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PPT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PPT整理
二语习得
一.二语习得概述
(一)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1)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语言习得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推测是,儿童学会母语,是因为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每天接触母语所致。

但是,阿猫阿狗也接触人类语言,但没有一只猫、狗能学会人类语言。

这至少说明:A.接触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B.在语言习得方面,人类似乎天生有一种其他动物没有的潜能。

There is a mismatch between the input (the utterance that the child is exposed to) and the output (the unconscious grammatical knowledge that the child acquires). This mismatch gives rise to what is known as the problem of the poverty of the stimulus(刺激贫乏)or the 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习得逻辑问题). Given such underdetermination, the claim is tha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acco unt for the L1 acquirers’ achievement without postulating a built-in system of universal linguistic principles and grammatical properties.(在语言习得方面,人类似乎天生有一种其他动物没有的潜能)
(2)发展问题( developmental problem ):语言习得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步骤。

应用语言学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皮特2科德(Pit Corder)曾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找到第二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natural route of development)。

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就可以使教学材料的呈现顺序与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一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速度和效果。

(二)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四大方面
(1)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关于“学习者语言”( learner language)的研究
(2).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

(3).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 language learner)自身的研究。

(4).语言教学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即关于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

(三)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研究领域一:二语学习者语言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Lanugage learner language ):
(1) errors
(2) acquisition orders and developmental sequences
(3) variability
(4) pragmatic features
研究领域二:学习者外部因素(learner external factors )
(1) social context
(2) input and interaction
研究领域三: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learner internal mechanisms ) ;
(1) L1 transfer
(2) learning processes
(3)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4) knowledge of linguistic universals
研究领域四:二语学习者(the language learner ) :
(1) general factors
(2) learner strategies
二语习得研究的目标:系统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本质。

一是描述,二是解释。

二语习得研究的性质:跨学科性质,或者说是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文化学等领域。

(一)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概念一:习惯(habit):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观察特定刺激下的反应解释人的行为,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反应的结果;言语行为也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

习惯有两个特征:可观察性(observable)和自动化(automatic,即习惯是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 ) 。

概念二:干扰(interference)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习惯形成”理论可用于语言学习。

在一语习得中,儿童模仿成人话语,努力使用语言,获得相应的奖励或指正,并借此建构习惯的知识,进而构成了他们所学的语言。

二语习得与一语习得类似。

不过,学习第二语言是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旧习惯会对新习惯的形成产生干扰(interference)。

当两种语言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意思时,学习者将其第一语言的认知机制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就会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出现偏误。

母语英语者受英语句子状语在后的影响,使用第二语言汉语时会说:“我去了学校昨天。


并非所有第一语言的语言项目都跟第二语言不同。

我学习法语
I study French.
在类似情况下,可以把第一语言中的形式转移到第二语言中。

语言迁移(transfer)一定会发生。

一语和二语间的区别会引起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并导致偏误(error)。

一语和二语相类似时会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不仅不出现偏误,还会促进学习。

不少人认为,若偏误受到容忍,就会演化为习惯。

一般都认为偏误可以避免,于是开始尝试预测偏误的产生。

对比分析的观点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学习者的母语与其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和对比。

目的是要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以减少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

经典的对比分析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描写(description):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清晰的描写。

描写以一定的语法体系为依据。

(2)选择(selection):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因为不可能对比两种语言的所有方面。

(3)对比(comparison):认定差异点和共同点。

(4)预测(prediction):认定可能引发偏误的语言点。

(二)布拉图(C. Prator,1967)的困难层次模式(hierarchy of difficulty)
为了使对比分析的预测能够形式化,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应用语言学家建立了各种困难层次模式,对学习中的困难进行了分类。

布拉图(C. Prator,1967)将困难分为6个层次:
(1)零级——正迁移:两种语言里相同的成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产生正迁移,没有区别。

