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分裂而大大缩小,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 通。魏蜀吴三国使用各自铸币;十六国时,凉州地区流 通汉魏五铢,河北流通丰货钱,四川流通汉兴钱,其他 地区流通各种古钱;南北朝时,南朝铸币仅限南方流通, 而北朝铸币只在北方流通。
2.缺乏连贯性:政权更替频繁,铸币短命,缺乏长期
稳定的流通手段,并随着王朝的频繁更迭就被废止,或 是改换其他货币。
(四)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1.价值尺度:表示商品交易额、财产等的多少,并用于赏赐、悬赏、
信贷、赎身、施舍、赋税和俸禄。官府和民间均以布帛、谷粟来计价 量值,绢布与铸币有一定兑换比例,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尺度。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
3.贮藏手段: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国库与富贵人家私库均有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一)形状种类:方孔圆形钱、圆饼状、铤形 (二)金银货币职能的发挥 流通量大大减少,多用于贮藏,其货币职能并未减弱, 特别是白银的货币职能甚至更加明显。
刘备赏赐诸葛亮、张飞、关羽各金五百斤,银千万等。 西晋末年有地方用银计价
在某些对外贸易的特殊地区,金银是唯一的通货,具备 购买支付手段:一是南方的海上贸易中心:广州和交趾; 二是北方的陆地贸易中心:河西。流通有拜占庭金币和 波斯隐蔽及南海诸国的金银。
(四)北朝时期的铸币流通(431-589年) 以谷帛为主要流通手段,各朝虽铸造货币但未能流通全境
1.北魏
(1)495年“太和五铢”(铜精炼,民久不用钱专用谷帛,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2)510年“永平五铢”(目的:统一币制)
(3)529年“永安五铢”(目的:平抑物价;为配合铸钱,低价抛售绢帛
(二)谷帛等实物再次充当货币的原因 1.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 2.铸币形制变动频繁,币值波动不已,铸币不再适合充当 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而谷帛等实物货币的价值更为稳定
(三)谷帛的货币性VS国家币制统一性
谷帛等实物货币在宋代以前时隐时现于流通领域,每 当币制混乱、铸币波动剧烈,尤其信誉低迷之时,谷帛的 货币性就会增强;而在币制统一、铸币币值稳定的时候, 谷帛的货币性就会减弱直至消失。
盛行,私铸也少,相对规范。
三国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特点
初期有所削弱,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东晋时期。
时代烙印:商品经济发展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
南北分裂——经济沿各自轨道发展,不统一;
战争政权——更迭频繁经济发展被迫中断,不连贯
金属铸币流通与供需情况总结
1.缺乏统一性: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铸币流通地域因政
孝建年间财政困难,国用不足,货币流通恶化。 (2)454年“孝建四铢” (3)465年“永光二铢”和“景和二铢” 两种二铢钱行制恶劣,强制按照大钱价值行使。
(4)宋末允许民间私铸,鹅眼钱与綖环钱等小钱盛行
“有时钱货败乱,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 眼钱。劣于此者,谓之綖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 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 (《宋书。颜俊传》) 虚价大钱与小钱泛滥,通货膨胀严重。 (5)宋明帝禁小钱与私铸,断新钱专用古钱,通货紧缩
范晓婷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第一节三国魏晋与南北朝的货币一金属铸币的流通二实物货币的盛行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第二节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一官府赈贷与官负民债二寺院经济与质库三寺院外的高利贷第三节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金融理论历时370年220589年戓乱致社会生产严重破坏商品经济发展受挫货币体系受到极大影响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
4.南陈
562年,“陈五铢”,以一当10枚鹅眼钱
579年,“太货六铢”,以一当10枚五铢钱,遭 抵制,582年废除,行五铢直至陈亡。
南朝货币制度特点
