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化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沙化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
土地沙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土地沙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沙区贫困,而且吞噬国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工作高度重视,温家宝同志指出:“治沙工作很重要,如何治理,要统筹规划,研究提出具体办法和项目”。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预防土地沙化,加快沙化土地的治理步伐,尽快遏制沙化土地不断扩展的趋势,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规定,国家林业局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编制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作为全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对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东部以及朝鲜、日本和美国的夏威夷等地的大气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XX县由于深居欧亚腹地、远离海洋,水汽不易输入,冬季受西北部冷高压的控制,形成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的荒漠性气候特征,加上腾格里沙漠丰富的沙源和大陆性气流作用,土地沙漠化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
全县风沙线长达132公里,沙化土地面积235.7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1.1%,流沙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南推移。
沙漠前沿的792个村庄、40万亩耕地、70多公里铁路、170公里公路受程度不同的风蚀和沙埋,粮食减产总量达80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
万元,包括清理渠道、路面流沙及改良沙化土地间接投入,实际损失超过2000万元。
土地沙漠化加剧了干旱和沙尘暴的发生,风沙危害及其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被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国家荒漠化监测中心和有关技术部门共同确定为沙漠化重点县,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位于沙漠沿线的国有农林场和当地群众,从未间断过治理沙害的历程,但由于治沙工程投入大,周期长,范围广,经济效益低,出现治理面积越大,经济负担越重的倒挂现象,从整体上来看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与沙化土地的扩张使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沙漠化蚕食沙区居民的生存空间,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因此,治理沙漠,防治土地沙化,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在此背景下,XX马路滩林场将土地沙化综合治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沙区自然资源状况,申请实施甘肃省XX县2010年XX乡土地沙化治理项目,本项目利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极大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可明显改善项目区的经济状况。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1)项目范围
项目选择在地处XX县XX乡的马路滩林场及马路滩移民区。
(2)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涉及马路滩林场及马路滩移民区的1400亩沙化土地,其中马路滩林场900亩,马路滩移民区500亩。
(3)项目建设内容
通过水利措施(衬砌井渠10km、修建渠系建筑物100座);农业措施(修建机耕路10km);林业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亩);科技推广措施(科技培训4期8场、800人次),科技示范品种2项、新技术推广2项。
(4)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2010年1月-12月)。
1.3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70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8.8%;省级财政资金3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2%;市级财政资金4.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4%;自筹资金30万元(其中投工投劳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6%。
1.4 项目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治理沙化土地0.14万亩,改善项目区灌溉面积0.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05万亩,年节水量7.4万m3,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14万亩,增加机耕面积0.1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12万亩,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2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12万元。
项目区农田防护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4.6%提高到15.8%,提高1.2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9提高到0.63,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周边地区农业稳产、高产和渠、路畅通,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5 项目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了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协调,以及项目实施计划的执行、资金的落实等工作,并且负责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督工作,以保障项目按设计方案实施。
同时,严格执行“四制”即招投标制、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项目法人制。
1.6 项目提出的依据
⑴《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0年土地治理项目存量资金计划的通知》(甘农发办[2009]144号)。
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国农办[2004]48号)。