如英语的辅音s和汉语的辅音s一样;汉语的“家庭”、“研究”跟韩语基本对应。

(2)一级——合并:母语中两项,到目的语中合并为一项,学生可以忽略原来的差别,习惯新的项目。

如英语中的he和she到汉语中合并为tā。

汉语中的?°参观?±、?°访问?±到英语中合并为visit。

再如,在有标志被动句中,越南语常用介词有两个:duoc, bi, 分别表示如意行为和不如意行为;汉语普通话常用介词只有一个“被”,没有如意不如意之分。

越南学生:
* 生日那天,他被朋友送很多礼物。

* 我被病了。

* 他被失去记忆力。

(3)二级——差异不足:母语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

英语中th的发音,在汉语中没有。

英语中的定冠词the、韩语中的敬词、泰语对话中表说话人性别的
成分,汉语普通话中都没有。

(4)三级——再解释(reinterpretation):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以新的形式和分布出现在目的语中,学生必须对这些项目进行重新解释。

如英语中的被动式,到了汉语中,不但使用范围大大缩小,而且还变成了:“被”字句、无标志被动句和“是……的”等句式。

* 课文已经能被念熟了。

* 汽车被开得太快了。

* 他的书被放在桌子上了。

* 那些书被还给图书馆了。

(三)对比分析的理论误区
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的理论开始衰落。

对比分析方法受到冷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种理论假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对比分析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危机
(2)“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
(3)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危机:
乔姆斯基(Chomsky)等人质疑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动物行为作出的推测不能说明人对语言使用的创造性。

语言是儿童生就的一种能力,而不是模仿的结果,父母很少对孩子所说的话语结构加以纠正,孩子们所说的话也不是大人话语的重复。

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性。

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造性。

(2)“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
命题1: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
命题2: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

N. Brooks提出,二语学习中,导致偏误的因素有四:
A.学习者不了解目的语规则,根据自己的猜测来表达。

在印尼,国家大学有才的假期,私人大学有就的假
期。

B. 正确规则训练不充分。

C. 学习着母语导致的对目的语的误用。

我见面老师了昨天。

D. 目的语某种规则的泛化。

我可能在这住一个年,在澳大利亚我还没毕业,我还有一个半年……在中学毕
业以后,我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学一年,再学一个半年,没学一个年……
A、B、C、D中,仅C跟第一语言有关。

中国学生学英语,将child的复数形式说成childs,这跟母语汉语无关,是类推而来的。

外国人学汉语,会说“全星期都学习”,“全星期”是从“全天”泛化而来的。

上述偏误并非学习者的母语引发,属于“非干扰性偏误”。

H. Dulay和M. Burt研究了西班牙儿童(母语为西班牙语)学习英语,结果发现:第一语言的干扰只占3%,
而类似第一语言发展过程的偏误却占了85%,还有一些偏误既不能归为第一语言的干扰,也不类似于第一语言发展偏误。

两命题: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

问题实质:“差异”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难点”则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

“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

相关研究表明,对比分析确定的难点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

日语动词在句末,宾语提前,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时,动宾问题并不突出。

两种语言似是而非的地方反倒常常导致偏误。

如英语中的过去式和汉语“了”的使用。

(3)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
两种语言的对比涉及对比范畴的普遍性问题,即,对比分析必须是建立在统一的语言范畴基础上的。

但是,试图寻求两种不同语言系统,即使是表层结构的普遍一致性都是不现实的。

即使表层结构对等的句子,其交际功能也很难一致。

因此,失去对比范畴的一致性,科学、恰当的或者说有意义的对
比便无从谈起。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汉外对比举例
all VS 都
外国学生“都”的偏误:
﹡下课的时候都我们去外边休息。

﹡他们两个都是同学。

﹡这场篮球赛,5名正选球员都投进了88分。

对比:
(1)a 我们都知道这件事。

b 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

(2)a 我们都送了礼物。

b﹡这是我们都送的礼物。

(1b)正确,为什么(2b)不行?
(一)形容词all,三个不同的用法:
1.表示全部,修饰不可数名词:
(1)He ate all his food.
(2)He ate it all.
(3)All rubbish should be cleared out of cellars.
(4)all the year round
(5)sat up all night
2.表示全部中的每一个,修饰可数的复数名词:
(6)All my friends were there.
(7)You must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3.表示复数名词的集体:
(8)All the angles of a triangle are equal to180°.
(9)After all these years
(二)副词all
(10)She is all wrong.
(11)The table was all covered with papers2
(12)The score is two all.
(三)代词all
(13)All enjoyed themselves.
(14)All of us are going.
(15)sacrificed all for love
(四)名词all
(16)to love one’s all
“都”是副词,只能出现在谓词前面。

