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蓝星学校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蓝星学校九年级(上)
期中化学试卷
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食物腐烂
B. 汽油挥发工业上制取氧气
C. 酒精燃烧铁生锈
D. 试管破碎樟脑丸升华
2.酥脆的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没有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物质用途性质
A二氧化碳灭火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B氮气用作保护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氧气用于发射火箭可燃性
D稀有气体制霓虹灯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A. A
B. B
C. C
D. D
4.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存放O2
B. 取下蒸发皿
C.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D. 制氧气
5.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征不一致的选项是()
A. 厨房中闻到饭菜香气味——分子是有质量的
B. 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有间隙
C.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D. 湿衣服晾干——分子在运动
6.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如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
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C.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2
D. 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相同,是因为它们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8.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强地震后,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
(C2H4O3)和次氯酸钠(NaClO)进行消毒,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B. 次氯酸钠是一种氧化物
C.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 过氧乙酸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9.在密闭容器中有以下四种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有关数据如表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质量(g)92221
反应后质量(g)x2621
A.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 D一定是化合物
C. B一定是催化剂
D. 参加反应的C物质和生成的D物质的质量比为6:21
10.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燃烧匙内的白磷用电加热装
置点燃,瓶内气压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定,其变化如图乙所示。

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t1时刻后的一段时间能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从瓶内气压达到最高点直至t2时刻,瓶内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C. 根据t2时刻瓶内的气压值,可以计算出氧气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
D. t3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瓶内气压又显著增加,其原因是温度又升高了
1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

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写出2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符号______;
(2)3个汞原子______;
(3)4个氢离子______;
(4)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是______;
(5)写出Fe2+中右上角数字“2”的意义:______;
(6)结构示意图对应的微粒符号是______。

12.如图所示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______和______属于同一种元素(填写序号);
(2)图中D微粒的化学性质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3)图中表示的阳离子是______(填写离子符号),表示的阴离子是______(填写离
子符号);
(4)图中B表示的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_周期;
(5)写出一种与B微粒具有相同电子数的微粒的化学符号______。

13.有下列物质:①洁净的空气;②二氧化碳;③五氧化二磷;④冰水混合物;⑤氯
气;⑥人呼出的气体;⑦铁粉;⑧澄清石灰水;⑨液氧;⑩碳酸铵。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
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

14.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干旱,水资源紧缺。

(1)写出水的化学式______;
(2)干枯的池塘时时散发着恶臭,你能闻到臭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请你写出一条节约用水的做法______;
(4)对含碎菜叶、泥沙等的生活用水,采用______操作后,可再利用于冲厕所、浇
花等,此操作用到的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______、______。

(5)排放含磷洗衣粉的污水可造成水质恶化,这里的“磷”是指______;(选填“原
子”、“离子”、“分子”、“元素”)
(6)常用______来检验硬水和软水。

15.A—G七种物质关系如图,其中A和C都是无色液体,B是黑色固体,F在D中燃
烧可以看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写出A、B、E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E______;
(2)物质G排放过多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______;
(3)写出②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______,③______。

16.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a______,b______。

(2)小芳同学如果用A装置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
反应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

如果实验室用B 装置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
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

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

17.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
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反应前 4.8g112.6g138.4g
反应后8g112.5g138.4g
(1)从表面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选填“增大”“减少”),
实验一______,实验二______,实验三______.
(2)造成上述实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______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时.必须在______ 体系中进行.
18.张玲同学为了测定汉白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5.55g研碎的汉白玉粉末,进
行四次高温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重复操作.记录数据如下:
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
(2)求汉白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冰雪融化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汽油挥发、工业上制取氧气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酒精燃烧、铁生锈都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试管破碎、樟脑丸升华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D
【解析】解:A、选项中的氧气不含水分,故A不行。

B、选项中的氮气不含水分,故B不行。

C、选项中的二氧化碳不含水分,故C不行。

D、选项中的水蒸气中含有水分,可使酥脆的饼干变软,故D行。

故选:D。

酥脆的饼干变软是因为吸收了水分,看下列选项中那一个中含有水即可.
本题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考查常见气体的性质.
3.【答案】C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故该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一致。

