-65.
[8]陈航.新媒体与“拟态环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6(6):111-114.
[9]陈洁雯,胡翼青.从斯蒂芬森出发:传播游戏理论的新进展[J].
新闻春秋,2019(6):82-88.
[10]姚秀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策略研究:以秒拍APP为例[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7.
[11]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
[12]寇贺方.拟剧理论视域下慢综艺“人设”的构建与突破:以央视《你好,生活》为例[J].传媒论坛,2022,5(8):49-51.[13]欧阳宏生,舒三友.论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59-164.
[14]张智华.中国网络综艺节目的叙事爆点与危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6):94-99.
[15]李娜.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情感消费研究:以《心动的信号》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
作者简介 肖明霞,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