⑶项目区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情况等。
⑷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
⑸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⑹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
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重点治理总体规划》;
⑻《XX县2001-2010年防沙治沙总体规划》;
⑼《甘肃省XX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XX乡位于XX县城东北部40km处,东邻西靖乡;南靠黄羊川镇;西连土门镇、永丰滩乡;北靠腾格里沙漠并与凉州区接壤。
辖区总面积280km2,项目选择在XX县XX乡马路滩移民区及马路滩林场。
2.1.2水文气象
XX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象因素受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夏多风沙,冬季寒冷少雪,气候变化剧烈,区域性差异大。
XX县因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类型随海拔和地貌从北向南分别呈严重干旱,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项目区因受蒙新荒漠、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环流的影响,属温寒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5℃,昼夜温差15℃,无霜期164d,年日照时数2852.34h,日照百分率64%,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干燥度为3.77。
其气候特点是:光照丰富辐射强,温差大,干旱连年风沙多,不同灾害年年有。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XX县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分带现象明显。
由于第三纪以来山地交替上升和沉降运动以及第四纪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南部山区周期性剧烈隆升,形成地垒式的山地,进而成为南部为祁连山亚高山、中低山丘陵沟壑地带,中部为倾斜的冲洪积平原,北部为荒漠区。
根据地貌形态及成因可将全县划分为平原、台地、
丘陵、中山、高山、沙漠六种地貌类型,项目区属于沙漠区,海拔介于1640~1900之间,地势由南向北平缓倾斜,多为流动性沙丘地和半固定沙丘,纵深地带为类型相似的新月型沙丘链,与农耕地交错分布的零星沙包和小片流沙地,对当地农业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项目区内土壤以风沙土为主,类型为沙地灰钙土,有机质含量低,并易于水解,平均含量0.75%左右,含氮0.045%,含磷0.131%,速效钾146ppm,养分状况是氮少磷缺钾丰富。
沙漠前沿及内陆流沙为风力搬运和吹蚀堆积形成,沙地较平缓,沙粒细小,持水量相对较高,有利于旱作造林和土地改良。
2.1.4水资源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河流水系和水文地质等情况,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划分上,该项目区属XX县西部平原流域区,地下水埋深105—140m,矿化度小于1g/L,是农田灌溉的理想水源。
地下水静储存量69.65亿m3,可利用的储存量为3057.3万m3。
区域内综合可利用开采量6356.3万m3。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XX乡与马路滩林场共有耕地面积3.45万亩,其中水地2.05万亩,山滩旱地1.4万亩,年产粮食9528t,区内以风沙土为主,类型为沙地灰钙土,单产水平低,产出效益差。
但通过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推广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2.1.6自然灾害
XX乡由于深居欧亚腹地、远离海洋,水汽不易输入,冬季受西北部
冷高压的控制,形成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的荒漠性气候特征,加上腾格里沙漠丰富的沙源和大陆性气流作用,土地荒漠化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
土地沙漠化加剧了干旱和沙尘暴的发生,风沙危害及其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XX乡辖12个村民委员会,107个村民小组,2918户13308人,城镇人口124人,农业人口13184人。
2.2.2土地利用现状
辖区总面积42万亩,耕地面积3.45万亩,其中水地2.05万亩,山滩旱地1.4万亩。
2.2.3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XX乡是一个靠井水灌溉为主,河灌为辅,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
经过多年的改造大多数耕地仍属中低产田,近年来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群众节水意识增强,逐步建立了以玉米为主的制种业、以麻黄草为主的草产业,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农业效益进一步凸显。
2.2.4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科技示范推广以武威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依托,XX县马路滩林场组织实施。
XX县马路滩林场为事业单位,现有职工33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以下技术人员94人,具有较高的业
务素质,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以治理腾格里沙漠南缘生态环境为重点,积极营造沙漠生态防护林,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封沙育林工作,目前已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56万亩,形成了外围有封沙育草区阻挡风沙侵害,流沙前沿有人工造林区固定流沙,绿洲内部有农田林网庇护下的新建果园、葡萄、苗木、蔬菜基地等相对合理的沙区治理格局,总结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大力推广林业科技提供了保障。
2.3基础设施
XX乡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设初具规模。
全乡已基本上形成了渠道衬砌化,田间配套化,土地平整化的目标,现有各类渠道275km,配套机井101眼,山区人畜饮水窑和“121”集雨节灌水窑1500眼,共营造农田防护林65万株3000亩,在沙漠化活跃和重点防治区XX村、马路滩村、白板滩村、麻黄台村营造以花棒、柠条、榆树、沙枣等树种为主的防风固沙封育区2100 hm2,铺压麦草沙障87 hm2,土沙障30 hm2。
全乡村村通电话的格局已经形成,乡内设有电信服务站和移动发射塔各一处;乡内建有供电所一处,供变电容量12000KVA;建成“村村通”微波网点2个,有线电视覆盖。
川区8个村,信息覆盖面100%;干(干塘)武(武威)铁路、308省道横穿东西,马(马路滩)永(永丰滩)公路纵贯南北,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本项目建设范围为马路滩移民区和马路滩林场,该区现有渠道8km,其中3km为简易土渠,其余为U型槽衬砌渠道,渠道经过多年的使用,破损严重,造成水资源大量流失;项目区现有简易机耕道5km,均为天然土质结构,建设标准低,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现有农田防护林130
