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原文翻译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万章章句上·第五节》原⽂翻译解析
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万章⽈:“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否。
天⼦不能以天下与⼈。
”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天与之。
”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否。
天不⾔,以⾏与事⽰之⽽已矣。
”
⽈:“以⾏与事⽰之者如之何?”⽈:“天⼦能荐⼈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于天⼦,不能使天⼦与之诸侯;⼤夫能荐⼈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夫。
昔者尧荐舜于天⽽天受之,暴之于民⽽民受之,故⽈:天不⾔,以⾏与事⽰之⽽已矣。
”⽈:“敢问荐之于天⽽天受之,暴之于民⽽民受之,如何?”
⽈:“使之主祭⽽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与之,故⽈:天⼦不能以天下与⼈。
舜相尧⼆⼗有⼋载,⾮⼈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讴歌舜,故⽈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位焉。
⽽居尧之宫,逼尧之⼦,是篡也,⾮天与也。
太誓⽈:‘天视⾃我民视,天听⾃我民听’,此之谓也。
”
译⽂
万章问:“尧把天下交给舜,有这回事吗?”
孟⼦说:“不,天⼦不能把天下交给他⼈。
”
万章说:“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给他的呢?”
孟⼦说:“是上天给他的。
”
万章说:“上天把天下交给他,是谆谆教导命令他的吗?”
孟⼦说:“不,上天不说话,是⽤⾏为和事实来⽰意⽽已。
”
万章说:“⽤⾏为和事实来⽰意,是怎么回事呢?”
孟⼦说:“天⼦能向上天推荐⼈,却不能叫天把天下交给⼈;诸侯能向天⼦推荐⼈,却不能叫天⼦让他做诸侯;⼤夫能向诸侯推荐⼈,却不能叫诸侯让他做⼤夫。
从前,尧将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将他公开向⽼百姓介绍,⽼百姓接受了;所以说,上天不说话,只是⽤⾏为和事实来⽰意⽽已。
”
万章说:“冒味地请问,向上天推荐,⽽上天接受了;向⽼百姓介绍,⽼百姓也接受了,这怎么样说?”
孟⼦说:“尧派舜主持祭祀仪式,⼀切神灵都来享⽤,这是上天接受了;派舜主持政事,⽽政事治理井井有条,⽼百姓都安居乐业,这就是民众接受了。
是上天把天下交给舜,是⼈民把天下交给舜,所以说,天⼦不能把天下交给他⼈。
舜辅佐尧⼆⼗⼋年,这不是单凭⼈⼒就能做到的,这有上天的⼒量。
尧去世,三年服丧后,舜避开尧的⼉⼦⼀直到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拜天⼦,不去见尧的⼉⼦⽽去拜见舜;打官司的⼈,不去见尧的⼉⼦⽽去拜见舜;歌颂的⼈,不歌颂尧的⼉⼦⽽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
这之后舜才回到中原,继承天⼦之位。
如果居住尧的宫殿,逼迫尧的⼉⼦,就是篡夺,⽽不是上天给的了。
《尚书·泰誓》上说:‘上天所看见的来⾃于⼈民所看见的,上天所听见的来⾃于⼈民所听见的。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注释
相:《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
”《书·⼤诰》:“周公相成王。
”《诗"⼤雅"⽣民》:“有相之道。
”《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论语·卫灵公》:“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季⽒》:“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韵·漾韵》:“相,扶也。
”《集韵·漾韵》:“相,助也。
”这⾥⽤为辅佐、扶助之意。
读解
正因为舜有孝顺⽗母的最佳⾏为⽅式,才得到尧的推荐和⽼百姓的认可,⽽尧的⼉⼦没有孝顺⽗母的最佳⾏为⽅式,所以得不到尧的推荐和上天的认可以及⽼百姓的认可。
因为,所谓上天的认可,是上天所看见的来⾃于⼈民所看见的,上天所听见的来⾃于⼈民所听见的,因此⼈民实际上就代表了上天。
⽽⼈民认可什么呢?是认可只顾⾃⼰贪淫享受的⼈呢?还是认可以天下为公的⼈?⽽⼈民的认可,就来⾃于这个⼈的⾏为⽅式!有好的⾏为⽅式,⼈民就会认可,有不好的⾏为⽅式,⼈民就不认可。
所以,想要得到⼈民的认可,⾃⼰就要谨⾔慎⾏,选择最佳⾏为⽅式,才能得到⼈民的承认!这就是孟⼦就⾏为⽅式的后果问题与万章所探讨的。
解析
君权谁授?
按照⼀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代的君权是由上⼀代的天⼦授与的。
这也就是孟⼦的学⽣万章的看法。
可孟⼦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样的回答,认为天⼦个⼈并没有权⼒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百姓)才有这个权⼒。
很明显,孟⼦是脚跨上下两个⽅⾯,⼀只脚跨在上天,有“君权神授”的神秘⾊彩;另⼀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
⽽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
所谓“究天⼈之际”,研究天与⼈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问题,⽽孟⼦在这⾥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度来进⾏的,也算是⼀个重要的课题罢。
事实上,孟⼦在这⾥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不如说强调“民”的⼀⽅⾯更为贴切。
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怄歌舜”。
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
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我民视,天听⾃我民听。
”不也⼀⽅⾯说明了“天⼈之际”的密切联系,另⼀⽅⾯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民意”吗?
可见,孟⼦的政治学说⾥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个⼈所授,即便你是伟⼤如尧,也没有那样⼤的权⼒。
⽂章来源:/juan/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