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第二部分(精华)宏利巨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第二部分(精华)
宏利巨献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第二部分(精华)宏利巨献
综合论述题
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4.论述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特色。
5.论述《俄底浦斯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6.论述但丁在《神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两重性。
7.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8.分析夏洛克的艺术形象。
9.分析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
10.论述答尔丢夫的艺术形象。
11.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12.论述《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13.分析《恰尔德哈罗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年。
14.论述《悲惨世界》的主题内容。
15.论述奥涅金这一形象。
16.论述《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17.分析于连的艺术形象。
18.论述《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19.分析拉斯蒂涅的艺术形象。
20、分析高老头的艺术形象。
21.论述《欧也妮葛朗台》的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
22.论述《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23.分析《死魂灵》中乞乞科夫和五个地主的形象特点。
24.论述《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艺术形象。
25.以《卡拉玛佐夫兄弟》为例,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复调”思想特征。
26.论述苔丝的艺术形象,兼论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
27.分析聂赫伯朵夫的艺术形象。
28.分析安娜的艺术形象。
29.论述《玩偶之家》的思想主题及艺术特色。
30.论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思想。
31.分析葛利高里的艺术形象。
32.分析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艺术形象。
33.论述桑提亚哥的艺术形象。
34.论述《永别了,武器》的思想意义。
35.论述《荒原》的象征寓意。
36.论述《四个四重奏》的宗教哲学意义。
37.以《城堡》为例,论述卡夫卡作品的主题意义。
38.论述《尤利西斯》的主题内容及艺术手法。
39.以<死无葬身之地>为例,论述萨特"境遇剧"的特色.40.论述《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41.论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艺术特色。
42.论述《百年孤独》的思想艺术特色。
43.论述《旧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4.论述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艺术形象。
45.论述迦梨陀娑的创作特点。
46.分析光源氏和紫上的人物形象。
47.论述〈一千
零一夜〉的艺术特色
48.论述〈蔷薇园〉的主题思想。
49.论述《我是猫》的思想特点。
50.分析戈拉的艺术形象及小说艺术特色。
51.论述《戈丹》的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
52.论述《雪国》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53.论述马哈福兹《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4论述《高老头》中拉
斯蒂涅的“学习时代”。
55试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原因。
56.论述《永别了,武器》的思想意义。
1.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第一次愤怒,是出于正义与阿伽门农争吵,并为了部落利益将自己的女奴交给阿伽门农,但未能消气怒而退出战场。
第二次愤怒是在自己的好友帕克洛特罗斯阵亡后,希腊联军也到了危急关头,阿喀琉斯一方面为朋友悲痛,另一方面也出于大局利益,摈弃前嫌,重新回到战场,杀死特洛亚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转败为胜。
阿喀琉斯的性格比较丰富,除了上述特点,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
在海上漂泊期间,凭着他的无穷智慧,闯过一道道难关,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漂泊中不但有艰险,而且还有荣华
富贵、美女的诱,惑,但都动摇不了他一心返乡的决心。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假扮乞丐刺探家中实情,在设计杀死那些求婚者之后,又将不忠于他的奴隶割耳削鼻以泄私愤。
另外,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
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
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
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4.