B、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作保护气,故该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一致。

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发射火的助燃剂,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该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不一致。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霓虹灯。

故该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一致。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和永和用途分析判断。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各种气体的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答案】D
【解析】解: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存放O2,集气瓶应正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厨房中闻到饭菜香气味,是因为饭菜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饭菜的香味,故选项解释错误。

B、给自行车胎打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氧化汞受热分解的本质是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汞。

故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是不可分。

由此还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只分子,还有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化学变化的实质,掌握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此题的考查方向。

7.【答案】D
【解析】解:A、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氧气属于单质,故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错误;
B、混合物中不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例如白磷和红磷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有磷元素,故错误;
C、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氢气,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8:1,故错误;
D、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而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二者分子的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正确。

故选:D。

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混合物的概念进行解答。

C、根据根据电解水生成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的概念进行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化合价知识、混合物的概念、电解水、分子的概念的理解。

【解析】解: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x+(−2)=0,则x=+1;故错误;
B.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次氯酸钠由三种元素组成,故错误;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故正确;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知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故错误。

故选:C。

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B.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解分析解答;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相对分子的质量,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能力及对氧化物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9.【答案】B
【解析】解:A、x=9+2+22+1−21−6−2=5,反应后AC质量减小,是反应物,D质量增大,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AC反应生成D,D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B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参加反应的C物质和生成的D物质的质量比为:(22−6):(21−1)=4:5,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
的基础。

10.【答案】C
【解析】解:A.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所以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错误;
B.从瓶内气压达到最高点直至t2时刻,瓶内温度由低到高,然后慢慢降低至室温,故错误;
×100%=20%,C.通过t2时刻瓶内的气压值,可以计算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00−80
100
故正确;
D.t3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瓶内气压又显著增加,其原因是液体进入瓶内后,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导致气压显著增大,而不是由温度升高造成的。

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白磷燃烧产物的状态来分析;
B.根据白磷燃烧放热来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实验温度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瓶内来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1.【答案】2CO23Hg 4H+Fe3O41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S2−
【解析】解:(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2CO2;
(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个汞原子表示为3Hg;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个氢离子表示为4H+;
(4)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是是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5)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Fe2+中右上角数字“2”的意义是1个亚铁离子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6)中质子数为16,电子数为18,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表示为S2−。

故答案为:(1)2CO2;
(2)3Hg;
(3)4H+;
(4)Fe3O4;
(5)1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6)S2−。

(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

(5)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6)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答案】A E 活泼Mg2+Cl−三O2−或F−或Ne或Na+或Al3+或OH−或NH4+
【解析】解:(1)由元素的定义可知,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由结构示意图可知,A 和E的核内的质子数是17,都属于氯元素;故答案为:A;E;
(2)图中D微粒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化学性质活泼;故答案为:活泼;
(3)由于阳离子的质子数大于核外的电子数,所以,图中表示的阳离子的是B,核内质子是12,失去两个电子,离子中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符号为:Mg2+由于阴离子的质子数小于核外的电子数,所以,由E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是17,核外的电子数是18,E为阴离子,符号为:Cl−;故答案为:Mg2+;Cl−;
(4)图中B核电荷数为1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有3层电子层,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
故图中B表示的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故答案为:三;
(5)B微粒具有10个电子数,与B微粒具有相同电子数的微粒的化学符号有O2−、F−、Ne、Na+、Al3+、OH−、NH4+;故答案为:O2−或F−或Ne或Na+或Al3+或OH−或NH4+。

(1)根据元素的定义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进行分析;
(3)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质了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进行分析;
(4)根据原子中电子层数=周期数进行分析;
(5)根据微粒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

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3.【答案】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⑨⑩⑤⑦⑨②③④
【解析】解::①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⑥人呼出的气体含有水蒸气、二氧化氮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⑧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②二氧化碳、③五氧化二磷、④冰水混合物、⑤氯气、⑦铁粉、⑨液氧;⑩碳酸铵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⑤氯气、⑦铁粉、⑨液氧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②二氧化碳、③五氧化二磷、④冰水混合物都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故填: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⑨⑩;⑤⑦⑨;②③④。

