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
【课前准备】
1、搜集作者苏轼的基本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预习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

【新课讲授】
(一)导入新课(屏幕显示一轮明月,轻音乐配乐)教师描绘渲染,引入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天上的这一轮圆月,引起我们的许多遐思,让我们想到千里婵娟的旷达,想到小楼吹笙的浪漫,想到芦花生处的温馨,想到积水空明的纯净,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月亮是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对象,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爱月、咏月的旷世奇才——苏轼,一起来叩问月亮,叩问人生。

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读课题《水调歌头》(板书)。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诵读诗文,培养感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种方式,借助多种新媒体技术,诵读理解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悟词中蕴含的哲理,激发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体会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意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体会诗词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知人论世,朗诵课文
1、回忆有关苏轼的有关资料,明确其地位,教师利用一体机的放大镜功能归纳总结。

a、明确苏轼的基本常识。

b、明确苏轼的一生沉浮。

c、明确苏轼的儒道释结合的思想。

d、明确诗词书画的成就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由苏轼的号东坡居士引出文学史其他几位居士,让学生做练习-直线连接。

苏轼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大师,至今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下面我们走进这位巨匠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

2、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听读,并根据提示的朗读要点进行自由诵读,注意节奏、语速、重音等。

3、师生分句朗读,师生评价。

(四)对话大师,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译读全词。

可以利用平板解决疑难字词。

(师在巡视中有意识地问问学生翻译中有什么问题,及时解决)利用新媒体技术-小组PK,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文言词语的含义。

(五)探究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交流,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问题:
A由文中才小序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B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C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合作探究,用“明月是苏轼的”这个句式说话,利用移动站台展示学生成果交流,评价。

3、体会诗词风格,属于婉约派还是豪放派,引导学生总结发言,利用观点云功能分享学生成果。

(六)拓展阅读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那么,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什么景物上?明确:明月充分体现了作者是一位爱月、咏月的旷世奇才。

当然,这样的奇才古代还有一位——李白,下面大家对比阅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利用幕布功能展示重点内容启发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自己与明月相伴,与身影独舞,写出了自己的孤独,表现作者官场失意,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独以及孤傲,体现了作者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七)能力迁移请同学们使用翻翻卡功能拓展练习,让学生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

(八)课堂总结,利用抢答功能完成测试题的练习反馈。

(九)唱读欣赏
1、多媒体显示 Flash《但愿人长久》,学生欣赏、品味。

2.、显示字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情景中结束本课。

结束语:同学们。

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面对人生的坎坷不平,我们要学习苏轼的乐观,面对人生的荆棘密布,我们要学习苏轼的旷达。

最后,老师因极爱这首词,也即兴创作了一首和大家共勉。

【布置作业】
1、试着用舒缓悠长的曲调唱唱这首词。

背诵,并默写在摘抄笔记上
2、引用古诗句填空。

夜空中那一轮明月,勾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尽情思:有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无比惆怅,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一堂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观摩课,我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沐坤科技的智慧黑板 3.0软件,使用了大量的新媒体技术。

比如在了解作者环节使用了文学常识知识连线,高效反馈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及时纠错。

在译读课文环节运用了小组知识 PK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利用游戏的方式学习,寓教于乐,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积累了重要的词语含义和用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品读课文的环节,设置了三个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片段,一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平板上书写看法,另一个是利用观点云收集学生的见解,再一个就是利用全班练习师生互动落实教学目标。

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大程度上扩充课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对于教学重点的解决和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特别是对明月意象的理解以及诗歌风格的把握,都让学生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高度。

当然这种深入文本的理解也为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及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铺平了道路。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师生都感觉耳目一新,使教学和高科技相互结合,教学环节衔接更加流畅,同时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反馈及时高效,课容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充,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少
慢费差的落后现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的改革和突破。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平板的书写功能的改进,发表观点字数的限制,课堂互动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对学生选择题的反馈高效,但是对学生书写的内容反馈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亟需改进的地方。

尽管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优点,但是课本依然是我们的主阵地,拿起课本,阅读经典是我们永远不能改变的学习形式,一切的高科技都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绝对不能让它们喧宾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