荷马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两部史诗中所发生的故事,分别跨度10年,但它不采取全面铺叙的模式,不是从头到尾的描写战争和漂泊过程,而是截取其最后最富于表现力的场面和情节,使史诗精炼、集中,很有凝聚力。
《伊
利昂纪》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部情节,只写10年战争最后一年51天田发生的故事,希腊联军由于阿喀琉斯的退出与杀回,一败一胜,全;结束,这样的布局构思有利于突出阿喀琉斯冠盖群雄的英雄形象,有利于突出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将奥德修斯10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和家中斗争凝缩在最后的40天之内,其余的情节皆由回忆来表现,这就使很散漫的两条线索变得线条清晰而集中。
5.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这部剧作取材于希腊神话有关忒拜王室的传说,主人公俄底浦斯由于从小被神示将犯“杀父娶母”之罪,先是被忒拜父母扔到荒野,后又逃出收养他的克任托斯宫廷,最终落人命运的圈套:途中失手杀死的老人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忒拜城的老国王,因为民除害当上新国王娶的王后又恰是他的母亲。
悲剧从16年后忒拜城遭受瘟疫写起,神示说杀死老国王的凶手还在,因此天降灾祸。
俄底浦斯决心找出凶手,解除国难。
但他追查到最后,却发现凶手正是自己,便刺瞎双眼,自我流放。
这是一出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一方面,俄底浦斯作为国王,诚实正直,智勇双全,能够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个人,为了遵循高尚的道德伦理准则,竭力反抗命运的诅咒;另一方面,命运却以其不可理喻、不可逃脱的巨大力量,死死笼罩住俄底浦斯,最终毁灭了他。
在这种冲突中,表现了悲剧主人公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德,表达了人类面对厄运不懈抗争的崇高
精神。
《俄底浦斯王》结构精巧,布局严密巧妙,一环扣一环。
剧作家从追查凶手开始,展现出一个个重要事件,前国王被人杀死的地点,报信人证明他与科任托斯国王无血缘关系,仆人说出当年婴儿的来历,等等,每一个事件都在“事与愿违”中走向真相。
俄底浦斯本想为民除害,却除到自己头上;本想追查出凶手以证实自己对神
谕的解脱,却偏偏证明了自己已经一步步实践了神谕。
这种严密、紧凑、自然的结构,很好地展现了尖锐的冲突,使悲剧效果更加突出。
因此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6.但丁生于中世纪后期,新时代的萌芽已在崇尚古代文学的时尚中长出。
一方面是10个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的浸透和培育,使但丁在总体上
不可能全部超出旧时代的框架;另一方面则是古希腊罗马的知识和智慧,在人性层面形成启蒙。
但丁在《神曲》中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其世界观的两重性。
从两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看,维吉尔是异教徒,代表着新时代古代文化复兴的方向,但丁一方面按照基督教的价值观,将他放在地狱第一圈,等候判决,另一方面,却又让他作为自己的导师,引导自己游历地狱与炼狱,走出迷津;贝亚特丽齐本是人间女子,是但丁的世俗之爱,而且由于这种爱的不可得而使但丁痛苦万分,《神曲》中她却被但丁变成圣母,通体发光,导引着他们的感情由人间走向天堂,变为圣爱,
使他的灵魂得以到达至善完美的境界。
因此,维吉尔和贝亚特丽齐成为但丁思想中新旧两个方面融合的最好载体。
具体到三界中居住者的选择与安排,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但丁的矛盾心理,如他一方面同情一对恋人的不幸,一方面又按照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受罚等。
而在整体上,但丁本是作为一个人借助理性的力量反思、清理自己的灵魂,以期到达光明之境,却又将这种过程嵌在基督教的框架中,本身即表示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矛盾情境。
因此恩格斯评价但厂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7.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其喜剧性:由于读骑士小说入迷,便身体力行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把风车当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绵羊当作恶人的军队,总之,一切在他眼里都变成奇景险境。
而他,则自认为是一个著名骑士,要扫尽天下不平,便一路冲杀过去,结果伤痕累累。
这种荒唐行为使他成了一个滑稽的喜剧性人物。
另一方面,当不涉及骑士之道时,他又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路,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战争观念到教育文艺等,都有一套见解,广泛地涉及了人文主义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如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同情下层民众等等。
也正是具备这种高尚的理想,才可能将消除天下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才可能不顾性命危险单枪匹马见义勇为。
但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主观愿望和客观现
实脱节,常常害人害己,这是其悲剧性的一面。
从本质上看,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形象,这种复杂的典型性使他成了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8.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他是一个高利贷者,集贪婪、吝啬、狡猾和残酷于一身,视金钱如命,浑身散发着
铜臭。
他对待女儿和对待仆人一样吝啬,独生女儿与人私奔,他痛不欲生,是因为女儿带走了珠宝和金钱。
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息”,妨碍了他赚钱,他怀恨在心,借机报复,设下“一磅肉”的诡计,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地钻法律的空子,欲置安东尼奥7死地,这是他作为邪恶的一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夏洛克是gC太人,在一个基督徒的环境中备受歧视,这种境况也积聚了他对基督徒安东尼奥的仇恨,因此在法庭上发出“难道犹太人不是人吗?”的责问,使他具备了某些受害人的意味,在人们对他的本质性厌恶中,加进了某种程度的同情。