“都”虽然出现在谓词之前,但它所总括的事物都必须出现在它的前面。

如:
整夜都坐着
我们都去
所有的问题都要回答
﹡这是我们都送的礼物。

一般认为“都”表示“总括全部”,这一说法不太准确。

“都”的所谓总括,实际上是强调对象的每一个都能跟谓语部分相配,是对前面的事物进行“逐一看待”,即表示“逐指”。

老张和老李都是山东人。

→老张是山东人,老李是山东人。

﹡老张和老李都是老乡。

﹡老张是老乡,老李是老乡。

﹡他们两个都是同学。

only VS 只
only与“只”句法方面的比较
一、从后接句法成分看
(一)相似之处:都可位于主语、谓语动词、状语之前
(1)Only he knows.
只小月让他动了真情
(2)She only talks like that when she is nervous.
只看到一堆灰烬
(3)Only in this way can we wipe out the enemy troops.
只在特别的节日里才穿上那件衣服
(二)不同之处:
1. only可在宾语或表语前,“只”不行:
(4)He speaks only French.
﹡他讲只法语
(5)He is only a child.
﹡他是只一个小孩
2. “只”不能用在表时间或处所的补语前,only 可以:
(6)He spoke only for two minutes.
﹡他讲了只两分钟。

(7)I’ve been campi ng only in Ireland.
﹡我一辈子住只在一个地方。

二、从后接成分的词性看
(一)相似处:都可位于动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数词等之前
(8)He can only do his best.
我只想见见你。

(9)She is only very tired, that’s all.
他只劳累过度,休息休息就好了。

(10)He sold only two.
毛收入也只千把块钱。

only与“只”语义指向方面的比较
一、在语义指向上,only和“只”都可
1. 指向主语:
(11)Only you can help us.
咱明里说是合伙,实则只你说了算。

2. 指向谓语动词:
(12)John only saw the Lion (He didn’t shoot it.)
可妹你知道,我没能耐,只能给人抬轿。

3. 指向宾语:
(13)John saw only the Lion (not the tiger).
这世上若是还有信得过的男人,我就只信你。

4. 指向定语:
(14)After all,February only has twenty eight days.
她看见信纸上只有一行字。

5. 语义指向状语:
(15)A lion will attack a human being only when it ishungry.
……孩子都十多岁了,还只在结婚当年给岳家送过东西。

二、语义指向上,“只”只能后指,only既可后指,也可前指
(18)Employees only can use this elevator.
(19)He drinks water only.
三.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例举
1.“和”
(1)﹡我有一个女朋友,她聪明、美丽和溫柔。

(2)﹡他的发言清楚和流利。

(3)和别人比,他尤其冷酷和狡猾。

(4)她一向这样善良和温柔。

规则:
A.“和”连接的并列形容词没有独立作谓语的资格。

B.如果“和”所连接的并列形容词前面有共同的状语(如例3、4中的“尤其”、“一向”),则可以作谓语。

(5)﹡旅游中,我观光风景和了解中国人的生活。

(6)﹡他找到钢笔和写了一张留言条。

(7)他们在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8)他关心和尊重知识分子。

(9)这支队伍成长和壮大起来了。

规则:一般情况下,连词“和”不能连接并列的动词谓语(例5、6)。

但是,如果“和”连接的并列动词谓语前边有共同的状语(例7中的“努力”),或者后边有共同的宾语(如例8中的“知识分子”),或补语(如例9中的“起来”),则是合法的。

