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12章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第12章教材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财政政策
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水平的这些短期目标而实行的各种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通常叫做财政政策。

一、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由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两部分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

二、政府支出
(一)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或公共投资必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开支。

如,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等都属于政府的购
买支出。

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

(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企业或家庭,由他们再到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的财政支出。

如,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利息支出、
企业补贴支出等。

另外:政府支出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政府债务的利息支付。

三、政府收入
财政收入按其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和公债收入。

(一)税收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税收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二)公债
1、公债是指政府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财政资金而形成的以公众的债务。

2、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3、中央政府的债务又叫国债,一般分为3种:短期国债、中长期国债、长期国债。

4、公债的特点:
(1)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而债权人是公民个人,双方并不是处于对等的地位;
(2)公债是一种国家信用,其基础是以国家的税收支付能力为保证;
(3)公债的清偿不能由债权人要求法律强制执行;
(4)公债发行的信用是用国家的政府主权和国民经济资源,所以发行条件中不需要提供担保品。

四、预算赤字与政府债务
政府的预算赤字等于政府支出减去政府收入。

如果政府的预算赤字通过发行政府公债的方式来弥补的话,那么政府预算赤字就等于政府新发行的债务总量。

(一)政府债务
1、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是指在某一即定时期内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与政府支出之间的差额。

预算盈余(赤字)=税收-总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利息支付)若结果为零,则预算平衡。

2、政府债务又叫公债,是政府为融通预算赤字所进行的借款总量,即政府欠本国居民、企业和外
国的债务总量。

3、政府债务是一种政府负债的存量,而预算赤字则是一定时期新出现的负债的流量。

4、政府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

5、当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政府因支出大于税收而举债时,一定表现为私人投资等量的缩减,
这就是经济分析中所谓的“挤占”效应。

6、当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经济中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生产能力,国家举债支出不仅不会
增加人民的负担,还在通过经济增长,在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时,增加一国财富的积累。

(二)赤字的衡量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赤字的衡量
(1)预算盈余BS = 预算赤字–BD = 税收TA –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R–公债利息R BS = -BD = 税率t×国民生产总值Y – G –TR – R
由上可见,预算赤字和盈余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财政政策,二是国民生产总值。

(2)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是指在给定的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下,假如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会出现的预算盈余或赤字。

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大于实际预算盈余。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许多国家的财政预算都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标准,这样就使实际的财政预算赤字增加,如美国。

(3)预算的结构性赤字部分是主动的,取决于其选择的财政政策,如税率、教育、国防支出等。

相反,预算的周期性赤字部分是被动的,取决于商业周期的状况,即国民收入和产出的高低程度。

2、预算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短期内,政府债务存量是既定的,预算赤字可能影响到商业周期和储蓄—投资平衡,预算赤字对经济的短期影响被称为“挤出”效应。

在长期内(可认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预算赤字会影响当前的资本形成和子孙后代的消费。

(1)赤字的挤出效应
削减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而导致的结构性预算赤字的上升,可能会提高利率,减少或挤出投资。

所以我们认为是预算赤字排挤了私人投资。

一般情况下,挤出效应是由结构性赤字引起的。

如果出现了由经济衰退引起的周期性赤字,因为经济衰退将会使
货币需求减少,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则会下降,反而会鼓励私人投资的增加。

(2)赤字的政府债务负担
●大量政府债务的存在会使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低于没有政府债务和赤字时的经
济增长。

●大量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量的政府债务将取代私人资本。

二是政府为了支付大量外债的本息而增加的税收又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所以政府债
务将会降低一个国家潜在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五、李嘉图等价
李嘉图的观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根据其现在的收入水平,还要根据预期将来的收入水平。

用税收为政府支出融资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支出的减少和利率的下降要大于用债务融资时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支出的减少和利率的下降。

(借债影响幅度小)
六、财政政策的实施
1、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手段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直接性、强制性。

2、财政政策的目标体系可以包括三大类:
(1)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2)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合理配置、反经济周期波动目标。

(3)公平收入分配目标。

3、财政政策必须“逆经济风向”进行相机抉择。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从而出现总需求
膨胀时,政府就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相反,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出现总供给过剩时,政府就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
策,以扩大总需求。

另外,当出现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来协调。

4、财政政策的分类:
(1)根据其具有调经济周期的作用分: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政策能够自动稳定并自调节,不需要政府干预。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功能,需要借助外力才
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2)根据其在调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不同分:扩张性、紧缩性、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促进经济
发展。

如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政策。

(赤字财政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盈余财政政策。

●中性的财政政策也叫预算平衡财政政策。

(一)财政收入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公债政策)
1、税收政策: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政策具乘数效应,即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化具有倍增的作用。

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总量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税收是国家筹集资金、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

第二、税收是调经济的重要杠杆。

(一是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是调节收入分配的关系。


第三、税收是实现监督功能的重要手段。

2、公债政策
●公债即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又
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能
对金融市场的资金状况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公债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杠杆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经济的流动性效应和利率效应方面。

(1)公债的流动性效应是指通过改变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效应。

实现途径有:
A、调整公债的期限构成:经济不景气时发短期公债,经济过热时发长期公债(流动性差),
以降低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性,抑制社会总需求。

B、改变公债的资金来源:银行体系购买可能会通过信贷规模而增加货币供给量,非银行
部门购买公债后,不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使资金使用权发生了转移。

