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技术创新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5 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模型
六、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理论



纳尔逊和温特最早提出“自然轨道” 概念,用以 刻画技术发展的某些特征,如对规模经济的寻求, 工序的不断机械化。 意大利经济学家杜西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用 以指“解决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 它决定研究的领域、问题、程序和任务,且具有 强烈的排他性。 杜西把技术轨道定义为“由范式决定的‘常规的’ 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是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 而它的外部边界则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规定。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 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 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 等一系列的活动。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 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各定义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技术的新颖性和 成功的实现性。
创新与发明的关系


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创新与企业、企业家
他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 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创新其实质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 合”,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主要是由企 业家来实施的。 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 职能是实现这种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
3.引进创新



引进创新是指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对引 进的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 过程。引进创新不同于简单的模仿,它包 含着渐进的创新和对原设计的不断改进。 多数企业采用这种创新方式。 中国高铁用7年时间完成了技术引进、消化、 吸收和输出,已具有国际竞争力。
4.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创新的行为。 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 础,以利益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 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 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 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科技产 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要形式。


2.创新与经济周期



创新引起了经济增长并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产生 影响。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为其他企业作了示范, 开辟了发展的新途径,更多企业加入到创新或模 仿的行列,社会形成创新浪潮。这时,社会对生 产资料和银行信用需求急剧扩大,从而引起经济 高涨。此后随着创新机会减少,创新逐渐减少和 消逝,经济趋向于低潮。如果期望经济再度恢复 高增长状态,便需要新一轮创新的到来。 由于技术创新的规模、技术含量、周期、效应等 的不同,它们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有长有短,有 大有小。
3.创新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 把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不能生存下去。一个原因是 资本主义的投资机会渐趋消失,而更重要的是,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灵魂的创新,到了垄断阶段, 会有一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的理性化过程。 “技术进步愈来愈成为一伙有训练的专家的业 务”,“创新本身已降为例行事务”。 资本主义即将消灭,取而代之的是熊彼特的社会 主义。



2.根本性创新


它是指企业首次引入的、能对经济发 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 根本性创新一旦成功,将开拓新的市 场或者使原有产品的质量得到巨大的 改善或成本得以降低。
3.技术系统的变革


这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技术变革,它是指技 术体系的重大变革,它不是一项单独的创 新,而是由众多技术上相关联的创新组成 的创新群。 合成材料、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创新群是这 类创新的典型例证。
发明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它可以是 有关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可以是一项 新的技术,也可以是某种新产品的模型或 样品,发明的重要来源是科学研究。 发明是创新的重要条件,但有了发明不一 定都能成为创新,只有将发明引入生产体 系并投放市场的行为才是创新。
创新与研究开发的关系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研究开发(R&D)的定义 是:“研究和实验开发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 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 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一知识库进行新的发 明。” R&D一般包括三种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 实验开发;它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 是创新成功的物质和科学基础。 有R&D,并不一定有创新。创新也并不一定非要 有R&D活动。当然,R&D活动,总有助于创新。
6.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NSF)的定义


创新是指技术变革的集合。 认为技术创新是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 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 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成功的工业创新》,1969年
7.缪尔塞的定义:



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 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 程序,就是技术创新。 缪尔塞重新定义: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 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工艺创新


又称过程创新。它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 改进和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 组织管理方式。 可以是采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可以是 采用新的或改善的模具,也可以是采用新 的或改善的新设备、新工序或新的加工形 式,还可以是采用新的或改善的生产组织 管理方式。
3.服务创新

它是指新的设想、新的技术手段转变成 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例如近年来迅速发 展的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


“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 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的保证、组织的建立、 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
2.林思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 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3.曼斯菲尔德的定义

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购销开始, 以新产品的销售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
模仿、扩散与创新的关系



所谓模仿,是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 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模仿并不是简单 地仿制,它包含着渐进的创新,对原设计 的不断改进,因此,模仿也应看做是创新, 或称为模仿创新。 扩散是指创新的产品、技术被其他企业通 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 技术转移、引进、模仿都是扩散的重要方 式。新的潜在的经济效益通过扩散才得以 逐渐发挥,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革。
第四章 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分类 技术创新理论 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理论演替 技术创新政策环境 农业技术组织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分类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的定义: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 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 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 (1)引进新产品; (2)引用新技术; (3)开辟新市场; (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5)实现产业的新组织。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技术 创新一词,1934年,在英文版中使用了 innovation(创新)这一名词。 创新就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或 者说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上的创新。
1.诺思的定义:

4.厄特巴克的定义:
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 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


5.弗里曼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工艺和商业化的全过 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 艺与装备的工业化应用”。 ——《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 究》, 1973年 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 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 《工业创新经济学》 ,1982年
(四)按生产要素分类



1932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工资理论》 一书中提出。 1.节约劳动型 节约劳动型是指创新后资本(即物化劳动)在 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即相对于劳动 边际产品而言,增加了资本的边际产品。 2.节约资本型 节约资本型是指创新后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 所占比重增大,即相对于资本边际产品而言,增 加了劳动的边际产品。 3.中性型 中性型是指创新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产品 价值构成中比例不变,或者以同样的比例增加了 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品。




在熊彼特的这一模型中,尤其突出了两个 因素: 一是高度重视和十分强调企业家的作用; 二是把技术活动看做是外生的经济变量。 这一模型的缺点:对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 制缺乏分析。
图5-2 熊彼特创新模型Ⅱ
这一模型主要见解:


第一,与过去强调企业家的作用不同的 是,熊彼特强调垄断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 作用。熊彼特最后得出结论说:“完全竞 争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低劣的,它没有 权利被树立为理想效率的模范。”必须接 受的事实是,大企业“已经成为经济进步 的最有力的发动机,尤其已成为总产量长 期扩张最有力的发动机”。 第二,技术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创新部 门,技术创新是内生的。
4.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


这种变更既伴随着许多根本性的创新 群,又包含有许多技术系统的变更。 它几乎影响到经济的每一个部门,并 改变人们的常识。蒸汽机、电力、微 电子技术等属于这一类创新。
(二)按内容分类

1.产品创新
它是企业向市场上首次推出技术上有某种 改变的新产品的过程。 在技术上有某种改变,可以是原有产品性 能的提高,外观的改善,耐用程度的增强, 也可以是性能、外观等完全不同的全新产 品。


市场拉引论认为,技术创新乃起因于对潜 在市场需求的了解,受潜在利润的驱使拉 动而进行。 市场拉引模型强调技术创新起源于社会需 要,社会需要是拉动、牵引技术创新的主 要动力。 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总是将技术创新与满足 市场要求紧紧拴在一起。
图5-4 市场拉引模型
五、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理论

“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模型强调的 是,技术创新应是技术推进和市场需求拉 引共同作用下的活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市 场需求都是决定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创新的分类

(一)按重要性分类
英国科学政策研究机构(SPRU)在20世纪 80年代提出。 1.渐进性创新 这是一种存在于几乎所有工业和服务业 活动之中的,主要依靠需求压力和技术机 会持续不断地推进技术发展的创新活动。 技术革新多属于渐进工艺创新,而渐进产 品创新是指一种现有产品经过改进,其性 能得到显著的增强或提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技术推进理论



技术推进论有两层含义: 一是具有大规模研究群体的企业在创新上 优于科研人员少的小企业; 二是创新活动的步伐依赖于科学进展。 技术推进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基础研究 或科学发明推动的,从而推进企业研究开 发、生产和销售.最终引入市场。
图5-3 技术推进模型
四、市场拉引论

二、熊彼特创新模型
图5-1 熊彼特创新模型Ⅰ
这一模型的特点:



第一,存在与科学新发展相关但不能确定 的基本发明主流,它们大半处在现有企业 和市场结构之外,基本上不受市场需求的 影响; 第二,一群企业家意识到这些发明的未来 潜能,准备冒发明和创新的风险; 第三,一旦成功地作出一项根本性的创新, 它将使现有结构处于不均衡状态,成功的 创新者将获得短期的超额利润,但垄断会 因大量模仿者进入而削弱。
(三)按技术来源分类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积 累突破技术难关,并且依靠自己的力量成 功实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取得预期经济 效益的技术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适合于那些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 比较雄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

2.模仿创新



从企业外(包括国内国外)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 (包括产品、技术或装备)予以消化、吸收、创 新,称作模仿创新。模仿创新并不是指一切都自 己从头研究、开发,而是企业通过合法手段拿来 人家的成果予以完全仿制或创新仿制。 搞模仿创新并不低人一等,模仿创新是一种利用 前(他)人成果,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的创新, 是一种走捷径、迎头赶上的创新。 模仿创新在国际创新史上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 日本、韩国、中国的台湾等之所以曾经很快实现 经济腾飞,其重要原因就是走了模仿创新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