2.“一点”和“有(一)点”
(1)﹡他打完篮球,一点累。

(2)﹡我的头一点疼。

问题:“一点”和“有(一)点”的区别
刚开始时,教材会解释说:
“一点+名词”表示数量少,如:我买了一点水果。

“有(一)点+形容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程度不高,如:我有点累。

随着学习者偏误的出现,我们会问:
“有(一)点”后面接各种形容词都可以吗?还是有所限制?
(3)﹡他有一点聪明。

(4)﹡她有点漂亮。

教师修正规则:“有(一)点+形容词”一般表示不满意的情况:(5)房间有点脏。

(6)﹡房间有点干净。

表示满意时,可以用“比较”:
(7)房间比较干净。

“比较+形容词”既可表满意,也可表不满意:
(8)房间比较脏。

当学习者水平较高时,老师进一步辨析:
“形容词+了+一点”表示超出了满意的标准:
(9)这双鞋大了一点。

“形容词+一点+了”既表示发生了变化,同时还表示说话人对这种变化感到满意:
(10)灯光亮一点了。

(11)孩子高一点了。

3.“也”
(1)*有的时候我给他电话,也他给我。

(2)*课堂里也他表现得很突出。

(3)*即使我来过中国几次也我没生活过这么长时间。

(4)*这个时候也她比我有劲儿,又开始想想怎么走好呢?
(5)*我也刚才在那边找过半天。

(6)*他有一点儿善良,但是一点也没有理解力。

(7)*现在也有时候回忆它。

(8)*一平方米也没有空的地方。

观察思考:以上哪些可归为一类?
4.“又”
(1)*我们又很高兴又很激动。

(2)*我的同屋又高又很瘦。

(3)*北京的马路又很宽又干净。

规则:在“又…又…”格式中,“又”后面的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如“很”、“十分”、“特别”)的修饰。

(4)*他除了头疼以外,又发烧。

(5)*我想到中国学习,又想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情况。

(6)*今天我去书店买书了,明天我又去。

(7)*上午看的那个电影真好,下午我又去看,你去不去?
偏误类型及描述:
误以“又”代“还”
问题:表示动作或情况时,副词“又”和“还”有何不同?
(8) a (他吃了一碗饭,)他又吃了一碗饭。

(“又”要重读)
b﹡(他吃了一碗饭,)他还吃了一碗饭。

(“还”不能重读)
(9) a ﹡他刚吃了一碗饭,等会儿他又吃一碗。

b ?他刚吃了一碗饭,等会儿他还吃。

c 他刚吃了一碗饭,等会儿他还要吃。

(10)a ﹡他喝了三瓶啤酒,他又吃了一碗饭。

b 他喝了三瓶啤酒,他还吃了一碗饭。

(“饭”重读)
(11)a 又吃了一碗饭(“又”重读)动作的重复
b 还吃了一碗饭(“饭”重读,前文有跟“饭”相对的另一事物,
比如“酒”)在之前基础上的追加(12)a 又在哭动作的重复
b 还在哭情况的持续
(13)a 真讨厌,又要开会。

动作的重复
b 真讨厌,还要开会。

在之前基础上的追加
“又”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又在”、“又要”以外,多用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即“已然”),动词后常常有“了”(如:又吃了一碗)
“还”可表示:
① 在之前基础上的追加(如:他吃了两盘菜,还喝了一瓶酒),如用于还没发生的事(即“未然”),
往往跟“要”、“会”、“想”等词共现(如:明天我还要去);
②与“在”连用(即“还在…”),表示情况的持续(如:还在哭)。

5.“再”
(1)*那本小说他很喜欢,他再看了一遍。

(2)*张英以为他没听见,再说了一遍。

(3)*去年他去上海参观过,今年他再去上海参观了。

(4)*桂林有中国最美丽的风景,今年我去了,明年我再要去一次。

(5)*他做的菜你吃了以后一定再想吃。

偏误类型及描述:?
问题:“再”可表示什么语法意义?
(6) a 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好吗?
b ﹡我没听清楚,你又说一遍好吗?
c ﹡我没听清楚,你还说一遍好吗?
(7) a 今天的内容没讲完,我们下次再讲。