因此夏洛克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这种复杂性使他成为莎土比亚戏剧中三大艺术典型之一(哈姆雷特、福斯塔夫、夏洛克)。
9.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他是丹麦王子,曾在代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受教育,接受了许多人文主义新思想观念。
他对人、对世界都有美好的看法,
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幅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因此他对人平等,珍视友谊与爱情。
然而家庭的变故接踵而来,父亲暴死,母亲乱伦,朋友作了密探,情人成了仇人的工具,朝臣们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本来围绕着他的和谐美好环境一下子沦为黑暗,友谊、爱情、德行、忠诚全部变色。
巨大的灾难击落了温情脉脉的面纱,社会现实的丑恶涌现面前,诸如“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虐待,法庭拖延,衙门横暴”等等。
因此他感到世界原本是一座监狱,而丹麦是最坏的一间,感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落到他肩上的,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哈姆雷特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者,理想的幻灭使他陷于沉重的思考,他面对的又是强大的恶势力,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重整乾坤,都相当艰难,于是造成他行动的“延宕”。
他精神抑郁,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的精神危机。
而且他始终是孤军奋战,不相信群众的力量,最终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剧既有个人性格的因素,又有时代的局限性,其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代表了
一代人文主义的困境,因此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0.答尔丢夫是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了富商奥尔恭的信任,混进奥尔恭家里充当良心导师。
奥尔恭将他奉若圣徒,为表达自己的信任与崇敬,不仅每天供养着他,
不断地送他钱财,还将自己的政治秘密交付与他,将女儿许配给他,
最后把家产全部赠给答尔丢夫。
而所有这一切正是答尔丢夫的目的。
等到奥尔恭醒悟过来认清其真实嘴脸时,答尔丢夫却以其政治秘声欲置奥尔恭于死地,以维护自己骗到手的财产,露出了他的凶残本性。
答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职业的宗教骗子。
他的手段是假虔诚,一边贪食、贪色、贪财,一边嘴里说着最为圣洁的言辞。
当时的法国教士假仁假义、口是心非,已成普遍现象,答丢尔夫集中体现了这种伪善的恶习。
因此当该剧演出后,不少宗教人士被对号入座,于是顽固势力出面施加压力,使《伪君子》禁演多年。
这是剧作的现实性。
从艺术角度来看,莫里哀运用了高度概括的喜剧化手法,将一种伪善丑态推到极致,因此“答尔丢夫”已经成为“伪善者”、“伪君子”的同义语。
他是莫里哀创作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11这一生的痛苦曲折经历中,浮士德表现出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在他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他生命饱满,感受丰富,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失败磨砺他的意志,内心不断生出的种种意愿使其精力旺盛,永远开拓。
:这种永远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气这正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
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也是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向前的象征。
另一方面,浮士德形象中又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弱点和错失所淹没,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的里程。
梅非斯特正是前者的象征,是情欲和恶的化身,;玩世不恭,寡廉鲜耻;浮土德精神则是后者在和前者的对立斗争中,不断获得完善。
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歌德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表明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的形象具有不朽的意义。
“浮士德精神”显示了世界和人类在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超越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表达了一个人在
与外界的冲突中,尽管会有失败和灾难,尽管会有错误与迷失,但只要永远求索开拓,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而这种追求过程本身体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
12.《浮士德》作为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首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和结合使用,这是诗剧的
重要特征。
诗剧中的瓦格纳形象、玛甘泪形象,“城门之前”一场的城郊节日生活情景,乱七八糟的学术界及乌烟瘴气的“紫金城”等描绘,基本是现实主义的;而“瓦尔普斯之夜”、远古希腊
的旅行、海伦形象及其种种生活故事、填海场景等,又都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
浮士德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既有符合现实的事件,现实的环境,如书斋中的迷惘、情欲的诱惑、立志干大事业等,又有幻想的情节,虚构的环境如和魔鬼的订约、返老还童、对海伦的迷恋等。
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活,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交织出一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从艺术结构上看:第一部从开阔的夭界到狭隘的书斋,逐次展现出开朗的市民生活、―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庸俗嘈杂的小酒店、优美娴静的爱情生活;第二部从光明灿烂的大自然而到混乱的“紫金城”,逐次展现清明典雅的古希腊,叛乱四起的没落帝国、和平劳动的理想之邦;歌德就这样运用对比的结构形式,展开情节来突出浮士德精神的发展及其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