币制混乱,官铸减重,私铸泛滥,恶钱充 斥,通货贬值,经济受损,长期的通货紧 缩伴随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社会 经济的正常发展,也是王朝更替频繁的重 要因素。
第一节 三国魏晋与南北朝的货币
历时370年(220-589年),战乱致社会生产严重破 坏,商品经济发展受挫,货币体系受到极大影响, 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 货币总体情况: 实物货币盛行,是货币体系中的高位货币;
金属铸币流通范围缩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脱离, 币值波动剧烈;
金银淡出流通领域
虽大量铸钱,但社会上依然主要流通古旧钱,即使下令统 一使用新钱,效果也不大。
(2)523年铸铁钱,禁铜钱,以期统一币制 历史上我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在整个南方地区铸 行铁钱。 铁五铢
大吉五铢
大通五铢
大富五铢
铁钱在流通中“两当一”,2枚铁钱=一枚铜钱 私铸铁钱之风盛行,铁钱堆积如山,交易者用车 载钱,不复计数而只论贯。民间交易只用旧铜钱。 (3)552年铸“二柱五铢”,以一当十,禁铜 钱解除 (4)556年铸“四柱五铢”,当20-10。 民间多铸钱,间以锡铁,兼以素帛为币。
曹操(左)与魏文帝曹丕(右)
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曹魏(220-265):曹丕篡汉/胁迫禅让
操、丕、叡、芳(懿)、髦(师、昭)、奂(炎)
蜀汉(221-263):刘备、诸葛亮、刘禅 孙吴(222-280):孙权 西晋(265-316):司马炎篡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游牧内迁)
大量贮藏。
4.支付手段:具有购买力,用来支付债务、赋税等。
(五)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中国古代每个时期都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它们相辅相 成、互为补充,共同支撑商品经济发展。
此时期的布帛同秦汉的黄金、明清的白银一样,在货币体系中占 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此阶段黄金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物货币可减少 商品活动的损失,有利于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寺庙浪费金银严重。佛教盛行,寺庙建筑规模庞大, 用于佛像贴金和泥金写经。
写经的主要材料,过去一般有贝叶、丝帛、纸张等,用墨、血、泥金 等书写。泥金多为皇室和富贵人家所用,黄金贵重,藉以表达对信仰的虔 诚与恭敬。关于泥金的制作,许多文献都有记载,清王概《芥子园画传· 画 翎毛浅说》云:“泥金:将真金箔以指略黏胶水,蘸金箔逐张入碟内乾研。 胶水不可多,多则水浮金沉,不受指研矣。俟研细,金箔如泥,黏于碟内, 始加滚水。研稀漂出胶水,微火炽乾,再加轻胶水用之。”简略地叙述了 泥金的制作过程。写经时泥金粘稠,运笔上讲究迟送涩进之法,据说注意 的是每次使用后都要把胶水尽数漂出,再用时重新加胶水,以免金色晦暗, 如果不亮,有加皂角出锈之法。
以回收钱币,导致民间私铸盛行,货币流通情况反而恶化)
2.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1)东魏:初期沿用北魏永安,私铸现象严重,
为此543年收铜改铸,仍称永安五铢
(2)西魏:沿用,540年、546年两次改铸
3.北齐
553年,铸“常平五铢” 铸造精良,重如其文, 但流通不畅。末期各地纷纷 自行铸币,流通愈发混乱。
2.南齐
深恐通货膨胀,施行通货紧缩政策,整朝仅铸钱 一次 490年,齐武帝派人到四川铸钱,仅铸一千多万 钱即因成本高而放弃。
铸币价值高,百姓只有用更多的产品才能换取货 币,客观上家中了百姓的负担。
大量好钱积聚在府库之中,加剧了通货紧缩程度, 物贱钱贵。
3.南梁
为弥补政府财政开支和军费不足,大肆铸币,铜 铁钱流通情况混乱。 (1)502年铸“天监五铢”(肉好周廓) “公式女钱”(没有外廓)
4.北周:币制变动频繁
(1)初年使用西魏五铢,561年,铸布泉,当5枚五铢 (2)574年,铸“五行大布”,当10枚布泉 (3)579年,铸“永通万国钱”,当10枚五行大布
南北朝经济与货币差异
经济发展程度:南朝先进,北朝落后
货币制度:南朝铸币状况较连贯、发达,
但不规范;北朝铸币不多,实物货币相对
成汉李寿铸造小钱:直汉兴、横汉兴(我国最早的年号 钱)
(三)南朝时期的铸币流通(420-589年) 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为适应发展需要及财政需求, 四朝纷纷铸币,前后共铸钱12次。但货币制度混乱、 比值波动剧烈,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货币 流通十分紊乱。
1.刘宋
(1)430年“元嘉四铢” 初铸重如其文,不久减重。突破了以“五铢”为名的 传统钱制,同时也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不铸钱的不正常局 面。
货币供需特点:在长期的通货紧缩中伴随着短暂且剧
烈的通货膨胀。
二、实物货币的盛行