b ﹡今天的内容没讲完,我们下次又讲。

c ﹡今天的内容没讲完,我们下次还讲。

相同行为的重复或继续,多用于还没发生的事
(8) a 毕业以后我们没再见过面。

b ﹡毕业以后我们没又见过面。

c ﹡毕业以后我们没还见过面。

(9)a 我们分手吧,以后你别再来找我了。

b ﹡我们分手吧,以后你别又来找我了。

c ﹡我们分手吧,以后你别还来找我了
与否定词合用,表示行为不重复或不继续下去
副词“再”可以:
①表示相同行为的重复或继续,多用于还没发生的事(如:请再说一遍);
②与否定词合用,表示行为不重复或不继续下去(如:你别再来找我了)。

对比
(1)又吃了一碗(已然,动作重复)
再吃一碗(未然,动作重复)
还要吃一碗(未然,追加)
(2)﹡明天我又去
明天我再去(未然,动作重复)
明天我还(要)去(未然,追加)
(3)又要开会(未然,动作重复)
﹡再要开会
还要开会(未然,追加)
(4)又喝了一瓶酒(已然,动作重复)
﹡再喝了一瓶酒
还喝了一瓶酒(已然,追加)
6.“反而”
(1)﹡昨天我去香山,天气依然不好,反而开始下雨。

(2)﹡他不听妈妈的话,反而常常做大家都不喜欢的事。

(3)﹡我买来的不是苹果,反而是李子。

(4)﹡他不是北京人,反而是上海人。

(5)﹡他生活不稳定,反而越来越苦。

(6)﹡我有两个孩子,一个长得很漂亮,反而另一个长得没那么漂亮。

(7)﹡北京春天来了,天气不但暖和了,反而越来越刮风。

词典解释:
1)“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之外。

2)“反而”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

真的是这样吗?
使用“反而”时,存在如下语义背景:
A.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按说(常情)或按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没有出现或发生;
D.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相违背的丙现象或情况。

“反而”用在说明D意的句子中。

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可是C并没有凉快下来,D反而更闷热了。

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可是C 并没有凉快下来,D反而更闷热了。

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D反而更闷热了。

7.动词偏误举例
(1)*明天早上八点我们出发学校。

(2)*我想明年再旅行中国。

(3)*去年暑假我们旅游了西藏。

(4)*我想参观一个中国家庭。

(5)*昨天我访问了一个工厂。

(6)*我不太知道中国,我想去看看。

(7)*我认识这件事的经过。

(8)*每次去朋友家,他总是告诉一两件有意思的事。

(9)*他对杏儿告诉,他要走了。

8.句法成分的偏误
观察下列偏误,想一想该怎么描述?
*看了见他
*学了会开车
*打过破头
*洗过干净衣服
*流了进瓶里
规则:“动词+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合起来相当于一个动词,后面带“了”或“过”。

(1)﹡他签字得手都麻了。

(2)﹡他说汉语得很流利。

规则:离合词或动宾短语带补语时,需要重复动词。

(1)﹡我想用你的电话一下。

(2)﹡我已经复习了汉语一晚上了。

(3)﹡我跟了这么多年师傅。

(4)﹡我见过一次他。

(5)﹡我照顾了几天他。

(6)﹡我到半年广州了。

(7)﹡他创办三年了这家公司。

如果动词既带数量补语,又带宾语,要注意宾语的位置。

大致规律:
A.当宾语为一般表事物的名词时,通常放在数量补语的后面。

如:
(1)我想用一下你的电话。

(2)我已经复习了一晚上汉语了。

B.当宾语为称人名词,补语为时量补语时,宾语一般位于补语前面。

如:
(3)我跟了师傅这么多年。

C.当宾语为人称代词时,一般放在数量补语的前面。

如:
(4)我见过他一次。

(5)我照顾了他几天。

D.如果补语为时量补语,并且表示动作实现以后所经历的时间,宾语都要放在补语的前面。

如:(6)我到广州半年了。

(7)他创办这家公司三年了。

下列句子的偏误点在什么句法成分上?
(1)﹡他天天在田里做工作。

(2)﹡刚才我听中文广播懂了。

(3)﹡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解决它。

(4)﹡请你告诉她,我来这儿看见她了。

(5)﹡请你给我们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一下
(6)﹡经过一年的努力,使他的汉语水平提高了。

