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两地制造业发展动态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两地制造业发展动态比较分析
王军潘方勇
内容提要:本文从产业结构、区位熵及产业集群指数三个方面,分别对两地制造业的结构相似性、比较优势及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及动态比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关键词:成渝制造业结构比较建议
一、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将直接影响两地制造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及竞合战略。

产业结构相似性常用相关系数和相似系数进行衡量,本文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推荐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分别对2000年、2003年及2006年成渝两地制造业结构进行考察,动态分析两地制造业结构的相似性。

计算公式为:…………式(1)
S ij——两地结构(i与j)的相似系数;
X in——n部门在i国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X jn——n部门在j国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成渝两地制造业各行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动①
进一步根据表1数据,由式(1)可以得到成渝两地历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近些年成渝两地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不断提高,同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同成渝两地都提出要建设“三中心”(科技、商贸、金融)和“两枢纽”(交通、通信)的战略目标趋同有较大的关系。

二、区位熵比较
区位熵分析是评价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产业区位熵作为衡量区域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定量指标,可以说明在区域分工中某一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产业区域化的比较,从而呈现出区域分工基本格局及区域比较优势的方向。

某地区A产业增加值/该地区全部产业增加值
区位商(LQ)=………式(2)
全国A产业增加值/全国全部产业增加值
一般说来,LQ>1,表明A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该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

LQ=1时,表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

LQ<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具有相对劣势,需要从区域外引进该产业或者输入A产业的产品满足区域内的需要。

根据区位熵的内涵,采用式(2)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别对2000年、2003年及2006年成渝两地制造业29个行业的区位熵进行了考察(见表3),分析研判两地制造业比较优势。

从静态看,根据现有区位熵值来判断某产业比较优势的强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较强(LQ>1)和较弱(LQ<1)。

从动态看,根据区位熵变动情况,判断某产业在考察期内的比较优势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增强、平稳、减弱。

由此,从静态和动态双维度考察,可以出现六种类型:类型Ⅰ(较强,增强)、类型Ⅱ(较强,平稳)、类型Ⅲ(较强,减弱)、类型Ⅳ(较弱,增强)、类型Ⅴ(较弱,平稳)、类型Ⅵ(较弱,减弱)。

由于历年区位熵值变动较为复杂,不一定呈现递增、递减或完全一致,因此在考察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调整。

(见表4)
从区位熵类型看,成都制造业六种类型均有出现,整体比较优势增强趋势明显,属于类型Ⅰ和类型Ⅳ的产业达到12个,属于类型Ⅱ的产业达到7个,这三类产业数量达到19个,占制造业总数的65%。

重庆制造业六种类型也均有出现,但与成都明显不同的是,一方面重庆部分制造业集聚优势相当明显,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06年区位熵达到5.49;另一方面,具有明显集聚优势且不断增强的产业数量较少,属于类型Ⅰ的仅有3个产业,大部分产业属于类型Ⅵ,即静态看现有比较优势较弱,动态看比较优势呈减弱趋势,从2003-2006年,属于类型Ⅵ的产业数量达到19个,超过制造业半数。

表5:重庆制造业各产业比较优势静态与动态分布
从区位熵差距看,2006年成都市制造业LQ值高于重庆的有23个行业,低于重庆的有6个行业,但成都制造业没有在全国比较优势非常突出的行业,区位熵最大的医药制造业也仅为3.71,而同期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熵达到5.49,比较优势相当明显。

三、产业集聚指数比较
产业集聚指数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动态指标,假定考察周期为(0,t),有n个产业m个地区,j地区产业i在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分别为和,同期全国产业i在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分别为和,则考察期内j地区产业i的集聚指数Aijt为:
……………………..式(3)式(3)中,为考察期内j地区产业i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考察期内全国产业i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

显然,当
≥0时,表明产业在全国仍然处于成长阶段;如果≥1,则表示产业i向j地区集聚,该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j地区产业i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显著;如果0≤≤1,则表示产业尽管在j地区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如果<0,说明j地区的产业i已出现了萎缩。

当<0时,表明产业i在全国出现衰退,如果<0,则表示产业i在j地区仍然在增长,该产业在j地区存在比较优势;如果>0,即也小于0,表明产业i在j地区也出现了衰退。

进一步,采用式(3)对成渝两地29个制造业各产业集聚指数进行分析测算,测算结果见表6。

根据产业集聚指数值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地区产业集群分为四种类型:快速发展(≥2.5)、较快发展(1.5≤<2.5)、平稳发展(1≤<1.5)、缓慢发展(<1)。

由表6测算结果,成渝两地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分别为5个和2个,较快发展的产业均为3个,平稳发展的产业分别为13个和9个,缓慢发展的产业分别为8个和15个。

从具体产业看,近几年成都快速发展的产业集群大部分为轻工业,而成都当前确定的六大重点产业基本属于平稳发展,仅比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稍快些,速度优势不明显。

重庆发展速度较快的产业集群与成都类似,也大部分为轻工业,主要集中在家具、
鞋帽、皮革,及石油加工等部分重工业。

另一方面,虽然重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管是比重还是区位熵都较高,但其集群发展速度并不快,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四、结论与建议
前面我们分别从产业结构、区位熵及产业集群指数三个层次,对成渝两地制造业的结构相似性、比较优势及产业集聚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中基本可以看出两地制造业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速度及发展潜力,这为深入研究两地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这些分析研究我们对两地制造业发展提出以下初步结论与建议供商榷。

(一)结论
1、从两地制造业结构来看。

首先,两地制造业结构具有较高相似性,且呈不断增强的趋势,意味着成渝两地制造业发展将进入一种新的竞合状态。

在这种态势下,如何在区域发展中,特别是成渝两地特殊的人文地理关系作用中,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应给予高度关注。

其次,成渝两地制造业结构的优劣势均较明显。

成都的结构较完整,而且发展平稳,表明基础较好,结构相对稳定,但资源和力量较为分散,重点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也很难形成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大集团。

而重庆的制造业集群优势较为明显,大企业大集团较多,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引起关注。

2、结合区位熵和产业集聚指数比较分析来看。

一方面,重庆市除了交通设备制造业区位熵达到5.49,成都市医药制造业区位熵达到3.71外,两地均尚未在全国制造业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较突出的产业。

另一方面,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还处于培育和推动阶段,在全国尚无明显的领先优势。

通过近些年的大力培育和支持,成都市确定的六大重点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发展速度要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重庆市确定的五大重点产业,虽然部分产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和区位熵均较高,但发展速度较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因此两地加快制造业特别是相对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的任务很重。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两地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和规划。

即要深入研究成渝两地制造业发展基础、条件现状及未来趋势,也要研究国际国内制造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特点、规律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成渝经济区的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构建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

2、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产业西移的契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构建新型的竞争合作发展格局,共同培育和建设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一是充分发挥成渝两地老工业基地的潜力,打造中国西部汽摩之都,大力发展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和基础机械制造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是整合两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研发资源,形成研发实力,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建成国内一流、设备先进、规模强大的生物工程和现代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是成渝经济区天然气石油矿产资源丰富,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重点打造国家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和冶金建材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