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安市东部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六安市东部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划
六安市东部新城倡导以水为载体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将水融入城市,通过对水系的梳理和整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安全、生态、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健康河流水系,打造“全国生态水利建设示范区”。

根据现状和规划水系的功能分析,提出“分区优化,雨洪调蓄,环形连通,河湖分离”的规划思路,供同类工程借鉴。

标签: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六安市东部新城
1、前言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大别山地区的商贸流通及旅游服务中心,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60km2,人口约60万人。

经多年发展建设,六安市城市面貌、区域经济环境、对外交通条件和自身实力有了很大改善。

随着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泛长三角经济圈”建设的相关举措,以及安徽省“合肥经济圈”的构建,六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六安市在第三次党代会上以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提出“东部新城”的宏伟设想。

六安市东部新城位于市区以东,距市区20km,规划面积315km2,规划人口规模45万人。

2、东部新城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东部新城地处江淮之间北部,属亚热带北部边缘的东亚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00mm,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时空分布不均。

规划区内水系主要包括:小(1)型水库2座,小(2)型水库6座,淠史杭灌区灌溉渠道5条,天然河道3条、排水沟2条,此外,区域内散布着小沟渠100余公里,塘坝400多口。

区域水系复杂,天然河流、人工渠道纵横交错,地形上岗冲相间,起伏多变,洪涝灾害频繁,长期以来未进行统一规划治理。

天然河道狭窄、行洪能力不足;灌溉渠道淤积严重,部分堤防断面、高程不足,存在渗漏、管涌等险情;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防汛管理设施欠缺;区域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建成区生产生活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造成河流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状况较好,但景观效果单一,随着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可避免。

为加快东部新城水利设施建设、给新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配套,开展规划区水利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3、东部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任务与目标
规划任务:全面调研规划区域的防洪排涝、灌溉蓄水及水生态环境现状,分
析存在问题,制定防洪、排涝、灌溉、蓄水及水生态环境工程规划方案,着力于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满足灌溉、蓄水要求,保护、修复和维持水生态系统健康,提供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

总体目标:以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以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新城为核心目标,倡导以水为载体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将水融入城市,创造出环境优美的滨水生态城市,通过对水系的梳理和整治,显著提高防洪排涝能力、配套完善灌溉蓄水工程、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安全、生态、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健康河流水系,打造“全国生态水利建设示范区”,以水生态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4、规划原则与技术路线
统筹性原则。

贯彻《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六安市东部新城总体规划》要求,科学统筹协调本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专业规划的关系。

研究水利设施与周边用地、游憩资源、交通网络之间的关系,明确定位。

在着力解决现有水利工程问题的同时,统筹规划区发展过程中的涉水问题;在确保解决防洪排涝、灌溉蓄水等传统水利问题的基础上,兼顾城市发展带来的水源保护、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等新问题。

系统性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景和区域的视角,审视六安东部新城水系的未来价值,整合现有资源,将水体、岸线、滨水空间作为整体,进行空间、功能的协调,防洪、排涝、治污、生态、景观、文化综合效益相统一,合理布局工程设施,使河流发挥其共有性及共享性,形成人水和谐的河流空间系统。

生态性原则。

发挥河流水系在城市生态格局中的作用,保护原生环境,避免开发建设对原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低碳、低冲击开发等理念为指导,采用适宜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完善东部新城生态空间结构。

特色性原则。

在定位、规划思路、实施策略等方面着重体现生态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建设富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生态水系景观。

管养并重原则。

科学高效管理是实现水系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河流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需要可靠、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

规划技术路线:以城市总体规划和东部新城总体规划为指引,打造安全、生态、经济和具有文化内涵的水利综合治理工程体系。

5、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5.1水系功能规划
规划区内现有水系包括天然河道、灌溉渠道、排水沟以及水库、水塘、湿地等。

根据现状水系承担功能、汇流特性分析,规划区水系总体划分为六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灌溉渠道生态廊道、河流风景走廊、湖泊生态区、湿地净化区、核心水景区、特色风貌水景区。

灌溉渠道生态廊道:依托主要灌溉渠道,是城市生态体系和绿色生命线,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水源,具有防洪排涝作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河流风景走廊:优化城市环境,纵向渗入城市组团,为市民创造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空间。