亩,主要以杨树为主,受近年来天牛等病虫害的影响,树木老化、死亡严重,防护功能减弱。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经济效应
首先,XX县农业基础薄弱,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尤其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年降雨量较少,水资源短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大,见效慢。
其次是资金投入方面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XX县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在逐年加大,但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需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资金投入的不对等;第三是条块分割,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由于传统农业的条块分割,以及农业特有的投资大、投资收益周期长、受气候和市场双重风险制约、对未来预期不明确等因素影响,使部分农户在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时持观望和不合作态度,农业综合开发总体上依然呈条块分割布局,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因此,在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化经济效益难以充分体现。
3.1.2生态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XX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建设水平还不高,规模不大。
当前制约XX县生态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
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再治理”,重农村经济效益、轻农业生态效益的错误认识,对生态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散养放养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部分企业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
放。
二是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
从目前情况看,XX县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有些农村的苗田甚至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三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
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
XX县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县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与先进县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还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良好环境。
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土地沙化治理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
3.1.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传统农业依然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升级困难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受自然环境、气候制约较大,耕作方式效率低,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与所消耗的农业资源不对等。
目前,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粗放经营问题突出,产业升级困难,传统农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由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支撑,同时需要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改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目前,农业的增长基本上还是依靠低技术含量的要素投入的不断追加,尤其是劳动的积累来维持的,劳动的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5%,技术进步的贡献
份额仅占30%左右。
另外,农业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不相适应:一是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生物技术少;二是科研与市场脱节,未能形成面向市场、服务生产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三是农民科技素质尚有待于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较低,加上XX县农民还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且一家一户在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上又是小而全,形不成规模效益,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
3.2开展土地沙化治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是推进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的需要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指出土地沙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导致沙区贫困,而且吞噬国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因此,治理沙漠,防治土地沙漠化,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2.2是加强XX县生态建设的迫切要求
土地沙化是XX县首要的生态问题,是制约XX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果不在土地沙化治理上取得快速突破,XX县的生态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这将直接影响到XX县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影响到XX县招商引资、人才吸引,甚至会使XX县经济发展的目标落空。
因此,土地沙化治理是加速XX县生态建设的根本和切入点。
3.2.3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环保意识的需要
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较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薄弱。