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元素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14.【答案】H2O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和喷灌过滤漏斗玻璃棒元素肥皂水
【解析】解:(1)水的化学式为H2O;
(2)干枯的池塘时时散发着恶臭,你能闻到臭味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
(3)节约用水的做法: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和喷灌或生活中一水多用等;
(4)对含碎菜叶、泥沙等的生活用水,采用过滤操作后,可再利用于冲厕所、浇花等,
此操作用到的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5)排放含磷洗衣粉的污水可造成水质恶化,这里的“磷”是指元素;
(6)常用肥皂水来检验硬水和软水。

故答案为:
(1)H2O;
(2)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
(3)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和喷灌(或生活中一水多用等);
(4)过滤;漏斗;玻璃棒;
(5)元素;
(6)肥皂水。

(1)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
(3)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进行分析;
(4)根据过滤的特点、所用仪器进行分析;
(5)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
(6)根据生活中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比较广,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15.【答案】H2O2MnO2H2酸雨2H
2O−
 通电 
2H2↑+O2↑S+O2−
 点燃 
SO2
【解析】解:(1)A—G七种物质关系如图,其中A和C都是无色液体,B是黑色固体,F在D中燃烧可以看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所以F是硫,D是氧气,液体C通电会生成氧气,所以C是水,E是氢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二氧化锰,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H2O2;B是MnO2;E是H2;
(2)物质G排放过多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酸雨;
(3)②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
2O−
 通电 
2H2↑+O2↑;
③是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
2

 点燃 
SO2。

故答案为:(1)H2O2;MnO2;H2;
(2)酸雨;
(3)②2H 2O
− 通电 2H 2↑+O 2↑; ③S +O 2−
 点燃 SO 2。

根据A—G 七种物质关系如图,其中A 和C 都是无色液体,B 是黑色固体,F 在D 中燃烧可以看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所以F 是硫,D 是氧气,液体C 通电会生成氧气,所以C 是水,E 是氢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 是过氧化氢溶液,B 是二氧化锰,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6.【答案】长颈漏斗 锥形瓶 2KMnO 4
− △ K 2MnO 4+MnO 2+O 2↑ 分解反应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2H 2O 2
− MnO 2
2H 2O +O 2↑ B C 【解析】解:(1)a 是长颈漏斗,b 是锥形瓶。

(2)A 装置适合固体加热的反应,有棉花,所以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 4−
△ K 2MnO 4+
MnO 2+O 2↑,该反应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符号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要加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B 装置适合固液不加热的反应,所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 MnO 2 2H 2O +O 2↑。

(3)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该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型,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选B ,乙炔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选C 。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锥形瓶;
(2)2KMnO 4−
△ K 2MnO 4+MnO 2+O 2↑;分解反应;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
导管;2H 2O 2

 MnO 2 2H 2O +O 2↑;
(3)B ;C 。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装置特点选择反应物,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根
据分解反应特点分析。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7.【答案】增大;减小;不变;实验一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氢气的质量;三;封闭
【解析】(1)实验一中,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而实验中没有称量反应物氧气的质量,从而导致反应后质量增大;实验二中,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氯化锌的质量+氢气的质量,而实验中没有称量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从而导致结果减小.实验三中,没有气体的参与与产生,故反应前后数值相等.
(2)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导致结果不守恒的原因是:实验一中漏掉了其中的反应物氧气,实验二中漏掉了生成物氢气,只比较了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所以从数值上得不出正确结论.
(3)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实验三反应前后数值相等.
(4)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要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须保证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与生成物,特别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故在密闭容器中实验是最可靠的.
答:(1)增大减小不变
(2)实验一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氢气的质量
(3)三
(4)封闭(孤立或与环境隔绝)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在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时,不可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镁燃烧的实验中,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而实验一只称量了反应物镁的质量而没有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从而导致实验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