(7)﹡我听懂明白你的话了。

(8)﹡如果不听父母,就要挨骂。

(9)﹡电影里的人说得很快,我不听懂。

(10)﹡这本小说很有意思,我想看多几遍。

(11)﹡星期天我吃早饭就去看朋友。

(12)﹡今天下午我给妈妈寄到了生日礼物。

(13)﹡电影里的人说得很快,我不听懂。

(14)﹡正在坐前边的是丁老师。

9.比较句的偏误
(1)*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比以前非常好。

(2)*他常常跟中国朋友一起说中文,所以他说中文比我说得非常流利。

(3)*他比我十分高兴。

(4)*我觉得武戏比文戏很有意思。

(5)*一九一九年的天安门广场比今天的很小。

(6)*那个商店的东西比这个商店的东西最多。

(7)*晚上的课比白天的课最有意思。

(8)*在北京买衣服比在德国太便宜。

(9)*说话和听力水平,他们比我太高。

程度副词可分两类:
A.绝对程度副词:很、挺、太、最、十分、非常;
B.相对程度副词:更(加)、还(要)、稍(微)。

规则:绝对程度副词不能用不在“比”字句中。

(10)*我的中文水平比别的同学不高,因为没努力学习。

(11)*他跑得比我不快。

(12)*我认为玛丽唱得比你不好。

(13)*我比我姐姐不好看。

(14)*我的成绩比日本同学不好。

偏误描述:?
比较句的否定形式:??
(15)*这里的鱼比我家乡的没有好。

(16)*这篇作品比那篇没有好。

(17)*我们班没有学习时间别的班长。

(18)*这一课生词跟那一课生词没有多。

偏误描述:?
使用“没有”时句子的形式:??
(19)*哥哥比妹妹两岁大。

(20)*我比弟弟半尺高。

(21)*丁力比我来了早教室。

(22)*我比他来得早一天。

(23)*我们班比他们班去早一刻钟。

(24)*我比他玩儿多半个小时。

(25)*他比我们来晚三天。

偏误描述:?
表达出具体的差别数量时,句子形式:??
(26)*他说中文说得比中国人一样流利。

(27)*这里的生活习惯比我们国家的很不相同。

(28)*在中国,农民的生活比城市人大不一样。

(29)*女人比我们男人不一样,容易变心。

(30)*我的意见比他的完全不同。

偏误描述:??
10.被动句的偏误
(1)*我的作业被做完了。

(2)*那些汉字被写完了。

(3)*黑板已经被擦干净了。

(4)*这个月的房租还没被交呢。

思考:为什么上面各句都不需用“被”?
现代汉语介词“被”由动词虚化而来,其基本意义是“被”,后引申为“覆盖”,进而引申为“蒙受”、“遭受”。

这使得汉语的“被”字句于被动意义之外,一开始就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有所损害的语义色彩。

这一色彩长期存在,“五四”以后才稍稍打破。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两个重要特点:
1)从使用频率看,比主动句低很多。

2)“被”字句中,表不如意的情况占多数。

(5)*困难已经被克服了。

(6)*课文已经能被念熟了。

(7)*衬衣被洗得很干净。

(8)*汽车被开得太快了。

(9)*他的书被放在桌子上了。

(10)*那些书被还给图书馆了。

思考:这些句子改正后,实为一种什么样的句子?
受事主语句:说明情况或描写状态
(11)*我被收音机醒了。

(12)*这棵树被倒了。

(13)*茶杯被破了。

(14)*他的朋友是被野兽死的。

(15)*这个电视机被小孩坏了。

(16)*我的衣服被小孩儿脏了。

(17)*他的宿舍只有到星期日才被干净。

思考:上述句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可以怎么改?
规则:不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不能充当被动句的谓语。

(18)*他没死,他被渔夫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