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稳产高产,达到土地绿起来,农民富起来,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项目实施中,把科技人员和专家教授请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技术,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上、跟着干,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创新创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3.2.4是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需要
XX县地处石羊河流域中部,是石羊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受气候变迁、超载放牧、人为破坏、投入不足和保护建设手段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功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已危及到中下游绿洲、沙区的生态环境和全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城乡居民安全,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项目实施对恢复与扩大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显得非常紧迫和十分必要。
3.3开展土地沙化治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3.1交通通讯便利
项目区有马永公路通过,交通便利,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物资运输需要,通讯信息覆盖项目区,工程建成后管护条件良好。
3.3.2苗木供应充足
XX县种苗基础力量雄厚,苗圃设施基本健全,现有苗圃7处,全部为国有苗圃,育苗面积达2000亩。
年供应Ⅰ、Ⅱ级以上苗木1200万株,主要有针叶林树种,乔木树种新疆杨、毛白杨、国槐、白蜡、沙枣、白榆,灌木林树种梭梭、柽柳、花棒、毛条以及经济林树种。
项目区所产的种苗
除满足本地各项生态建设所需外,可以满足本项目种苗需用量。
3.3.3地方政府重视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摆在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协调,县上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研究分析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3.3.4管理制度健全
近几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乡村组干部及相关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县农发办成功采用并完善了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项目监理制、资金报帐制等制度和措施,总结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经验,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5群众积极性高。
近年来,县上通过冬春农闲时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集中培训,使农民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实现了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大,靠科技增收的意识越来越强。
项目区农户自愿召开大会,同意投工投劳,积极配合技术人员进行勘察设计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沙化治理项目是适时可行的。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
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XX河是XX县最大的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毛毛山北麓,上游主要有三条支流,一条为黄羊河,一条为龙沟河,另一条为萱麻河。
三条河流在十八里堡汇合为XX河,主河道全长75km,流域面积877km2。
XX河为山区河流,春季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夏季以降水补给为主,具有春汛、夏洪、冬枯的特点。
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据分析计算,4—6月来水量占总量的29.8%,7—9月来水量占总量的43.3%,10—3月来水量占总量的26.9%,河川径流年际变化大,根据实测,最大年径流为15263万m3,最小年径流为3879m3,二者相差近4倍,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7279万m3。
4.2项目区现状水供需平衡分析
4.2.1现状水利工程可供水量
现状可供水量由地下水可供水量组成,地下水年资源量4450万m3;现状可供水量为10148万m3。
4.2.2现状需水量
(1)现状灌溉制度
现状灌溉制度为灌区多年实行的灌溉制度,根据灌溉区现状作物种植比例,作物种类,灌溉方式,净灌水定额,灌水时间,项目区现状灌溉制度,灌区综合净灌定额为283.55 m3/亩,最大净灌水率为0.213 m3/s万亩,详见下表。
表4-1 现状灌溉制度表
(2)农业灌溉用水
项目区现有灌溉面积2.05万亩,净灌溉定额为283.55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9,由以上参数计算出灌区农业毛灌溉用水量为581.28万m3。
(3)工业及生活用水
项目区现有人口1.3万人,生活用水定额40L/人·d,大、小牲畜10.93万头(只),大牲畜用水定额30L头·d,小牲畜用水定额15L/头·d,年用水量0.53万m3,灌区内工业年用水量56万m3,合计用水量66.9万m3。
(4)总需水量
根据以上计算,灌区现状需水量总计648.15万m3。
4.2.3供需平衡分析
按保证率P=50%供需平衡见表4-2
表4-2 现状水量供需平衡计算表
单位:万m3
现状水供需平衡结果为:水平年(P=50%)时,余水1410.85万m3,项目区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项目区现状地下水完全能满足本项目的需要。
4.3设计水平年2010年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4.3.1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
P=50%天然来水量5698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892万m3,各行业
总需水量648.15万m3,设计水平年灌区余水1410.85万m3。
4.3.2设计水平年需水量
(1)设计水平年灌溉制度
根据《XX县2008年水资源配置和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结合灌溉试验成果,充分考虑灌溉技术进步因素,通过田间配套逐步完善,降低灌水定额,调整作物种植比例,提高田间水利用率,小麦泡地定额由现状的120m3/亩减为100m3/亩,小麦净灌溉定额降低30m3/亩,林草净灌溉定额降低到160m3/亩,每亩降低20m3/亩。
现状灌水时间基本合理,对于各种作物关键时间的灌水,尽兴可能的予以满足,对于林草地,因受灌水时间影响较小,主要避开农田灌溉高峰期进行灌溉,作物的灌水次数基本与现状数相同,据此拟定项目区设计水平年灌溉制度,确定灌溉定额为240 m3/亩,最大净灌水率为0.193 m3/s万亩。
灌溉制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