(一)实物货币实施情况 1.东汉末年背景:董卓铸小钱导致剧烈通货膨胀,转向谷 帛等实物货币。 2.曹魏:“罢五铢,使百姓以谷帛为市”标志着自秦统一 币制以来,实物货币的卷土重来。 3.蜀汉、东吴:发行虚值货币,民间不愿接受,多用绢帛 4.两晋:虽流通铸币,但谷帛地位十分重要,帝王赏赐、 官吏俸禄、支付手段基本都使用布帛谷粟。 5.南朝:主要使用钱币,布帛次之,有些地区盛行布帛。 6.北朝:实物货币盛行,公私兼用。北齐虽用钱,但实物 色彩浓厚,聘礼完全用实物,俸禄则是帛、粟各三分之二。
3.虚价大钱流通,推行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政策:
战争频繁,地域狭小,经济发展潜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各政权将铸造 虚价大钱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不二法门。
4.通货紧缩:曹魏时期罢行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
市;吴蜀虽各自铸币,但发行量都不大;两晋没有铸币, 沿用旧钱;十六国极少铸币;南朝从刘宋开始铸币,因 铜材不足减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盗铸、剪凿现 象;北魏初期100多年未铸币,其他铸币发行量不大。此 外,实价古钱、旧钱被贮藏、销毁等加剧问题严重度。
(1)蜀汉
初期:军费不足,铸行“直百五铢”,大而厚重 后期:铸“直百”钱(薄小)、“蜀五铢”、
直一钱、定平一百、太平百钱
(2)东吴:铸行五种铜钱,主要流通两种 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两千
大泉五千
大泉五十
(二)两晋时期的铸币流通(265-420年) 1.西晋:未铸钱,流通前代旧钱 2.东晋:不铸钱政策,流通孙吴铸币,比轮、四文、沈 郎钱、女钱、稚钱 ——两晋不铸钱,流通中被剪凿销毁,轻重杂行出现钱荒 3.北方十六国:铸币流通极度萎缩、以实物贸易 后赵石勒铸造“丰货钱”
(三)金价上涨,计量单位由斤缩小为两
(原因:铜钱减重、黄金需求增加)
(四)金银淡出流通领域的原因 两晋很少见到大量赐金的情况,金银数量减少? 赐金数量减少是因为部分被银所代替,而用于饰品和充 作世界购买手段的黄金有增无减,只是进入流通领域的 数量明显减少。? 1.政府与私人大量储藏金银。战火不断,社会动荡,币 制混乱,实物货币盛行,金银则成为最好地贮藏手段, 个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都讲金银作为掠夺、占有财富和 军储的主要对象,民间也竞相窖藏。 2.金银的内耗和外流。内耗-金银起器物饰品;外流-外 来输入品。
各政权自铸铜(铁)钱
(一)三国时期的铸币流通(220-265年) 1.曹魏地区流通五铢:三兴废 董卓铸小钱后,物价狂涨,实物交易 (1)208年,曹操罢小钱,还用五铢,流量短缺物价 狂跌,废 (2)221年,曹丕恢复,因谷贵废 (3)227年,实物货币弊端暴露,恢复 “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 2.蜀汉与东吴 经济基础发展弱,武装导致财政压力大,变相实行通货 膨胀,以铸币减重作为财政搜刮手段
中 国 金 融 史
主讲:范晓婷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三国魏晋与南北朝的货币 一、金属铸币的流通 二、实物货币的盛行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 一、官府赈贷与官负民债 二、寺院经济与质库 三、寺院外的高利贷 第三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金融理论 一、钱神论 二、废钱用谷帛之争 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
五胡十六国(301-460):匈奴、鲜卑、羯、氐、羌
东晋(317-420)
东晋 十六国
北朝(439-581):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 南朝(420-589):刘宋(刘裕篡东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刘备(左)与孙权(右)
西晋武帝司马炎
一、金属铸币的流通:前代旧钱+汉五铢;
(六)实物货币的局限性 东晋孔琳之:“谷帛为宝,本充衣食,分以为货,则 致损甚多。又劳毁于商贩之手,耗弃于割截之用。” 东晋人索辅:“裂匹以为段数,缣布既坏,市易又难, 徒坏女工,不任衣用。” 难以运输和贮藏,且将有用之物损耗于流通领域; 在充当流通和支付手段时存在投机取巧; 实物货币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会被金属铸币所代替。 只有在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经济颓败、币制紊乱、铸 币贬值,币值剧烈波动,铸币不能履行货币职能的情况 下,实物货币的稳定性才有意义。一旦社会稳定,经济 恢复和发展,商贸往来正常且繁荣起来,整顿币制便会 提上日程,布帛等实物货币必然要淡出流通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