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期中考试试卷
广东培正学院20 -20 学年度第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生学号考生姓名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层次(本/专科)卷考试时间分钟考试形式卷(开/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30 分。
)
1.哲学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2.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
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B )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C )
A.普遍性
B.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4.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B )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大意识具有主观性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6.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 )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9.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B )(1分)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10.真理是:( D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11.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
调的是:( B )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诚信考试
沉着应考杜绝违纪
12.“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 D )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13.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B )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5.经济基础是指:( A )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哲学都是:( ABC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C.具有历史性的意识形态
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BC )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BD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4.“画饼不能充饥”的哲学道理是:( BC )
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D.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BC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实事求是”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有:( ABCD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ABC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10.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BCD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
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三、辨析题(每小题 5分,共 10分)
1.认识是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答案:错误。
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2.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是基本的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它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基于计算机网络而建立的关系体现了当今时代人们之间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12分)
1.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答案:从意识的起源看: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第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
意识的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对象与内容看:第一,意识首先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第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答案: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历史中,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材料1: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称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10分)
答案:(1)材料1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
它夸大了主观精神地位和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他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
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
2.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2。
答案:(1)材料1和材料2 的观点是不同的。
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材料2则
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
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
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