(经济萧条时,增加银行体系认购公债,以刺激社会消费和投资需求;经济繁荣时,让非银行部门认购公债。

)(2)公债的利率效应是指通过调整公债的利率水平和影响公债的供求数量,来影响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效应。

实现途径有:
A、确定公债发行的利率水平:当经济不景气时降低利率,带动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总需求。

B、改变公债的价格:公债价格与利率水平反方向变化。

当经济繁荣时,政府通过大量抛售政
府债券,使公债价格下降,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抑制经济的过度膨胀。

(二)财政支出政策
1、政府购买支出政策
财政购买支出政策是实现反经济周期、合理配置资源、稳定物价的强有力的工具。

从最终
用途来看,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政策(重要组成部门)和政府消费
政策。

2、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
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作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和反经济周期波动等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


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政策。

①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实际上就是从高收入阶层的部分收入转移支低收入阶层。

②财政补贴政策包括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应主要增加消费
性补贴,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时,应主要增加生产性补贴。

(三)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器又叫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能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处于衰退时期能自动减轻萧条,而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主要通过以下3种机制来实现:
1、政府税收的变化:经济衰退收入下降,即使税率不变,税收也减少,消费投资下降幅度小。

2、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多,支付增加,抑制消费需求的减少。

3、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经济不景气,物价低,农产品价格支持,维持消费水平。

第二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供给
1、存款的多倍扩张过程
最初的存款称“原始存款”,在此基础上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

若用△D来表示经过派
生的存款总额的增量,用△R代表原始存款的增量,r
d 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D=1/r
△R
2、存款乘数
(1)银行体系的储备增加,会引起银行体系中银行存款的成倍扩张,这一扩张倍数就叫做存款乘数。

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k,k = 1/r
d
(2)只有当银行不存在超额准备金,即银行储备正好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存款的创造过
程才会停止,这时银行体系的存贷款活动处于均衡状态,所以说,一定水平的银行储备决定了一定水平的银行存款。

3、存款的多倍收缩过程
存款的多倍扩张过程还可以起反向的作用,即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出售债券给银行,使银行的准备金减少,这样,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下,就会发生存款货币的多倍收缩过程。

存款收缩乘数仍然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D=1/r

△R
4、制约银行存款创造的因素
银行存款创造过程中基于的假设:
●所有银行在留足法定准备金后,将其吸收来的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即超额准备金率为零。

●没有现金漏出银行,即客户在获得贷款后全部转化为银行的存款,而不提取现金。

●没有从活期存款向非交易存款(即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转化。

下面逐步放宽假设进行考察:
(1)假定存在超额准备金e:存款货币创造乘数k = 1 / ( r
d
+ e )
(2)假定存在现金漏损c’:存款货币创造乘数k = 1 / ( r
+ e + c’)
(3)假定活期存款会向其他存款转化:存款货币创造乘数k = 1 / ( r
d +
e + c’+ r
t
×t
r
t
表示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低于活期存款),t表示非交易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

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一)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通常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
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2、流通中的通货是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相当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货币发行量。

3、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客户提取存款的需要而保存的资金,它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
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

(这部分都没有利息收入)。

4、基础货币B = 流通中的通货C +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
银行储备的增量始终等于流通中的通货减少的量,从而基础货币不变。

(具稳定性是控制的重点)(二)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公式表示为:m = M/B
2、银行存款总量D = 1/(通货比率r
c + 法定准备金率r
+ 超额准备金率r
e
)×基础货币B
3、货币供给量M = 流通中的通货C + 银行存款总量D = (1+ r
c )/(r
c
+ r
d
+ r
e
)× B
三、货币乘数的变动
根据上述货币乘数的公式可知,影响货币乘数大小的因素有:通货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一)通货比率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1、通货比率上升意味着人们将部分银行存款转化为流通中的通货,虽然基础货币总量没有发生变
化,但是由于银行体系中的活期存款具有多倍收缩的功能,而流通中的通货只是等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供给总量的减少。

2、由此可见,通货比率上升时,虽然基础货币量保持不变,但是由于货币乘数的变小,而导致货
币供给量的减少,反之,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量增加。

说明货币乘数与通货比率负相关。

(二)法定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同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对基础货币没有影响,但是由于货币乘数变小,而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量增加。

说明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负相关。

(三)超额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1、提高超额准备金率会使货币乘数变小,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

说明货币乘数与超额存准备
金率负相关。

2、提高超额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等同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者的影响程度大小完
全相同。

四、基础货币的决定
按照中央银行与之债权债务主体,将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途径分3种:(一)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规模
1、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支持,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和贷款两种业务形式进行的。

2、当商业银行要求向中央银行贴现或贷款时,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的负债即存款准备金增
加,从而使基础货币增加。

(要求贴现的话,从央行取得现金,这部分钱也要交准备金的,所以存款准备金增加)。

3、当中央银行缩减对金融机构的信用规模,如收回贷款等,会使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减少,从
而使基础货币相应减少。

(二)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
当中央银行向财政贷款或购买政府债券时,就会形成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

(三)黄金、外汇储备的规模对基础货币量的影响
1、由外汇、黄金等构成的资产,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来收购的。

2、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黄金时,会引起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增加。

反之,当中央银行
减少黄金外汇的储备时,会引起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减少。

A、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贴现贷款、证券持有量、黄金与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以及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