从人物的关系看,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瓦格纳、玛甘泪都处于对比之中,瓦格纳的学究性、术士性,梅非斯特的否定性、虚无性,玛甘泪的市民情趣等,在与浮土德的关系运演中更加突出了浮士德精神。
第三,辛辣的讽刺和隐晦的象征,也是诗剧的重要表现手法。
有嬉戏性评述,有滑稽歌谣,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某种抽象思想外形化,还有人造人、魔女之厨等等,诗人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作品丰富多彩,斑斓多姿,既有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嘲讽批判,同时又建构了广阔深邃的意义空间。
13.《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拜伦的一部长诗,涉及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全诗共分四章:第一章描写了西班牙人民的苦难,用西班牙英雄的光荣历史来激励人民反抗法国侵略者,塑造了“西班牙女主郎”这一女英雄形象,表现了反对侵略的主题。
第二章写哈罗德在希腊的见闻。
当时希腊人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诗人回忆希腊辉煌的历史,古今对比,希望希腊人奋起反抗。
第三章写在比利时、瑞士的观
感,评述拿破仑的是非功过,追忆法国大革命,缅怀伏尔泰和卢梭,,讴歌自由精神。
第四章对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以高昂的自由信念鼓励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实现民族独立。
总之,全诗贯穿着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对被奴役人民的深深同情,反对侵略,反对暴政,歌颂民族解放是其主旋律,因此被
誉为“抒情史诗”。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艺术特点鲜明。
首先,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诗作实际包含着哈罗德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哈罗德是拜伦消极思想的体现,厌世、孤傲、浓重的贵族气,深怀忧伤和冷漠,正试图在远途旅行中寻求解脱,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他的游历线索构成诗作的表层结构;另一个形象则是拜伦思想中积极一面的体现。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抒发议论,表现对政治、哲学和艺术的见解,同时也表达他对伪善、虚假的厌恶,表现其反抗侵略、专制,向往自由美好的精神追求和
叛逆性格。
这种深沉的感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把长诗的各部分联成整体。
其次…,诗作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议论为主,叙事为辅。
最后,作品的语言生动流畅,极富感情色彩,时而凝重朴实,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清新绮丽,时而色彩斑斓,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
14.《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内容丰实,结构宏伟,情节动人的长篇。
雨果在“作者序”中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为偷一块面包而被监禁19年,女工芳汀由于自己的天真善良,被骗失身,带着私生女受尽天下苦楚而死。
其女小珂赛特的悲惨遭遇,巴黎许多孤儿的悲惨处境等等,作者满怀同情地描绘了一个“悲惨世界”。
那么,面对这个悲惨世界,雨果开出了十分动人的人道主义药方;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良的化身,生活俭朴,济世救人,以其无边的仁慈和宽容,感化了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冉阿让经过内心的激烈动荡,最后变成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
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起点,开办工厂,兴建学校,创设救济储蓄金,在那里大家都拥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
冉阿让接过莫里哀的人道明灯,照亮了千方土地。
很明显,这是雨果博爱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十分动人,但同时也是一种幻想。
而且,冉阿让的仁慈行为最后还感化了制度秩序的
打手沙威,使其机器般冷漠的心肠最终良心发现。
但雨果的人道思
想还有其另一面。
小说中饱含激情地描写了共和党人的起义斗争,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献身精神,高尚的胸怀,这些感人的描写实际证明了革命和革命暴力的正义性。
在卷的《悲惨世界》中,这场起义虽是一个插曲,但足以表明雨果对不合理的专制制度的愤恨和正义感。
应该说,在大方向上,对革命的讴歌与其博爱思想
是一致的。
总之,《悲惨世界》表现了深厚广博的人道主义理想,鞭挞了社会罪恶。
作者幻想通过仁慈、博爱改造社会,表达了自己真挚的人道愿望。
15.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奥涅金出身上流贵族社会,受西欧启蒙思想影响,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倾向。
他还富于才智,品格和气质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但这种优秀的“教养”只能使他从容地应付上流社会的交际,却不能引导他找到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他厌烦上流社会的空洞无聊,想到乡村庄园中做点实际工作,但又无果而终。
他愤世嫉俗,痛恨腐朽、虚伪的现实社会,同时又非常脆弱,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他苦闷、彷惶、忧郁、痛苦,对人生失望而冷漠。
正是在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中,他遇见纯情而丰富的达吉雅娜。
诗人花很大篇幅描写这一段不幸的爱情故事。
因为在俄国贵族青年男女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