湖泊生态区:城市中人工(天然)面状水体,具有改善小气候、调节径流、储水蓄水和休闲娱乐的作用,与之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形成区域游憩核心,服务于辐射区内居民。

湿地净化区:在净化水质、蓄水、防洪、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保护堤岸和野生動植物栖息地、休闲旅游和科研教育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核心水景区:位于新城东部,是景观打造的核心区域,服务于新城核心组团,与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紧密结合,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感魅力,环境充满艺术美感和灵气,观水、亲水、嬉水、水剧场等多样化水景空间。

特色风貌水景区:结合规划水库、湿地等调蓄水面,渗入城市组团内部,打造服务周边社区的特色水景片区,包括工业雨水花园、观赏湿地等。

5.2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质目标
对于灌溉渠道,根据《六安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划控制范围内渠道水质较好,是城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Ⅲ类水水质标准。

对于河流水系,主要使用功能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及饮用水源区,按最高使用功能执行Ⅲ类水水质标准。

5.3 水环境整治规划思路
根据现状和规划水系的功能分析,结合规划区的用地规划,提出“分区优化,雨洪调蓄,环形连通,河湖分离”的水系布局思路如下:
(1)分区优化:从发挥水系功能、水源保护和对接市政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汇水分区进行优化调整。

淠河总干渠右侧部分冲沟来水直接进入总干渠,而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将对总干渠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拟对两片区汇水分区进行优化,一是猴枣树片区,现汇水进入总干渠,规划和桃园河南片区汇水区合并,汇水经拟新建的桃园渠下涵穿总干渠入桃园河;二是西湖河片区,现汇水进入总干渠,规划和东淝河西支南片区合并,
汇水经拟扩建的青龙堰渠下涵穿总干渠入东淝河西支。

(2)雨洪调蓄:从缓解防洪排涝压力、资源利用和涵养水源的角度出发,按照“低冲击开发”模式,尽量保留现有沟塘水面,结合生态景观要求新增调蓄水面、湿地,削减由于城市开发下垫面条件改变造成的洪峰和洪量增大;进行低冲击开发小区试点,采取收集、入渗、滞留、净化、过滤等措施对暴雨从源头进行管控。

同时,采取雨洪分治措施,为避免山洪进入城区,减少城区排水系统的压力,将淠河总干渠以南猴枣树河西支在规划建成区以南区域的山洪通过截洪沟截入山源河东支东岔。

此外,对于新增水面和连通渠的补水水源,尽量以现有塘坝和新增雨洪资源利用工程补水为主,以灌渠补水为辅。

(3)环形连通:从提高景觀水量利用效率、扩展水体边际效应的角度出发,为解决淠河总干渠左岸8km南北区间的排水问题,通过水系分割形成相对合理的城市雨水排放单元,同时利用合六城铁和新城大道的交通流效应,结合道路绿地系统进行生态建设,打造新城生态建设的展示窗口,规划将现有水系进行适当连通,围绕即将建设的东部新城核心区,利用合六城际铁路和新城大道之间宽200m的绿地打造1#连通渠,横向连结瓦西干渠和桃园河,和淠河总干渠、瓦西干渠和桃园河围合成“四水环绕”的“核心区水环”,通过闸堰调度盘活水体,按照“渠河湖库调蓄互补、雨洪中水统筹调配”的补水思路,实现将水融入城市、创造“水城”的目标。

(4)河湖分离:从统筹不同功能水体,实现水量、水质和水形态相对独立的角度出发,根据现有水系和沟塘分布特点,结合用地规划,对现有总干渠、干渠沿线的池塘涌沟进行适度清淤、扩挖和串连,通过增设隔堤,将自然河流和湖面隔离,分别形成动水和静水区。

河湖相对分离,湖水位高于日常河道水位,一方面出于防洪排涝的需要,可以提供调蓄容积;另一方面也是水质改善的需要,控制河渠水质恶化的风险扩散,避免河渠行洪后泥沙沉积、垃圾挂岸的管理问题,河道岸线基本保持不变,也有利于规划红线及两岸用地的衔接。

作者简介:李国齐,男,汉族,1973年4月生,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主要从事灌区工程规划设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